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
③[秫秸(shú jie)]去掉穗的高粱秆。
【小题1】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4分)
【小题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的哪些事情?(6分)
【小题3】作者写到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 (每小题3分,共计9分.)
为了弥补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肉食植物会诱捕一些小虫和其它生物,然后逐渐将猎物消化。最近,法国科学家公布了肉食植物之所以能够吞食小动物的谜底。
除了众所周知的捕蝇草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它各种各样的肉食植物,例如生长在亚洲热带的猪笼草,这种植物很像一个个装满了甘露的瓶子,更准确的说是像极了一张张淌着口水的嘴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猎物之所以被猪笼草诱食,是因为它们拥有滑溜溜的内壁,以及像口水一样用来消化猎物的分泌液。目前,法国研究人员们发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正是致猎物于死地的元凶。
法国生物学家劳伦斯·高梅与物理学家约尔·法特冉做了一个实验,观察研究婆罗洲本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诱捕猎物的。高速录像表明,一旦苍蝇身上粘上了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后,就没法再动弹了,很明显,它们被这种致命液体中的粘丝粘牢了。粘丝是猪笼草分泌粘液的典型特征,其弹性稠度使得粘液表现出类似流沙的特性。法特冉解释说,这意味着,粘上粘液的昆虫挣扎得越快,就被粘得越牢。高梅说:“昆虫逃脱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然而,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一样,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变得惊慌失措快速扑腾,以期逃离。”
高梅和法特冉发现,即使用水将这种粘液稀释90%,它们依然能有效地捕食动物。他们推测,这种特性对猪笼草而言非常关键,因为热带环境中常常会有暴雨。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可能同样适用于其它86种猪笼草。法特冉表示,对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黏液和血液;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现象,如蜗牛和软件动物的缓慢爬行,或者雄性生殖道中精子的运动。令人惊奇的是,整个猪笼草的共生动物群常常生活在这些瓶状体中,却从不会掉入猪笼草分泌的粘液中,如蚊子和摇蚊的幼虫,它们以生物的残骸为生,因而还会加速猪笼草猎物的死亡和分解。更有甚者,有一种花蟹蛛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高梅说:“我们将开展更多的野外工作及实验室观察,以研究昆虫是如何在这些粘液中得以生存的。”
在生物学上,具有捕食昆虫能力的植物均被称之为肉食植物。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类、小蜥蜴、小鸟等小动物,所以也称为食肉植物。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10科21属约600多个物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物质的不足,它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肉食植物”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植物以食用昆虫等营养物质为主,个别时候它们也能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以保证个体的成活。
B.肉食植物的劣势武器就是体内分泌的粘液,猎物一旦为粘液所困,粘液中的类似流沙的物质就会压迫猎物,使其窒息而亡。
C.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个别时候也能捕食一些形体稍大的小动物。
D.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600多个物种,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雨林等食物丰富的地区。
【小题2】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通过对蚊子和摇蚊的幼虫以及一种花蟹蛛的昆虫的研究,高梅和法特冉等科学家已经初步发现了昆虫在猪笼草粘液中得以生存的奥秘。
B.昆虫逃脱猪笼草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但所有的昆虫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会快速扑腾,以期逃脱,结果彻底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C.花蟹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而不被粘液所困,是因为它能够分泌一种特有的稀释剂,并以此脱身。
D.对肉食植物的粘液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粘液和血液;进而帮助科学家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生命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植物具有“食肉”和“食素”两方面的功能,至于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取决于生存环境的食物状况。
B.高梅和法特冉用水将猪笼草粘液稀释90%的实验,意在证明猪笼草“食肉特性”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C.猪笼草有动物共生群的这一特性,说明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对昆虫和小动物不完全是致命的。
D.世界上已发现的600多种食肉植物捕食昆虫和小动物的能力,是这类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
冯骥才
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文化先觉首先来自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之中。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大地里开出的花,而真正美丽的花除去美丽,还要结成种子,回落在大地里,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来。
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它由广泛的形而下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到时代性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形而上的思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这种先觉不一定都在国家民族文化层面上,也有生活、城市、习俗乃至审美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关键是要对它保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先觉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和知识精神的知识界。
当然,文化的先觉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没有对文化的博知与深究,对文化史的学养,对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的广泛关照,敏锐、深刻和富于真知的文化先觉缘何产生?在精神领域里,高度不会凭空而起,深度加上广度才会产生高度。
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有所不同。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先觉——由于它具有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它的要求似乎在更高一层;但它又是知识分子所要具备的。它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必需具备的。或者说,知识分子本来就应有这种先觉性。失去这种责任和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对于转型期间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充满内在的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文化现象无比纷繁,有待我们去思辨与认知。因此说,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觉的意义,并成为文化先觉者,就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敏锐的觉察者。
B.知识分子要以文化无觉作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著书立说,用自己的先进学说去分辨当今社会的文化迷茫。
C.知识分子要有文化先觉的责任,并成为文化先觉的实践者,能够在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D.知识分子要具有文化先觉的精神,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觉察是实现知识分子文化先觉的要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应走在全社会文化自觉的前列,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主动积极地引领文化的走向。
B.“五四”时期的各类知识分子,都为那个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今天的知识分子要以他们为榜样。
C.文化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文化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判定和验证自己。
D.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上既充满活力和希望,也存在冲突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辨与认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化先觉”的一项是
A.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加痛斥,他同情弱小国民的疾苦,怀有怜悯心,追求平等等,这样人道主义对当世和后代的思想都有重大影响。
B.鲁迅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而他不单单是批判当时的社会,也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解剖,促使人们不断地觉醒。
C.龙应台担任台湾文化部长时,看到山区孩子的文化环境不佳,提出文化“泥土化”的政策,让台湾山区的孩子也得到优质的文化待遇。
D.梁思成为保护北京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在无力阻止古城墙被破坏时,他痛心地对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归。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惟独这一支形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共同体围堡式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荡然无存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这种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B.“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既表明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的不同,也点出了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首要条件和原因。
C.因为不认同、不实行围堡式大屋居处方式,有些晚渡北人无法融入已采用这种居住方式的早渡北人,以致最终没有成为客家人。
D.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与客家人所迁入的地域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是他们南迁后生存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农村、土地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如果像客家人一样实行宗族聚居,维护并延续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汉族的其它民系也可能保持好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同类题4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着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像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小题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3分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5】这篇散文以“西湖的风”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一定向柳青老人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走路的速度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此永远结束。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泪花。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路遥自传》)

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广州之行,让路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作了准备。
B.路遥写作前专程祭拜柳青,在柳青墓前放声痛哭,这是向前辈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C.路遥认为作家应该突破自我,不停地战胜自我;在精神姿态,创作风格上都应当有所创新,突破前人。
D.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当这位“精神硬汉”发现青春不在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
【小题2】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作品及文学创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最后,路遥高声朗读,眼里充满了泪花。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眼泪里饱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