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的昂贵的腿
[德] 海因里希•伯尔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声:“呣。”
“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
“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既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丢掉了一条腿,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遗憾,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
“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已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跑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那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真便宜。他当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勇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溜的时候,我的腿出了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依此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帐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混帐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将军、上校、少校,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将军才五十二岁,上校四十八岁,少校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象兴登堡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贵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使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安置局工作人员详细地为“我”算接受擦皮鞋工作后能够得到的巨额好处,是真心地替我解决实际困难。
B.小说中“我”给安置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帐,是想得到“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的报酬。
C.小说中“我”详细地描述自己伤腿的经过,其用意是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生活优越的人们思想丑陋,作风官僚,根本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D.小说描写了以“我”为代表的一批人为了国家人民而牺牲却得不到真正的优待, 那些贪生怕死的腐败官员享受着“我”用腿换来的生命与金钱,批判了社会的腐朽黑暗,讽刺官员的肮脏。
E.这篇小说,伯尔用平静的语言揭示了德国社会的病态。人物少、语言干练,但小说情节过于简单,仅靠伤残军人与安置局工作人员的对话来展开。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我的昂贵的腿”,有人认为小说是围绕是否接受厕所旁擦皮鞋的差事而展开的,应以“差事”为题,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小 城 脸 王
王斌
近些年,陕西陇县流传一种习俗,但凡结婚大喜,都要给男方父母画脸。两人均画成搞笑逗乐扮相,把喜庆的婚礼推向高潮。从画脸到卸妆,前后也就半个小时,却酬金不低,因而小城就冒出好些个专门画脸的人。
下岗职工王四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四平本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随父亲到陇县。因唱得一腔好川剧,被小城剧团领导慧眼相中,遂学习秦腔演唱。王四平十分聪明,基础好,几年后就成了名角,唱红了陇县及周边地区。十多年前,王四平的妻子去世,县剧团解散。为生活所迫,王四平不得不想尽办法挣钱贴补家用。
画脸,就是主要的营生之一。
王四平画脸与众不同。别人轻描淡写,大多讲究搞笑成分,能应付事主就成。他则精画细描,脸是专业戏曲脸谱,衣是鲜亮正统的演员戏服。每一次画脸是一出戏,也是王四平的大事,他能说得头头是道,把主家的事办得尽善尽美,妥妥帖帖。
那年国庆,小城剧团老团长李长发儿子新婚大喜。这李长发对王四平有知遇之恩,也是王四平多年的挚友加同事,画脸,王四平当仁不让。
婚礼仪式进行得喜庆而顺利。
主持人喊一声“请新郎父母上台”,门口就走进两人:女的头戴凤冠,身着红袍,粉脸桃腮,秀眉入鬓,羞羞答答。男的黄袍加身,头戴九龙冠,脚蹬薄底靴,帽翅晃晃。双手提着一副对联:馋涎儿媳貂蝉貌,谨防老贼董卓心。一张白脸是扫帚眉,两腮淡红,眼角纹似蝎子腿,眼神凶恶逼人。两张脸采用秦腔脸谱画技,笔法粗犷,繁简得当,色彩多异。人们正看得入神,却见李长发那张脸突然笑如弥勒佛,色眼眯眯,吹胡瞪眼耍帽翅好不滑稽。这是一出董卓设计骗吕布、巧娶貂蝉入洞房的老戏。在婚礼司仪的安排下,从儿女的跪拜大礼,到亲家的西式搂抱,再到新人的交杯美酒、互赠定情物、温馨点烛,亲情无限又幽默搞笑。大厅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李长发非常兴奋,一张贼脸在嘉宾中嬉笑,轻盈的脚步在婚宴大厅穿梭。酒过三巡,举手投足已是戏中人做派,禁不住上台唱道:“谁家双亲不疼儿,谁家儿女不孝爹。父母之恩深似海……”那是秦腔《哪吒闹海》中的唱词,台上贼脸不知何时已变成哪吒之母的一张戏脸。柔和清甜、优美细腻的女音唱腔,黯然神伤、催人泪下的演技很快把人们的情绪带进哪吒母子悠悠亲情之中。李长发手在脸上一抹,那脸竟然变成一张滑稽的丑旦脸,在台上又说又逗又唱,趴地缩头进肩。众人只知道李长发戏演得好,零距离听戏却是第一次。
大厅嘉宾哪里见过这等绝技,疯了一般鼓掌。
让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突然传来李长发脑溢血去世的消息。刚出喜宴又入丧棚,亲朋友人瞠目结舌,大呼世事无常,长吁短叹。李长发老伴悲痛异常,哭着哭着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王四平脚下。众人大惊,却听老伴对众人哭道:“他叔是个大好人!你们不知道,今天上午画脸那会儿老李突然晕倒。我和四平把人送到医院,已经不行了。四平说,今天是孩子们的大喜日子,这件事千万要保密,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结婚,让客人开开心心喝完新婚酒。四平就画了脸,和我前前后后演了一场戏……”
众人听完欷歔不已。
王四平变脸绝技的消息不胫而走,王四平的义举和机敏过人更让陇县人敬重。不过,让行内人迷惑的是,李长发脑溢血是突发事件,那川剧变脸脸谱准备工作也颇为复杂,王四平又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表演得如此成功?
