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办学近20年来,通过培养人才,蒋风教授将儿童文学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同时也收获了学员“成名”的喜悦。汤汤,原名汤宏英,小学教师,读了蒋教授的研究班后,试着写童话,一发而不可收。她的童话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用蒋教授的话说,几乎所有儿童文学大奖她都拿了。学员阿甲,在网上建起一个童话部落——红泥巴网站,成为首家最受孩子们喜爱、家长教师信任、儿童文学专家和出版者关注的儿童阅读网站。正因为教授的严格和学员的“出息”,这个“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教育具有了较高的含金量。
(选自《文汇报》《蒋风:60载播撒儿童文学火种》,有删改)
该段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介绍蒋风近20年的办学成就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给树留个柿子
毛甲申
黄昏我一般要打个电话给我妈,常常是电话响一声就接了。我说,妈,你吃饭了吧?我妈说,吃了。我说,你喝药了吧?我妈说,喝了。然后汇报一样地说,早上喝了两片,晌午喝了两片,还有两片等睡觉时再喝。
接下来我妈会问我吃饭没有,吃啥饭,有些啥菜,我一一汇报。然后再说些别的:谁家的二姑娘出嫁了,谁家的老头儿过世了……有时忙忘了,没打电话回去,我妈也不说什么。
去年我回到老家的那个黄昏,跟我妈坐在院子里说话,说得正好呢,我妈起身回屋了,过了一会儿,我也回去了。我妈坐在电话机旁边,出神地看着电话。我说,妈,你干啥啊?我妈说,我在等甲申的电话啊。我说,我这不是回来了嘛。我妈拍着脑袋说,你看,你看,我都糊涂啦……
我妈不识字,进过扫盲班。有天,教员点名让我妈用“毛”字组词造句,我妈说,毛,毛甲申,毛甲申是我的大儿。教员忍不住笑了,说这句子造得不对,说“毛甲申”不是词,说了半天我妈还是不懂,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教员又费了不少口舌,可我妈依然坚持自己是对的,  “我是他妈,我还不晓得他是不是我的大儿!”
我妈认会了一二十个字,扫盲班就结束了,后来这些字她又忘记了,除了认得钱,她就认得我的名字。   
那时,我们都饥饿着,整天吃煮着野菜的玉米糊糊。我妈常说,好好念书当干部,就会有比玉米糊糊更好的面条吃……
我也用了心念书,可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很是落寞了一阵子,像是天塌下来了。我妈觉得没什么,说现在日子好了,咱们有地了,不当干部也天天吃面条嘛.你小时候说要养一群羊的,以前念书没时间,现在正好养嘛。
我知道我妈的心思,她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在她身边。可是我的心思已经走得很远,我要去城里。我妈不愿意,说城里吃饭要钱,上个厕所要钱,车又多,人生地不熟。
我铁了心要走,我妈抹了一把眼泪说,你可要回来啊!那语气像是我一去不返一样的。   那年冬天的早晨,我妈送我,跟着汽车跑,跟我说,你要少喝酒,酒喝多了又没人扶……
时间一晃就是几年,妹妹去了城市,再后来是弟弟,都离开了老家,一个比一个远,父母一直都在那里,像一棵被摘光了果子的树。
那年秋天,我回家,帮着从树上夹柿子,我妈说,别都夹完了,给树留个柿子。我问,为啥要留呢,树又不吃。我妈说,结了一树柿子,一个柿子都不留,树也难过嘛。
接我妈来城里,她很不习惯,操心父亲不会做饭,操心家里的花猫,操心地里的庄稼,
还没待几天,就今儿要回明儿要回,吃不好睡不好的。
有天我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半睁了眼睛,看见我妈坐在床边,一声不响地看着我,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我妈就那样看了很久,好像我浑身都是她的目光。在那样的目光里,我妈一定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在她的怀里,尿床,淘气,哭鼻子……而现在,却睡得安稳。  
我妈来城后,我和妻子都想着她在家里成天劳累,就想让她过几天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让她切菜,不让她洗碗,不让她拖地。我妈总是抢着做,而我们总是拦着她。这让她很难受,叹息说,这些我都会做啊,都洗洗涮涮一辈子了嘛。这样,我们由着她,她一下就高兴了,就是嘛,我又不是神仙,光玩怎么行?
