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抚摸那条船
彭晓东
那条船,是河上的精灵。
老李用那条船将河东河西连接起来,然后通往不远处的古镇。
在日月的轮回中,老李孑然一身。只有那船、那河、远远近近的山,和那些永远的过客,是他的欢乐。
有一天,最后一趟乘客离船而去,四周又归于寂寞。一个装得满满的背篼,静静地依在船头。老李揭开遮布,竟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明亮而对世界陌生的眼睛。
老李忙打开包被,抱出了这小小的生命。那是怎样一个玲珑剔透的生命啊。
老李禁不住用他的胡须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小脸。孩子的哭声飞翔在宁静的河面上,让他感到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快乐。他把一滴水点到孩子的嘴唇上,孩子竟不哭了。
这个被遗弃的女婴,老李给她取了名字,叫小鱼儿。
老李依旧摆渡,依旧在黄昏清洗船,只是背上多了小女孩。小女孩和船都成了河上的精灵。
“老李,谁的孩子?”常有人问。老李笑笑,不答,只撑他的船。也有奶孩子的妇女,把孩子接过去,坐在篷里喂上一口,下船时还给老李。
小鱼儿就这么长大着,和水边的植物一起生长。船,因有了女孩而变得格外热闹了。有要过河的来了,小鱼儿便会走到船头迎接,进船里拍拍凳子说,请坐。许多人上船下船总要摸摸小鱼儿的脑袋,亲亲她的小脸,逗逗她。人们都说,小鱼儿每天在这河上,养得很好呢。
老李摆渡挣不了多少钱。清汤寡水的日子,却还是想办法常常给小鱼儿开小灶。老李一筷子一筷子把好东西夹给小鱼儿,小鱼儿却趁父亲不注意,又把好吃的偷偷压回父亲碗里。
小鱼儿学会了唱歌,学会了用野草和山花编织各种小花篮。她把花篮挂满了船舱,让芬芳笼罩着老李的生活。小鱼儿爱美,爱新衣,老李便常常在小鱼儿睡熟后借着星光和月色去捕鱼,去捕捞那些小鱼儿眼中美丽的企盼。
后来,河上修起了桥,老李便不再摆渡了,只用他的船打鱼。老李依旧在每一个黄昏里洗他的船,依旧在洗船时听小鱼儿轻轻地唱。
成长是父亲心中淡淡的喜悦。眼看着小鱼儿长得像水边的植物一般茂盛,老李却在一天天老去。
小鱼儿二十岁那年,这河附近变成了三峡移民区。这里将在人们的关注中,永远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那年,小鱼儿有了爱情,比河岸上的五彩石还美。
也在那年,老李生了病,或许秋后就将去见天堂的色彩了。
小鱼儿和她的爱情,想带着父亲外迁。远方,就是山的那边,有更幸福的云朵。
小鱼儿告诉父亲他们的决定,老李迟疑了一下,微笑着说:“你们去吧,去吧。这是好事儿。只是我老了,离不开这儿啦。”
小鱼儿到外迁地建房去了。那些傍晚,夜暗得象黑色的帐幔,从天上抛下来。又仿佛无边的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
老李一直呆坐在船头,这个曾经依偎过女儿小生命的温暖船头,把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小鱼儿的新家。
小鱼儿回来时,迎接她的只有这条船了。船浮在水面上,很孤单。
那些日夜,船记住了小鱼儿的眼泪。
邻村有人愿意买下这船,小鱼儿却说,不。
船,沉静着,在等待。小鱼儿来了,脚步很轻,仿佛怕惊醒了船。她轻轻地抚摸着船。凸的、凹的、涩的、滑的,残留的河泥,附着的青苔。她拿出帕子,一寸一寸,学着父亲擦洗船。她将船擦得光亮,直至显出木质的纹路。
外迁的那天,小鱼儿把花篮挂满了船舱。(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文中两处关于“把花篮挂满了船舱”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小鱼儿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小女孩和船成了河上的精灵。
②老李便常常在小鱼儿睡熟后借着星光和月色去捕鱼,去捕捞那些小鱼儿眼中美丽的企盼。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李形象。(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是现版的《边城》,充满了诗意,美不胜收。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3 11:1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童年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使小说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岳珉的情绪复杂而微妙:寂寞中有热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信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D.小说末尾写映到天井角上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题2】小说设置了两个空间场景。“楼上”视野所览都是日常风景,“楼下”呈现现实苦难的生活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二者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营造了三个寂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探究“静”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善口技者牛玉亮 魏薇
牛玉亮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煤市街湿井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内,21平方米的小屋,朴素的摆设,身上穿的仍是24年前在前门商厦买的裤子。屋檐下玉鸟婉转低吟,牛玉亮时不时与其“对鸣”,令人感觉一派美好。
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民族文化宫东门外的小山丘上练功。78岁的他仍然“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一口气承受60秒的气量。《百鸟争鸣》《纺棉花》等传统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
牛玉亮的老家在北京东郊朝阳区的高碑店村,父亲是卖小金鱼儿的。那时的高碑店村,通惠河河水清亮,池塘边蛙鸣鸟叫,他小时候就爱学这些叫声。
1956年,牛玉亮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师父看我长得精神,牙齿也好,特别满意。为什么要看牙齿呢?牙齿是口技的挡风墙,学鸟鸣,牙齿漏风不行。”牛玉亮至今仍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为了保护牙齿,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
在他看来,口技演员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1958年,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发现山上有座庙,庙顶上有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牛玉亮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刚开始时黄莺因为害怕而不发声。随着牛玉亮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像,黄莺也和他对鸣起来。“这只黄莺是我的‘鸟老师’,整整教了我8天,每天早上它都会准时落在庙前的树上等我。第9天我离开时,看见它还在那里等我,心里特别难受。”
