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22分)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 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自我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祥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作者写自己在明孝陵散步,由石墙青苔引发了对南京城灵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的缅怀。
B.南京这个城市,因权力者的钟爱,历史上曾屡次风华绝代,尊贵荣耀,但荣耀总像露珠一样短暂,风华绝代不是它的命运。
C.由于未能预先识破南京城的命运,朱元璋、洪秀全这些权倾一时的野心家们注定只能在这个城市走向自我人生的悲剧。
D.紫金山和长江不仅孕育着南京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吉祥的氤氲之气。和平的年代的南京显得休闲而且自得。
E.文章将南京光荣与耻辱并存的历史与现代南京的平淡安详进行对比,使文章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活气息。
【小题2】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章前三段中找出两处不同的手法加以赏析。(6分)
【小题3】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6分)
【小题4】 文章第5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类人?(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  ”、韩翃(hóng)的《秋斋》:“(丙)    ”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fú)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 )”,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处,可以作为例证的诗句应是哪一项?( )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②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③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④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⑤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A.甲⑤乙④丙③丁②B.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C.甲②乙①丙④丁⑤D.甲⑤乙①丙④丁②
【小题2】(小题2)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小题3】(小题3)根据这段文字,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竹画主要整体特点的一项()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B.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C.我国竹画家画竹风格多样、技法高超,常竹诗竹画相配。
D.清代竹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

同类题2

笔直的烟
秦巴子
不刮风的时候,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直的,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那烟就像是画在宣纸上的一棵树,看见每家的屋顶都栽着这样的一棵树,其实是很好完的。黄昏里偶尔也会有风,那树就会悠悠的摆动起来。袅若杨柳的样子。
“你看见我家的烟直了,就到林子里等我”这是女孩给男孩定下的约会的信号。
于是男孩和女孩就在林子里见面。先说些村子里的闲话,接着颤颤的说说情话,然后就是没有话了,其实还有一段沉默的时间四目相对,用眼睛说话。
女孩说:“该回去了。”于是女孩先走,男孩要等她走得远了,再绕一个很大的弯,从另一条路上回去。所以每次女孩走了以后,男孩都有一段时间用来回味残留的感觉,这时的男孩就会轻声地哼唱一段曲子,感叹生活的美好。
其实男孩和女孩两家只是遥遥相对,隔得并不很远,开了门就可以互相望见,只须招招手儿,根本用不着拿烟的曲直来约会。但女孩提出的时候,男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很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所以男孩每天下午都要很用心地看看有没有风,烟是不是直了。
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一次男孩去了,女孩却没来,心里便觉得怪怪的。
男孩在林子里转悠。他觉得有风的时候林子里更爽,他想,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她。他还想,不如就改成有风的时候见面。但他随即就有了一个担心,担心女孩不会答应。因为这里有风的日子比无风的日子多得多,正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对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
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男孩问女孩:上次为什么没来?
女孩说:那天刮的东风,你家的烟直往西倒呢。
男孩说:我明明看见你家的烟是直的,就像旗杆。
女孩说:你家刮风了,我家没刮。
于是都笑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到了刮风的日子,烟就会慢慢地飘散开来。所以整个春天里男孩总是很失望地望着女孩家的烟囱。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烟终于直了。男孩看看女孩家的烟囱,又看看自己家的烟囱,急切地向林子里奔去。
女孩已经在那里了。
女孩说:我想了一个春天了,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如就取消这个约定吧。
男孩问:那用啥办法呢?
女孩说:我下次告诉你。
女孩坐在树根上自说自话:能到城里去看看多好,咱们这里太单调了,连烟都不知道变个样子,太没意思。
男孩说: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复杂,我觉得咱这老林子挺好,我喜欢烟像电线杆似的支棱着。
女孩望着远处的村子,望着房顶上冒出的烟。男孩望着女孩,都不说话。
女孩说:我该回去了。
男孩眼巴巴地望她:下次怎么见面呢?
女孩也望着男孩:下次告诉你。男孩还要在林子里转悠一阵,回味残留的感觉。但这一次他没有哼什么曲子。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但整个夏天里,每当烟直了的时候,男孩还是固执地走到林子里来,在绝望中,寻找一点点可能和希望。
秋天的时候,男孩在他们常倚靠的那棵树上找到了一张字条,是女孩留下的。字条上说:我很好,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有删节)
【小题1】小说以“笔直的烟”为题,请简要分析它的内涵。(4分)
 

 

【小题2】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
 

②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男孩情绪变化的过程(5分)
 

 

【小题4】“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全文多次出现,这样的安排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7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围棋、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由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既无大小,又无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拥有两口“气眼”。“气眼”者,意即活动空间,且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要想保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容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即使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则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远胜于炮;最为悲惨者就是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暗淡,结局悲惨;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象征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其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而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则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撕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一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
B.围棋的产生比象棋早很多,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是在秦以后才出、现,“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
C.从棋子地位来看,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体现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二者的价值观念不一样。
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棋子下得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不留一空;而象棋则用减法,棋子不断减少,直到将死对方为止,因而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蒙

(1)我喜欢雨,从小。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3)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4)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帕瓦罗蒂的名歌《我的太阳》。

(5)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6)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7)“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8)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

(9)1958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1958年,也许是50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10)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宏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以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11)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12)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止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13)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言,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

(14)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15)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16)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17)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顶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鲜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18)“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

(19)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小题2】分析文章第(5)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题3】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为什么喜欢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今天我们说的“现代性”无非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求艺术和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精神。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时代变化的节奏加速,人的异化进程也随之变快,艺术语言发生激烈的变革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包括现代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能为真正有创新意义艺术之出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邵大箴《艺术中的现代性不是只追求形式变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艺术中的“现代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B.“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C.由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的“现代性”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D.“现代性”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中国艺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基本上贯串于20世纪中国画史之中,而这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C.“前卫艺术”,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D.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不能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要追求内在精神的创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本文以之为例来谈论艺术的“现代性”与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的关系。
B.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不能参考西方的标准。
C.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要保留这些因素。
D.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就能够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从而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