这成了小城一谜。
(2011年09月03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交代王四平年轻时“唱得一腔好川剧”,为后文叙述他在婚礼时能够把川剧的变脸艺术融进秦腔的演唱埋下伏笔。
B.因为王四平十分聪明,基础好,所以王四平画脸与别人应付事主不同:脸是专业戏曲脸谱,衣是鲜亮正统的演员戏服。
C.小说对婚礼中“李长发”的表达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王四平高水平的画脸和表演艺术,也表现了他借婚礼展示自己本事的心理。
D.李长发老伴在丧棚里跪倒在王四平脚下,陈述事情的原委,既表现了她对王四平的感激,又从侧面表现了王四平“义举”。
E.小说结尾“这成了小城一谜”一句,说明人们对王四平的身世了解不多,又留下了一个悬念,引发了读者对他在“极短的时间里表演得如此成功”的思索。
【小题2】 婚礼仪式进行时,李长发已死,出场的应是王四平,而作者却依然用“李长发”来指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王四平的“义举和机敏过人”为什么能获得陇县人敬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王晓冰
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
在中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
【小题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
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
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
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
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
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
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神秘莫测北极光
最早记录北极光的是挪威编年史《国王的镜子》,成书大约在1230年。直到17世纪后期,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才第一次将极光与地球磁场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雅克·德麦兰是第一个提出极光和太阳有关的人。
人们发现,当太阳风到达地球,它们被看不见的盾牌——地球磁场偏转。地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保护层,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磁化区域,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天然屏障,正是有了这道屏障我们才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地磁层的外边缘与行星际交界的地方叫作磁层顶,在地磁南北极上方的磁层顶形状像漏斗,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可以从此处“漏”进磁层,在地球附近沿着磁力线绕圈,同时向地球两极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和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就是极光。碰撞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300千米的高度,绿、蓝、白、红四色光芒在天空中形成了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也就是极光环带。
极光的发光原理跟霓虹灯相似。霓虹灯管中封存着氖、氩等惰性气体,电子在其中跑来跑去,撞到气体原子时,就会使后者受激发光。不同的原子在不同条件下受到激发,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极光也是如此,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在不同的高度撞到不同的气体分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常来说,在200千米以上的高空,带电粒子撞到氧原子时,氧原子会受激发出红光;在100~200千米高空,氧原子则会受激发出黄绿色光,这是极光最明亮、最常见的颜色。电离状态的氮则会发出蓝光,中性的氮受到撞击时发出的则是紫红色光。北极光一般遵循持续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观看极光的最佳地点当然是在高纬度地区。
不光地球上有北极光,很多行星都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行星都有大气和磁场,极光以同样的机制出现。木星和土星这两颗行星的磁场比地球更强,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两颗行星的极光。
北极光是否会出声,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很多人宣称强烈的北极光会伴随着声音,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持续时间短暂而微弱。挪威天体物理学家布莱克表示,“北极光发生在离地表80千米以上的空间,那里近乎真空。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很难传到地面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1911年,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同伴约翰森在日记里写道,阿蒙森出去之后告诉同伴,他呼气时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被冻住的声音。于是约翰森和另外一个人也出去尝试了一下,同样也听到了“噼啪”声,这种声音他们曾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的时候听到过。而当他们屏住呼吸,摇晃脑袋时,声音就消失了。
2012年,芬兰研究人员曾在一个极光观测地发现,声音来自地面以上约70米的高空,而北极光则出现在地面以上约120千米的地方。科学家无法确定声音是如何出现的。至今,极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令人震撼的极光碰撞等现象。随着对太阳和地球磁场的深入了解,人们会发现北极光越来越多的秘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曹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极光”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极光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联系,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是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而最早记录北极光的国家是挪威。
B.极光是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从地磁两极上方的磁层顶进入磁层旋转并向两极沉降,与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而发出的光芒。
C.极光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300千米的高空,绿、蓝、白、红等颜色的极光形成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被称之为极光环带。
D.极光是会发出声音的,只是在地面上很难听到,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持续时间短暂而微弱。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不受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危害,是因为在地球周围有一道被称为天然屏障的地磁层保护着。
B.霓虹灯是根据极光的发光原理制造的,将霓虹灯管中封存氖、氩等惰性气体,让电子在其中与它们碰撞,而使后者受激发光。
C.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距地面80~300千米内的大气层时,在不同高度即使碰撞到相同气体分子,气体也可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能听到自己呼吸时被冻住的声音,这种“噼啪”声同约翰森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时听到的一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光的发生同大气和磁场有关,木星和土星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强很多,这两颗行星的极光比地球上的极光可能更明亮、更绚烂。