日子一天一天过着,不知不觉中我妈就老了……
因为高血压,常年服药,一直很瘦的她虚胖了,我常常为这个担心。我妈笑说,胖点好,看着福态。我劝她和父亲别种地了,他们答应得很干脆,说不种啦不种啦,种了一辈子的地,还没种够吗!嘴上这样说,却还是要种的。
没想到,我妈锄草时突然手臂不听使唤了,她慢慢地挪回家.那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父亲在县医院做手术,还没有出院。
那也是个黄昏,我打电话回去,我妈声音很弱地说,好像半边身子不能动弹……头好像有点昏,还尿床了。我妈说,不要紧的,睡一觉,明早就好了……
我的头轰的一响,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打电话,告诉妹妹,告诉弟弟,向所有离家近的紊朋好友请求支援,深夜我妈被救护车送到县里……  
是脑出血,幸好出血量少。她慢慢地康复,能下地了,能扶着墙走了,能拿勺子吃饭了,再后来能拿筷子了。三个月之后,我妈在电话里说,今天切了土豆丝,切得像个土豆棍子。   那一刻我的眼睛忽然一湿,这多么难得啊! 
后来,我妈时我说,这一场病花了不少钱,就当是你们几个花钱买了一个妈。我要好好给你们活几年,不然,太不划算了……
我笑了,我妈也笑了,都笑出眼泪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给树留个柿子”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2分) 
(2)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  (2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突出了“笑”字。请简要说明“笑”的含义。(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是如何达到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的。  (6分)

同类题2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题1】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 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小题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关心精神追求的高度与深度
2012年10月29日02:19
王 蒙
先是广播电视的发展,然后是电脑、网络、手机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与舒适了,工具的性能与科学技术含量日新月异地膨胀着。同时,对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主体的要求却越来越降低了。工具越先进操作就越简单,你只消敲几个键,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它比以往不知简便了多少。
在我国,网络的发展还带来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及监督的便捷,一些坏人坏事就是网民们首先发现并群起而攻之的。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应用网络与网民直接对话,很好。
网络的发展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点击率高的微博写手,他的效益远远高于一个专门家的专门学术著述。
同时,纸质的媒体开始受到挤压,读书的风气一再被上网浏览所削弱。有人预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人预言文学与书籍的式微。有人嘲笑学术与艺术大家的冷落。市场更加欢迎的是能便捷与舒适地获取信息的手段及相关产品。
便捷与舒适使受众获得的信息百倍千倍地增长,于是以秒计算浏览时间的微博与博客代替了花费数小时才能读完的论文,成为受众的宠儿。有时,粗野与狰狞成为吸引眼球的“风格”。碎片化的“思想”,耍笑化的“段子”,俏皮话的“自得”,八卦式的“渊博”,不文明的“争论”,歪曲变形的“流行新词”,千奇百怪的化名与潮起潮落式的以与人为恶为特色的声讨与人肉搜索,已经相当程度地代替了传统传媒与言论文明,成为所谓“P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同时它们与传统传媒特别是主流传媒分割成了两重天地,而对真正高端的文化精品,越来越少人问津了。
全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来,网络化的结果,除了各种方便与推进以外,也可能带来精神生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与单一化的危机;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什么都知道一点点,什么都是人云亦云,半真半假,而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自己的查证、没有自己的任何创见的“聪明的白痴”式的网络信息小贩;有可能让手段先进的媒介,操控我们的头脑与灵魂。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便捷化与舒适化有可能制造浅薄化与白痴化。
当然不是说先进的智能工具不好。而是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老的文明国家的中华儿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士,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苦读与苦学的传统,不放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不满足于聪明的白痴随时卖弄白痴的聪明,以真正的经典的学者、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不仅是开拓市场与凑热闹,不仅仅是混个点击率,而是做出无愧于祖先与后人的对于精神瑰宝的贡献。