在牛玉亮看来,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艺,艺有情”,绝不仅仅是模仿声音。“6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学口技第一要真,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知识;第二要准,就是声音要到位;最后要美,用声音把生活的美好展现在舞台上。”
谈到口技的历史,牛玉亮如数家珍。近代的口技代表人物是“百鸟张”张昆山,在老北京天桥上,张昆山的《百鸟争鸣》曾是一绝。“百鸟张”之后,就是牛玉亮的师爷尹士林。20世纪30年代,尹士林把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打破了以往“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的表演方式,走出了八尺屏障,走上了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师父和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实现了用口技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扩大了口技的模仿范围。
2011年,口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牛玉亮担起了传承人的担子,也开创了口技“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为口技表演开发出了大量气源和声域。
牛玉亮介绍说,口技之难一在先天,二在后天。口技发声要用到口、齿、唇、舌、喉、前腭、后腭、软腭、小舌,这些缺一不可,一般人不用来发音的器官都要用来发音,这需要一定的天赋。除了天赋还要靠刻苦的训练。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病痛也时常找上身来,半年里经受了两次手术的他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不能让口技失传。牛玉亮招收了13位徒弟,“练口技辛苦,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他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保障不了学习时间。”
现实让牛玉亮有强烈的紧迫感。“还有太多东西没有教给他们,我着急啊!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所有的技艺教给徒弟,让口技永远传承下去!”2014年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中国口技》一书终于出版,为徒弟们,也为社会留下了一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为引起更多关注,也为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牛玉亮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级非遗口技展演”中,展演于2015年7月6日、7日在天桥剧场进行。一个月的准备时间,13位来自不同省市的徒弟被召唤回来,师徒吃住都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牛玉亮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他创作了不少新节目,像口技情景剧、口技民俗舞蹈、口技小乐队、口技沙画表演等。在一个名为“草原情”的口技节目中,牛玉亮的徒弟们同时模仿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几十种叫声,并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听罢让人感动落泪。
“让更多的人热爱口技,让这门延续两千多年的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永远的心愿。对我来说,口技比生命还重要。”牛玉亮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小山丘上练功,他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表现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
B.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听到一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表现了热爱生活,认真向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C.牛玉亮经受了两次手术后,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让口技艺术代代相传,于是出版了《中国口技》这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D.牛玉亮和师父、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表现了师徒们在口技艺术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E.徒弟们在《草原情》中将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叫声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让听众感动落泪,表现了牛玉亮艺术创新的成功。
【小题2】牛玉亮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是怎样介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事迹的?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琼斯先生的悲惨命运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助理牧师梅尔帕·琼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年轻人,才二十三岁。他是那么忠厚,因而不会说谎,同时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他顺便去他的一个朋友家拜访。而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多么美妙——他可以很好地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假期生活。
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说:
“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琼斯先生,你有事么?”
