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走运
[波兰]雅·奥卡
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
“真漂亮。”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
“是好看。”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
“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茵,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肚子!”
“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吧!”
“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
“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吧……”
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茵。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
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茵!毒大得很!”
“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
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
【小题1】从“我”的角度,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运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小说题目叫“走运”,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打 工 仔
杨 崇 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个乌黑墨镜,像个流氓似的。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哪些作用?请分点说明。(6分)  
(2)这篇小说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叙述。(5分)
(3)小说中发爷和阿贵各有什么样的性格?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6分)
(4)这篇小说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社会实际,例如:有人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兢兢业业做好就行;有人认为,职业其实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应该选择智力程度高、能发挥出更大才华、作出更大贡献的职业。对这两种看法,你怎样看?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画的“气韵”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提出“画有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转移模写。
从此,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根本性审美标准。谢赫是人物画家,人物画之“韵”来自于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从形相中可以看得出来,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即是“气韵”的“韵”。
六朝以后,原来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景物终于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山水画勃兴,产生了唐末荆浩的《画山水录》,荆浩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六法”之“气韵”与“六要”之“气、韵”实际上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以人物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以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来深化人物画的价值标准荆浩《画山水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当代学者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一书中解释:气——画家有度物取真的认识力或审美水平,它便随着笔墨的运使而指导着创作全程——这个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称为“气”;韵——风韵、韵致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和盘托出。
中国诗歌、音乐、书法、雕塑等皆讲究“韵”。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指出,“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相对于“意境”,它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中国古琴的音迹是抛物线型的,这种抛物线型的音迹不可分析、解剖,其运行轨迹牵引着你去追寻、去探究、去捕捉,但又总是捕捉不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正是在这种追寻、探究和捕捉中获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刘承华先生关于古琴音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线条”里有“气”有“韵”,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圆粗细、浓淡燥湿、转折顿挫、中锋侧锋等等讲究中都暗含“阴阳”互补之道,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线条”对应于水墨画中的“笔”(用笔),但从广义上讲,以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还是构成“线条”,因为一块块的“墨”连袂一气就是朦胧起伏的线条,因此是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线条”如同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韵”——通向玄远,同时这种以水墨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表现上又颇具“气韵”——通过运笔的各种讲究,再加上中国画坚持以水墨为正宗,以“墨”的色相以示玄远、深微,三种条件加起来,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因为“韵”通向“抛物线”(线条)所指引的玄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
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气韵”生动效果的取得,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而且它还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马虎,按照“一画”理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如果“一画落纸”,中间在用笔、用墨、物象、布局、题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个局部出了问题,也就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创作主体在起笔绘写之前,并没有掌握那“一画之洪规”,那么他下笔以后,一笔不到,笔笔皆不到,则无可救药。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出国画重视“气韵”的一项是
A.人物画之“六法”中,“气韵生动”为首。
B.山水画之“六要”中,“气”、“韵”并举。
C.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线条”,“线条”里有“气”有“韵”。
D.“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朝以前,山水景物通常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在画中出现。
B.人物画之“韵”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
C.广义上讲,不仅水墨画中的用笔构成线条,用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也构成线条。
D.画家作画时,会有一种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而“韵”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作画在一笔落纸之后,其余笔画可随意布置,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格局。
B.“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和“意境”一样,都同样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
C.水墨画中的“线条”如同中国古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通向玄远的“韵”。
D.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认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韵是气的依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小题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小题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师道千年:温情敬畏薪火相传
终于有机会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理清在我脑海中念兹在兹的师道精神。
遥想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国的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曾经对其施暴的鲁国恶人阳货,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辍,并说出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化担当,是何等的气魄与自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自刎,楚地陆续平定,独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刘邦举兵围鲁,看到的却是如此景象: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照旧在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让一向质木无文的刘邦都深为叹服,不忍加兵。
时间推进到20世纪,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跟踪逃难的学者,将一颗颗炸弹扔向刚刚建立起来的简陋校舍。“敌机在头顶上嗡嗡……学生和教授也懒于奔跑了,随便在校园里找个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
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联大,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学总要有大学的样子:正确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样子,温情敬畏,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大学,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主要场所。古之儒生在兵临城下时仍然弦歌不辍、战时师生在炮火声中依旧书声琅琅,是因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将这种理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之大学,去古虽远,然其职责没有改变,其精神不应改变。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培养完善的“人”,薪火相传。教师影响学生,师生影响大学,大学影响社会,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教师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是逢迎当下,随波逐流。
一所大学,有高远的理想、科学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反之,即使高楼林立,合并改名,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什么时候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什么时候大学师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经常抬头看天,这与理想的大学已经不远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扛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创造新的辉煌,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师道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期,孔子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但他弦歌不辍,并说出了气吞山河的名言, 这是一种有气魄与自信的文化担当。
B.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讲习礼乐,这是项羽决心杀害刘邦的计谋。
C.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敌机在头顶上嗡嗡,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的人文精神。
D.改革开放以后,去古虽远,但大学精神不应改变。应该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小题2】下列选项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温情敬畏薪火相传》既点明了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又表明了作者希望文化传承的愿望。
B.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需要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师生不功利浮躁。
C.西南联大在历史上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D.回顾师道发展历程那些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小题3】请用3个关键词概括作者所提倡的“大学精神”。(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胡敏中
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是同时出现和形成的,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依存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形态,消费文化又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们相互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消费社会产生的条件和机制也就是消费文化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也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从而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完全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系,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十分强调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感官愉悦。
D.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无处不在。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 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B.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C.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D.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