我们一定知道,学习、实践或实验、研究、思考、创造,是不可能便捷化与舒适化的。便捷与舒适的浏览所得,至多是浅浅的一层表皮,它不能代替长久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刻苦,永不停息的探索,反复地查证与纠错,系统地阅读与钻研,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见微知著的独特发现。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不能忘记高端的文化追求与文化献身,我们要善待科学技术与各种时尚产品,我们更要善待自身的头脑与古往今来的治学传统与经验。
【小题1】选择对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A.网络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毋庸置喙的,一个点击率高的微博写手,他的效益远远高于一个专门家的专门学术著述。
B.随着纸质的媒体受到挤压,读书的风气一再被上网浏览所削弱。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与书籍的逐渐走向衰落。
C.微博与博客代替了传统传媒与言论文明,成为所谓“P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
D.我们应切记高端的文化追求与文化献身,我们应善待科学技术与各种时尚产品,我们更应善待自身的头脑与古往今来的治学传统与经验
【小题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及监督的便捷,一些坏人坏事无所逃遁,网民们利用网络曝光并群起而攻之。
B.网络化的结果,除了各种方便与推进以外,也带来精神生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与单一化的危机. 这种便捷化与舒适化有制造了浅薄与白痴。
C.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老的文明国家的中华儿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士,应以真正的经典的学者、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不仅是开拓市场与凑热闹,不仅仅是混个点击率,而是做出无愧于祖先与后人的对于精神瑰宝的贡献。
D.长久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刻苦,永不停息的探索,反复地查证与纠错,系统地阅读与钻研,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见微知著的独特发现不是通过便捷舒适的智能工具能得到的
(原标题:关心精神追求的高度与深度(望海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泉边蝶如雪
①千年古雪像白色的篝火,晶亮地在大理苍山云弄峰的皱褶里燃烧。虽然雪花难得飘下苍山,但山脚的那潭泉水却满带着雪花的香味。
②这是一个用大理石栏杆围砌的潭。潭底铺满鹅卵石,一尾尾红色的、黑色的鱼在里面游来游去。潭水深处有一个泉眼汩汩冒水,好像一朵朵雪花旋浮而出。
③潭边一棵古老的合欢树把树枝横过水面。这棵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四月开花,花色金黄,状如蝴蝶。花开时,花蕊间的奇异花蜜,会招来成群结队的彩蝶雪花般飞舞,它们累了就首尾相衔,一串串从树梢下坠到泉面小憩,成为奇观。明代学者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记述:“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④第一只蝴蝶是什么时候飞到泉边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它们真的是从一个传说里启程的。
⑤我听到过一个白族的化蝶传说:苍山脚下有一对青年男女——雯姑和霞郎,他们深深相爱。不料俞王看上了雯姑的美貌,强抢她为自己的第八个老婆。霞郎闻讯后冒死将她救出,却又被俞王的爪牙追得走投无路,他们只好双双跳入潭中。此后就有一对彩蝶从潭中翩翩飞出……
⑥蝴蝶最多的时候,莫过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这一天.也是传说中雯姑霞郎殉情的日子,白族人民便把这一天定为“蝴蝶会”。每年的这天,周围村寨的白族青年都要穿上盛装到蝴蝶泉边来野炊。他们唱白族情歌,唱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⑦我来到蝴蝶泉时却是初冬,见到的只是一池澄澈舔着苍山清浅的雪影,几片落叶轻悄地飘过幽寒的小径。没有蝴蝶的翩翩,金灿灿的合欢花没有开。而且据说前几年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即使是蝴蝶会期间,蝴蝶也来得很少了。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消失?我不禁黯然神伤。
⑧这时候,我看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排白色的玻璃房。偏西的阳光暖暖地照在那里,竞如春天般明媚。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只见里面树丛中有许多蝴蝶在飞舞。这时候,一位身穿红得耀眼的白族服装的姑娘从封闭的玻璃房里拿出两筐蝴蝶来放飞。我问她,这些蝴蝶从哪儿来?她说:“是刚刚孵出来的。”我忙追着她隔着玻璃墙往里看,只见铁架一排一排,每排又分几层,上面绷着纱布,纱布上缀满了色彩斑斓的圆球。我问女孩那是什么。“蝴蝶蛹!”姑娘响亮地回答。
⑨姑娘用手背抹一把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告诉我:这是一个蝴蝶养殖基地,养殖着上百种蝴蝶,近年来每到蝴蝶会期间,基地都会放出几万只蝴蝶,让它们雪花般漫天飘飞。而且,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善,自行飞到蝴蝶泉边的蝴蝶也越来越多……
⑩也许该下班了,姑娘轻快地走出玻璃房。她沿着一条石板小径向浓密的树丛走去,在那里等她的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当年传遍全中国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从那姑娘口中悠然飘来了。绿荫中,我隐约看见了一对相依相偎的身影,他们相视而笑,眼睛明亮如太阳的光斑。
⑪一切都在恍惚中变为蝴蝶了……
