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
安庆
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他们手里握着棍子,塔塔塔敲在乡间的土路,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拉得二胡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着不动。
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
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
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
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
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到什么……
⑾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
⑿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
【小题1】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两句中“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2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在?(4分)
【小题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赏析。(5分)
【小题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看,怎么能放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对老木匠假装扶脚手架、“专注”看小木匠的细节描写和心里不舒服却不敢撂挑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迫于生活压力的委曲求全。
B.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包工头的形象,如他对小木匠、老木匠及老婆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小说顺叙了包工头来、站、走的过程,而中间插叙老木匠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险情,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使情节发展合乎逻辑。
D.包工头的老婆怕老木匠出安全事故连累自家,所以多次动员包工头将老木匠打发回家,可见她是一位胆小怕事,缺乏同情心的势利人。
E.发生在老木匠、小木匠和包工头之间的故事,看似一场无声的较量,实际上他们能互相理解,蕴含了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小题2】老木匠脚手架遇险后,包工头对他和小木匠的态度有何变化?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小题3】划线句“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中的“舒服”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对人物主要进行心理描写,请以小木匠为例,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禽流感如何“从禽到人”?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禽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鸟,但近年来传播的H5N1病毒,是一种未知的禽流感病毒类型,它对野生鸟类、家禽、哺乳动物等造成感染,偶尔也对人类造成致命性感染。禽流感的传染链条究竟是怎样的呢?
野生水鸟被认为是所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们携带流感病毒很可能已有数百年,但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可发生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这就为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提供了机会。
在与人类环境紧密接触的鸟类中,例如人工饲养的火鸡、雉鸡、鸽子和鹦鹉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不是很普遍。但大量证据表明,候鸟能够将低致病性H5和H7病毒传给家禽。如果听任其在家禽种群中传播,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
猪是禽流感和人流感“混合器”。2005年,香港试验性地用2004年来自越南和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分离物让猪受到感染。结果表明,猪能够感染上高致病性亚洲H5N1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并不轻易在实验所用的猪之间传播。
一般情况下,猪容易感染许多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因此为病毒的复制和基因重配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直到目前,猪被认为最有可能作为产生禽流感病毒人际大流行性毒株的“混合器”。但在此前H5N1型禽流感流行中,猪不发挥作用。
人类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接触受染家禽是主要途径。目前认为,直接接触受染家禽或者遭其粪便污染的物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迄今,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农村或城市郊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家庭都有小面积的家禽饲养区。而且在许多国家,家庭的收入和食物要依赖家禽,即使禽群出现病症,他们仍会出售或宰杀消费禽鸟。大量已经确认的人类病例证实:是在对病禽的屠宰或对死禽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尽管禽流感病毒有大量从动物传给人类的机会,但是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的数目始终很少。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的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并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并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甚至导致死亡。大量经确认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是在对病禽、死禽的屠宰过程中受到了感染,无证据证明任何人在食用受污染但经适当烹调后的禽肉后受感染。
(根据网络资源编辑)
【小题1】下列对“H7N9禽流感”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
B.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中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C.H7N9禽流感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D.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传播,就会使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从而产生新的禽流感病毒。
B.猪在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因此猪不会感染上这种高致病性病毒。
C.H7N9型禽流感流行期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D.病毒自身基因变异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小题3】请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感染禽流感的?我们应该如何防范?(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②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市,因为一到夜晚除了街灯就是街灯,大剧院和博物馆虽然盖在了新区,但晚上来看戏不方便,白天来参观博物馆也不方便。我问几处著名的文物古建的地址怎么走,回答说,都在旧城,太远了,破破烂烂,没什么看的。
③前些年,在城市化中,在旧城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几乎都成为建设的焦点,在开发商的强势下,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口号下,在有关部门的明里暗里支持下,能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不多,有的被曝光后,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是来个“整体迁移”。其实,谁都明白,文物被毁后再无“原汁原味”,“整体迁移”后,文物就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其文物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④在拆毁真文物的同时,兴建假古建曾经成为一时风尚。假古建常常是在拆毁、荡平古建筑的基础上另外新盖,说是盖得一模一样,甚或还要超过那些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可是,无论你盖得如何像模像样,怎样具有专业水准,但这还是假的,假的除了商业用途以外,是没有文物价值的。许多地方仿制古建的“一条街”,尽管建成后热闹非常,人流涌动,但这与文物无关,是餐饮和购物的效应,只是文物的原来地点比较好,于是成了商业开发的目标,打着个文物的幌子罢了。
⑤文物的保护,不只是那些宫廷深院,也不只是远在山岭的陵寝和庙宇,还有更多的文物就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是牌坊是匾额是石狮或是旧时的衙门,而这些更容易受轻视,最容易被毁弃。仍在使用的这些文物,虽然有的破旧残败,有的需要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的改善,但完全可以修旧如旧,就如世界上很多地方做到的那样,不必拆了再建。
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已经有数量可观的普通文物被毁弃,保留的只是那些带有标志性的文物。而对一座文化古城而言,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而文物也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延续我们的文明血脉。可如今反倒是一两座文物孤零零地夹杂在高楼大厦的密林里,成了不伦不类的建筑,从中看不出什么根脉的记忆,更无法读出厚重的历史。
⑦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常常有一种指导思想,就是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其实,又新又亮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多如牛毛,只要有钱,建造起来并不费力,但能留住自己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既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再生。走在街头巷尾,四下一望,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假古建不过就是一堆现代建筑罢了。
⑧但愿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能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5日 17 版)
【小题1】综合全文,在文物保护上作者有哪些建议?(4分)
【小题2】与“保护文物”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物保护中修建假古建曾经是一种时尚。假古建常常是盖得像模像样且具有专业水准的,但这还是假的,是没有价值的。
B.文物的保护,重点是那些活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东西,如: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牌坊、匾额、石狮和旧时的衙门。
C.在文化古城的保护中,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文物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以此留住历史记忆、延续文明血脉。
D.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只要有钱,又新又亮的城市建造起来并不费力。因此,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就会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今去往城市的新区,一般看不到当地的文物;去往旧城,有时候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B.作者认为文物的保护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 “整体迁移”。不过文物也就此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
C.作者提出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旧物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拆毁旧文物后修的假古建不过是一堆现代建筑。
D.要想在城市化的社会中看出城市的根脉记忆,读出城市的厚重历史,我们可以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边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见了一个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小题1】人们往往从批判的视角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如果从欣赏的角度看,选文中刻画了王熙凤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2】选文描写刻画王熙凤这一形象,除了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描写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中的“笑”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