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题目。(13分)
父亲的烟斗
父亲一生喜欢抽烟,而且是个出了名的“隐君子”,小的时候,我常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只木质烟斗,自备一些自己炒制的烟叶,每到饭后,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地抽上几口,然后细细品味,那动作看上去还有几分的潇洒。
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薪水较低,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里,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供养全家的衣食住行,还要养育他的五个子女,虽然父亲烟瘾很大,抽了许多年的烟,但他一生也没有抽过什么高档名烟,平常也就是抽一些劣质的香烟或用烟斗装上配制的烟叶。有时候,我还发现父亲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拿出的总是盒装的香烟,没人的时候他就“吧嗒吧嗒”用烟斗装上烟叶抽,我想,父亲这样做无非是想节约一点小钱以补贴家用,他不是不想抽好烟,而是压根就没那个条件去奢侈。 
记得有一年秋天,天气微凉,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突患重病,急需住院治疗,而且要做大手术,父亲手里的那点钱显然不够医院的费用,那天晚上,父亲非常的着急,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见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可见,父亲为给母亲筹钱看病的事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父亲的月薪也不过三十多元,那次,母亲住院一下子就花了几百元,那个时候,几百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父亲用三十多元的月薪能撑起一个大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曾经天真地问过父亲,你天天用烟斗吸烟,还得自己装烟叶,怎么不买成盒的香烟抽,父亲微笑着对我说,成盒的香烟没有我自己炒的烟叶香,我一斗烟比香烟几根都受吸,我看还是烟斗里的烟好抽。我听得似懂非懂的,哪里会想到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呢?父亲用了几十年的烟斗,外表磨得光滑光滑的,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但他仍舍不得扔掉。
可能是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操劳过多吧,五十多岁,我发现父亲头上已经有很多的白发,岁月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发丝。 
有一年,刚过罢春节,家里来了一屋子的客人,我从外面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给每位客人都递了一根几十元一盒的苏烟,唯独没有给父亲,我只是想他身体不好,经常不停地咳嗽,就没让他抽,结果,父亲非常生气,事后给我母亲说,我在上海买的好烟不让他抽,我感到心里非常的难过,觉得很对不起父亲,我当时只是从健康角度去考虑,不想让他抽,父亲觉得我让他在客人面前丢了面子,好多年对此事颇有微词,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很愧疚。 
父亲一生究竟抽过多少烟我已无从考究了,但父亲对烟斗的钟爱我是清楚的,他常对我母亲说,等我们有钱了非买个好烟斗不可,他还说有一年他到云南出差,就发现了一只非常好看的烟斗,因为价钱太贵,他硬是忍疼割爱,没有把那只烟斗买下来,语气里带着几多的遗憾。我知道,他用的那只烟斗,别人是不允许乱动的,谁要是不小心碰到他的烟斗,必遭到他的训斥,时间长了,我们兄弟几个也就没人敢动他的烟斗了,免得让他老人家不愉快。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一只小小的烟斗能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呢?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因为喜欢抽烟,所以就喜欢上了烟斗,那么伟人有没有喜欢烟斗的呢?我一直都在琢磨着,后来还真正发现了有几个对烟斗情有独钟的大人物,比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志、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还有我们熟悉的贺龙元帅,也许他们都喜欢抽烟,所以,烟斗又成了他们身份高贵的一个象征。斯大林总是手里拿着一只烟斗,即便是在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场,他手拿烟斗的动作依旧十分的潇洒,鲁迅先生经常在夜间写作,与他相伴的就是案台上的那只烟斗,我们看过许多的鲁迅画像,很多都是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只烟斗。而贺龙元帅有一个明显的个人爱好,那就是他也是一个喜欢抽烟的人,我们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的贺龙元帅,手里总是托着一只烟斗,那神情非常的优雅。可见,一只小小的烟斗还能演绎出那么多的精彩故事呢!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的抽上几口”,意在表明“父亲”抽烟动作的潇洒。
B.“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是说“父亲”为“母亲”的突患重病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C.“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主要是为全家人的生计考虑,省出烟钱从而撑起一个七口之家。这反映出“父亲”对家庭负责任。
D.“父亲”到云南出差,想买一只很好看的烟斗,因价钱太贵而没买,后又为此而感到遗憾。遗憾的原因是闻名遐迩的云南烟斗却没买。
E.本文以“父亲的烟斗”为线索贯串全文,统领全篇;人物事件自始至终围绕“父亲的烟斗”来展开,写得很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本文叙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加以概述。(5分)

【小题3】结尾一段写到斯大林、鲁迅、贺龙喜欢烟斗的事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
胡家胜
①我又一次打童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②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③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地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父亲气得嘴唇发抖。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④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裸“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转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⑤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它在我青春的年月让我坚强和成熟。每次收工,我都要把它扛到小溪里洗刷干净。春播结束,我还要给它剧上桐油,再放到靠近火塘的屋角,烘干它,让它变得光泽透亮。我蹲在火塘边吃饭,一端碗就看见了那张木犁。我笃信,这碗米饭是它给的。
⑥这张犁就这么显著地挂在雪白的墙上,连同我过去爬树摘茶籽的竹背婆、上山砍柴草的大弯刀、打场用的梿枷、走山路穿的麻耳草鞋。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也打算用几幅字画几只瓷瓶,以显示学养和品位。妻子还建议买两盆百合或郁金香。儿子说买辆电动模型车。女儿说买几个布娃娃吧。后来,我发现自己迷失于水泥森林中了,妻子儿女也已不辨菽麦。我却很难脱胎换骨地由乡村进入城市。我的根毕竟在那片黄土黑泥和荒草森林中。村口枫树上有我的一只鸦巢,屋后山冈上的枞林里,有我看着长大的一树猕猴桃。
⑦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便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父亲开心地笑了。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⑧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⑨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
【小题1】请分析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文章第⑧节,作者为什么说“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4分)
【小题3】文中写父亲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4分)
【小题4】本文写了作者在城市纪念农具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每题2分,共6分)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傅谨
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嘉靖年间,昆山文人魏良辅遵从北曲格律,将北曲与南方语音的声调融为一体,对昆山腔细加打磨,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世称“昆曲”。因其细腻优雅,被称为“水磨调”。以南方语音为基础的北曲演唱更宜于表达雅致的文人情趣,由此,昆山腔的影响日益扩大。昆山人梁辰鱼,是第一个将唱曲的昆腔用于唱戏的文人,他编写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汤显祖的惊世杰作《牡丹亭》更强化了传奇的价值,让这种此前不太为文人所关注的文体,一跃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此后,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也渐渐提升。
在其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发展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学化表达、体现雅文化之精神的音乐形态,以及涵蕴着雅文化气质的精致、细腻且含蓄的表演。
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雅文化的典范。昆曲与其他剧种发展传承的历程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昆曲的传承由文人而非艺人主导,决定其艺术与精神导向的都是文人阶层。昆曲的这一历史文化定位,决定了昆曲的生存、发展与传播。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在古典艺术时代,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文化价值建构的权力,那些基于或切合其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或表现手法,更有机会得到张扬,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位置。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其他阶层产生影响。从明中叶到清代,并不见得为普通民众喜好的昆腔,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昆曲在戏剧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无不以昆曲的表演为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即使昆曲后来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也未妨碍其广泛传播,更未影响其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受到文人普遍的崇敬。