琼斯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不” ,他说。
“那就请别走。”
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身来。
“呃,现在,”他怯生生地说,“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晚饭哩……”
“呃,是可以的,你知道,”琼斯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想我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他有气无力地说,“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坐回到椅子里,灌了一肚子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晚饭。席间琼斯从头到尾都坐在那儿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
吃完饭之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就拿出照片来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照片全都拿了出来,总共有好几本呢。
到八点三十的时候,琼斯已看了七十一张照片,大约还有六十九张没看。琼斯站了起来。
“现在我得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嗨,才八点三十哩!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自己将休息六个星期,然后苦笑了一下。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家的宝贝儿子把琼斯先生的帽子给藏起来了,琼斯于是又坐了下来。
他时刻都想果断地离去,可他就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起来,他用反话挖苦说:琼斯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他们可以给他临时搭一个铺。琼斯误解了他的本意,竟热泪盈眶地向他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把他安顿在一间空房里,内心里却在狠狠地咒诅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要上班了,发现琼斯还在家里赖着,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干脆开个玩笑把琼斯支走吧,于是就说:他认为该向琼斯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嘿嘿!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了一阵子,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而且还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像个孩子在哭似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让人难以接近。他整天都是闷在客厅里,由于缺少新鲜空气加之又缺乏锻炼,他的身体很快就显得不行了。他靠喝茶和看那些照片来消磨时光。他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时地自言自语。他的心智显然已开始失常了。
最后他终于垮了。人们把他抬到了楼上,他发烧可真厉害,神志不清。他谁都不认识了,有时候,他会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道:“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回到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过一会儿,他又会跳将起来,大叫道:“再来一杯茶,再拿些照片来!再拿些照片来!哈!哈!”
最后,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在他的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去世了。临终之际,他脸带着自信的美丽微笑坐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他的灵魂从囚禁它的牢房挣脱而去,其速度之快就像被追捕的猫越过花园的篱笆一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琼斯只是在度假前顺便去拜访朋友,并不想在朋友家久待,因为他还要好好享受一下接下来六个周的假期。
B.在朋友家的第一天里,琼斯还能得到朋友一家的宽容和理解,但从第二天开始,朋友就对琼斯厌烦恼火了。
C.琼斯很想离开朋友家,但主人的热情和一些意外情况让他又无法脱身,继而开始了他愈来愈差的境遇。
D.琼斯在朋友家的遭遇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拜访者的写照,因为拿不定主意而让自己的尴尬接踵而至。
 
E.琼斯在临终之际终于找到了一条让他离开的理由——天使们在召唤我,这是作者对琼斯的讽刺。
【小题2】小说的第一段介绍了琼斯的特点及假期,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琼斯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4】这是一篇颇具象征意义的小说,我们不一定有琼斯这样的访友经历,但“琼斯先生的悲惨命运”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的身上,你怎样看待这篇小说的象征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讨  白
李进祥
马亚瑟用了十二年时间,才在一个叫马家大山的村子找到了锁拉西。
锁拉西突然见到了马亚瑟,怔往了,脸上的表情极为复杂,有惊、有喜、有疑惑,也有恐惧。马亚瑟看着,感觉到自己的脸上也一定是同样的表情,脸也一定被那些复杂的表情弄得扭曲了。
两个人对视着,谁也不知道第一句话该怎样开口。
一只苍蝇就叫得很凄凉。
锁拉西先开口:
“你到底还是找来了。”
“我找了你十二年。”
“我等了你十二年,怕了你十二年,想了你十二年。”
“我也是!”
“你成家了吗?”