(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引述白族的化蝶传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在修辞手法上很有特色,请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以“一切都在恍惚中变为蝴蝶了……”结束全文,韵味十足。请结合全
文探究这样结尾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小丑的眼泪
奥地利纳·马·齐默尔
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但是马戏团的帐篷里却既温暖又舒适。
327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观赏马戏表演。
啊,小丑出场了!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
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就连自己的说话声都听不见了。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
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突然,这个年迈的著名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看红蝴蝶结的小姑娘。在327个孩子中,只有她一人不笑。
年迈的小丑想:亲爱的,让我来试试,看我能不能把你也逗笑!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那姑娘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
年迈的小丑正在模仿兔子,他突然感到一阵不如所措的悲威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其他的孩子都在笑,你为什么不笑呢?”
“请您原谅,”她回答,“我不是想使您堆过,但我确实不觉得您可笑。”
“为什么?”“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像死一般的寂静。
小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就这么呆站了很久。
“为什么您那么可笑?”扎着红蝴蝶结的爱丽卡说,“为什么大家对您发笑?”
马戏场里又是一阵死一般的寂静。过了一会儿,著名的小丑像要作出重大决定似的,鞠了一个躬,说道:
“爱丽卡,如果你真想知道我为什么可笑,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
爱丽卡高兴得直点头。小丑问明地址后说:“6点钟怎么样?”“行!”爱丽卡说,“啊,我多高兴啊!”小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像一个刚从肩上卸下千斤重担的人。
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5点半钟时,爱丽卡家里的圣诞树上蜡烛通明。小姑娘总在不停地问:“你们认为他真的会来吗?”
他准时到达。起居室的座钟正在打点。
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得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把他给爱丽卡的礼物交给她,那是3本盲文书。
他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
“摸摸我的脸,”他说,“还有脖子,接着是肩膀,然后还有手臂和腿。你必须准确地知道我是什么样子。”
小丑既没戴面具,又没穿戏装,完全没有化装。他自己没有把握他的试验能不能成功。
“你知道我的长相了?”“清清楚楚。”
“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什么。”
“好的。”爱丽卡说。
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耙他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
“现在小熊在跳舞。”年迈的小丑说。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客仍然呆滞不变。
虽熊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
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
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
“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年迈的小丑又装了一遍兔子,一遍又一遍。爱丽卡还是没个够。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
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
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屋檐下都挂着耀眼的冰凌”,喻指爱丽卡命运的不幸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B.小丑在模仿兔子时感到一阵悲戚和恐惧,因为他担心年迈的自己和小姑娘之间存在着代沟,以致无法让小姑娘对他的表演产生共鸣。
C.整个帐篷里由欢笑的海洋变得像死一般的寂静,因为所有的人都对爱丽卡的回答感到吃惊,并对接下来小丑和爱丽卡的表现非常关切。
D.这篇小说写了小丑在马戏团帐篷里的表演和在爱丽卡家里表演两个场景,前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的很开心,后一个场景中小丑表演得伤心。
E.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小题2】小说在写爱丽卡摸着小丑“看”他表演时,对他的神态进行了层次分明的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小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描述了小丑的“哭”的爱丽卡的“笑”,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哭”与“笑”关系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