因此,近代昆曲的衰落,实因雅文化的衰落。当文人阶层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古典文化的价值衰落时,昆曲的衰落则是文化的必然。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现在早已不是昆曲的时代。昆曲的复杂命运,典型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境遇。昆曲是一个象征,它的兴衰沉浮,就是中华雅文化的兴衰沉浮。如今,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而我们所面对的困境,不仅关涉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之道,更关涉雅文化的存续空间。
(选自2011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的魏良辅将北曲与南方语音声调融为一体,打磨创造出一种宜于表达文人雅致情趣的新曲调——昆曲。
B.梁辰鱼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使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C.昆曲虽为戏剧领域的霸主,但并不为普通民众喜好,而且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其衰落成为必然。
D.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也渐渐地为普通民众所喜爱。
【小题2】根据文意,对昆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昆曲的文学化表达、音乐形态和表演形式等都凝聚了雅文化的特点与精神。
C.昆曲是切合文人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在古典艺术时代更有机会得到张扬。
D.昆曲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表演的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
【小题3】下列表述,属于昆曲能够广泛传播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之后,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逐渐提升。
B.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雅文化的典范。
C.昆曲的传承由文人主导,而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D.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雅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要有更广泛的存续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家国
①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因为重病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②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③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④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⑤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⑥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⑦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⑧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⑨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⑩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⑪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⑫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小题1】简析第③段最后画线词“朋友”加了引号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⑥段中“读书人的气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我”为何会说父亲的孤独又深又长?
【小题4】第⑩段划线句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小题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的父亲在病重之际多次感叹世态炎凉,表现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深深失望和伤感,也表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热爱之情。
B.第⑥节中提到的“真正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互相关爱。
C.第⑧节中提到父亲的“心声”指的是父亲希望我们学会读书识人,不要在以后的社会中吃亏。
D.第⑪节中父亲原来对“我”有很多期望最后仅希望“我”花钱要节约,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E. 文中两次记叙父亲背诵诗歌给“我们”听,表达了父亲记忆力很好,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F.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行文自然流畅,情感深沉隽永,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虽然平凡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普通人形象。
【小题6】本文的题目是“父亲的家国”,结尾却落在“我”上,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小题2】(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3】(小题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3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小区鸡鸣 
李忠元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可这醉人的安适却只是一会儿的事儿。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是来自楼外。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他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鸡!
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他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鸡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着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的一嗓子,张三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农村人?我哪里还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张三气呼呼的,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人,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看到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走出了屋子,但他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就不嫌吵闹吗?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爱理睬他。
回家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木了!
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这件事,心里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他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送食吃。这一发现令张三大为吃惊,他更来气了。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的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在,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了刘金。
刘金一拍桌子,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
张三听刘金竟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大家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三是奔着干仗来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三立时懵了。他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把张三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动手。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支衔在嘴里,“啪”的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情由你全权负责!
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
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根本无暇顾及这里,这个小区的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子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鸣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把张三和邻居做了对比,以邻居的麻木不仁、怕事躲事衬托了张三的与众不同,暗寓了张三被刘金看中而得到工作的必然性。
B.“你干啥?想杀生”的话,与“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的描写,表现了刘金父亲对张三想拿石头砸鸡的不满以及他的财大气粗。
C.“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的问话,说明刘金对张三做了认真的调查,他早就发现张三是个人才,所以借此机会要重用他。
D.张三撺掇邻居们和自己一起去告公鸡扰民,但邻居们都不愿意去,是因为他们知道养那两只公鸡的人是开发商刘金的父亲。
 
E.“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是刘金的故意一问,旨在对张三做进一步考查,从其反应看他是否合乎自己的用人标准。
⑵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区的鸡鸣,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⑶张三有哪些突出的个性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回答。(6分)
⑷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删掉,你认为合适不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