“没有,成啥家呢,马主席托付的事没办成。”
“马主席托付的事,啥事?”
“报仇,惩治叛徒。”
“我不是叛徒!”锁拉西突然高声说。
“可你跑了。”
锁拉西又激动了,连声说:“我没有叛变!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几天日子。”
“临阵脱逃,和叛变一样。”
“不一样。红军走了,自治政府散了,我不跑咋办,等死吗?”
“红军走的时候,叫马主席一起走,他走了吗?马主席被抓了,其他人走了吗?”
锁拉西不说话了。
“给你三天时间。”马亚瑟侧身望着锁拉西说。锁拉西笑了,不是苦笑而是那种很解脱的笑。
“我知道迟早有这一天,我也盼着这一天。人总是要见安拉的,早死早得脱离。要是当时就战死了,那该多好。”锁拉西的语气平静了,但平静中又有伤感。这份伤感马亚瑟也有同感。。
当天下午,锁拉西出去了,说是有些账债要清一清,有些人情要还,不能把账债带到后世里去。
锁拉西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回来,他一脸的轻松。山窝子里太阳升起的迟,落下去的早。但太阳落下去后,天还亮着。
吃过晚饭,做过了晚礼拜,两个人就在小房子里的炕上睡了。两个人都睡不着,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夜闲话。
第二天一早起来做过了晨礼拜,太阳还没露出脸,锁拉西就张罗着要宰羊,说是过个尔麦里,顺便也给自己念个讨白。
晚上,锁拉西没有和马亚瑟一起住,他说得把他的事跟家里人说说,把后事安顿一下。马亚瑟送锁拉西出门时,山头上有夜猫子的叫声大笑样地响起,叫声在几座山之间来回地滚响了许久还回音不绝,一直响在马亚瑟的心上。
马亚瑟睡不着。
他看到锁拉西和女人先到了儿女住的窑洞,一家人应该是说了许久的话,一盏油灯一直幽暗地亮着。马亚瑟的眼睛也亮着。星星把院子照得冷亮的时候,锁拉西和女人才出了儿女的屋子。女人一手端着灯盏,一手遮挡着一点橘黄色的火苗,像在呵护着一个生命。火苗一闪一闪的,马亚瑟真担心它会熄灭了。它却终于闪进另一个窑洞,马亚瑟才松了一口气。
一声清亮的鸡啼,万籁突然又归于沉寂。所有的声音都跑得一丝不剩。只有空壳还留在马亚瑟的耳边。马亚瑟也成了一具空壳,他的灵魂被听到的那些声音掏出来,挂在三尺高的上方,连他自己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锁拉西突然进来了,在幽暗的晨曦中,他的脸上有少年般的亮光,他双手托着一把刀,就是他曾经用来杀敌的那把刀。刀被重新擦拭过了,冷亮得真像是铁。
锁拉西把刀子递给马亚瑟,急切地说:“天亮以前动手吧!再看到太阳,我会难过的。趁他们这会儿都睡着,快动手。他们看到了也要难过。”
马亚瑟机械地接过刀子,看着锁拉西,他眼中是那只宰杀过了的绵羊。绵羊的眼睛里没有恐惧,没有乞求,空得近乎神圣。
锁拉西面向西方跪着,闭上了眼睛,嘴里小声地念着。
马亚瑟知道他是在给自己念讨白。马亚瑟有些恍惚。
锁拉西则再一次催促马亚瑟:“快动手吧!你还等啥呢?”