B.观察极光不光要选择最佳地点,还要选择好时间,极光一般遵循太阳活动的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才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
C.布莱克认为阿蒙森等人听到的“噼啪”声不是极光发出的声音,因为在离地面80千米以上的高空接近真空,声音不能传到地面。
D.人类尽管很早就有国家记录极光和科学家们研究极光,但是直到现在,如极光的碰撞、极光的声音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构建“当代新道家”
自1991年董光璧先生提出“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后,至今已20余年,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新道家”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并没有构建起来。
构建当代新道家是时代的需求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礼乐文明危机的反思有益于今人克服工业文明的危机,而克治现代文明危机则是构建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目的。当代新道家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道论、德论、伦理价值学说、修养论与境界论、社会和***四种含义,而当代新道家要发扬的是以 “道”为理(规律、法则)之义,深入研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以指导人的行为,杜绝主观妄为。
“德”论(性论)关涉万事万物的性质和本性尤其是人性问题。事物皆有共性和个性,事物的最一般共性由“道”决定,事物的个性由“分理”“殊理”决定。所以德论(性论)与道(理)论紧密联系,是建立在道(理)论基础上的二级基础理论。不同于儒家从伦理的角度围绕善和恶讨论人性,道家论人性以真伪为标准。“真性”是人的自然质朴之性;“伪性”通过人为故意而成。道家主张抛弃“伪性”,回到敦厚朴实、谦虚处下、少私寡欲的“真性”。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伦理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德”论(性论)基础上的。当代新道家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倡导“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和谐”的“三回归”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指导人的行为,凸显了儒道互补的特点,认为要把儒家的仁礼教化建立在道家所倡导的自然质朴的人性之上,以防治儒家仁、礼文明的异化。
当代新道家的修养学说包括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两个方面,因而也就相应地指向两种境界。道家的“减法”要克服私心、贪欲、名利、权势、虚假的仁礼说教而树立起敦厚朴实的道德品性,是先破后立;儒家的“加法”强调立志、好学、力行、自省与慎独,是立中有破。道德修养是破私立公的过程,大公无私是最高境界。老子的主静思想和庄子的超越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等功夫可指导心理修养。通过这些功夫,人们可以保持心态的宁静和谐,不为外物所牵累,而这也是人们认识道与理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空灵境界,是最虚静、最愉悦的至乐境界。
当代新道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与世界全面实现和谐的新秩序,这就是世界大同。在传统道家那里,一方面,老子主张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已包含让万物自由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而治”、黄老学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思想,对治平天下、达致社会和谐作了阐说。可以说,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是道家哲学的两大主题,也是传统道家和当代新道家的共同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当代新道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思想内容丰富,与传统道家一样,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关注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B.当代新道家仍是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基本思想,构建目的是克制现代文明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C.当代新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和谐,这“三回归”可防治儒家的仁礼教化被异化。
D.当代新道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符合时代需要,也符合民族复兴的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虽以道论为理论基础,但发扬的不是道论的本源之义,而是以道为理之义,探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
B.儒家总是围绕善与恶讨论人性,道家则是围绕真与伪讨论人性。道家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只有真伪之别。
C.当代新道家个人修养注重道德与心理修养。道德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忘我。
D.“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说的是顺其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无为而治、君无为而臣有为,阐述了治国方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已提出20余年,仍然没有构建起真正的理论体系。但是,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
B.与传统道家相比,新道家的“新”主要体现在以道论和德论为基础,为应对文明危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指导。
C.道家认为“真”是人的本性,道家的道德修养就是去伪存真,是做“减法”,儒家的道德修养强调向善,是做“加法”。
D.构建当代新道家有利于指导人的行为,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盲目性,有礼有节地改造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记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记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②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③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④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⑤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提出本文的观点,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不同源,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B.第①段和第②段通过对比,分析了诗和歌不同的功能,早期诗的功能是补察时政,歌为抒情。
C.文章第③段以《大雅》《小雅》为例,分析了在“歌”之外确立的诗的形态与歌的三个不同点。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从语言和音乐关系角度,采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区分了诗与歌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