马亚瑟被喊醒了,他这才真切地看到锁拉西。第一缕晨光已透进屋子,马亚瑟的手突然握紧了刀把,举起刀子。刀子在晨光中像月牙一样。月牙慢慢地落下来,“当”的一声掉到地上。
一阵光影乱动。锁拉西的女人,他的儿子尤素夫,还有女儿阿米乃都慌慌地进来了。很显然他们一直在外面听着。
马亚瑟这时候已经拿定了主意,他对仍在跪着的锁拉西说:“那个临阵脱逃的锁拉西已经被我宰杀过了,你起来吧。”说完这句,马亚瑟就走了。锁拉西一家人早呆了,谁也没有送他。
马亚瑟走出大门的时候,大黑狗问询地向他叫了一声。他没有回头,向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个山头走去。
(选自2015年第5期《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讨白,是穆斯林向安拉悔罪的一种形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一项是
A.马亚瑟和锁拉西两位老朋友相见,前者决心执行命令处死后者,而后者安排家事,念了讨白平静受死。前者看到后者温馨的家庭、真诚的忏悔,于是刀下留人,毅然离去。
B.锁拉西和马亚瑟是战友,一起参加过革命,可是后来红军走了,自治政府散了,马亚瑟坚持革命,而锁拉西却背叛了革命,娶妻生子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C.小说以十二年后马亚瑟终于找到了锁拉西展开故事,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D.小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惨烈、战士的无畏,而是通过马亚瑟的叙述去回顾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作品在谋篇布局上非常巧妙,尤其是小说的结局出乎意料,意蕴悠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树王(节选)
阿城
①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②我们向这棵树王走去。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是肖疙瘩。肖疙瘩并不站起来,将双肘盘在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我们,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望望树说:“老肖,你说这树,从什么地方砍呢?”肖疙瘩只直直地望着李立,嘴紧紧地闭成一条线。李立招呼我们说:“来吧。”便绕开肖疙瘩,走到树王的另一侧,用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扬起手中的刀。
③肖疙瘩忽然说话了,那声音模糊而陌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李立转过头来看着肖疙瘩,将刀放下,有些惊奇地问:“那你说是哪儿呢?肖疙瘩仍坐着不动,只把左手微微抬起,拍一拍右臂:“这里。”李立不明白,探过头去看,矮短的肖疙瘩张开两支胳膊,稳稳地立起来,站好,又用右手指住胸口:“这里也行。”我也觉得心忽然跳起来,大家都呆住,觉得还是太阳底下暖和。
④李立有些恼了,想一想,又很平和地说:“这棵树砍不得吗?”肖疙瘩手不放下,静静地说:“这里砍得。”李立真的恼了,冲冲地地说:“这棵树就是要坎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肖疙瘩说:“我看有用。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李立问:“证明什么?”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李立哈哈笑了:“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
⑤肖疙瘩不说话,仍立在树根当中,李立微笑着,招呼我们。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提了刀,走近大树。李立抬起刀,说:“老肖,帮我们把这棵树王砍倒吧。”肖疙瘩一愣,看着李立,似乎有些疑惑,随即平静下来。
⑥李立举起刀,全身拧过去,刀从肩上扬起,寒光一闪,却没有砍下的声响。大家眨一下眼,才发现肖疙瘩一双手早钳住李立的刀,刀离树王只有半尺,李立挣了一下。我心下明白,刀休想再移动半分。李立狂吼一声:“你要干什么?”浑身扭动起来,刀却生在肖疙瘩手上,肖疙瘩将嘴闭住,脸胀得青亮青亮的,筋在腮上颤动。大家“呀”的一声,纷纷退后静下来。
⑦寂静中忽然有支书的说话声:“肖疙瘩!你疯了!”大家回头一看,支书远远地过来,队长仍站在原地,下巴垂下来。支书走近了,指一指刀:“松开!”李立松开刀,退后了半步。肖疙瘩仍捏着刀,不说话,不动,立着。支书说:“肖疙瘩,你够了!”说着伸出手:“把刀给我?”肖疙瘩不看支书,额头渗出寒光,那光沿鼻梁漫开,眉头急急一颤,眼角抖起来,慢慢有一滴亮。
⑧支书走开,又回过身,缓缓地说:“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种你的菜,树你管得了吗?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我们都呆了,眼睛干干地定着。原来护着树根的这个矮小汉子,才是树王!”
⑨真树王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余音沿树升上去,正要没有,忽然如哭声一般,十数只鸟箭一样,发一阵喊,飞离大树,今儿斜斜地沿山势滑飞下去,静静地又升起来,翅膀纷纷抖动,散乱成一团黑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肖疙瘩怎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反复写到肖疙瘩身材矮小,请说明这一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树王”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