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15分)
隔窗相望
贺点松
一棵梧桐树的阴影下,蹲着一个黑瘦的中年汉子。他上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下穿一件脏兮兮的黑裤子,脚上一双“踢死牛”布鞋,没穿袜子。他不断地取下脖子上的短毛巾揩额上、颊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他的脚旁放着一只鼓囊囊的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套衣服、几包方便面,还有许多鲜黄的杏子。
学校是新建的学校,梧桐树是去年才栽的,它投下的阴影勉勉强强地能遮住壮年汉子。
我经过他身旁时,他正又一次用短毛巾揩脸上的汗。
“找学生吧?”我问。
他赶紧站起来,脸上堆着笑:“是找学生。”
我又问:“在哪一班?”
他说:“二(3)班。”
“二(3)班?”
“嗯。”
“学生叫什么名字?”
“赵飞。”
我心里“咯噔”一下。
“刚才下课没找着呀?”
“来得不巧,进校门时刚敲上堂(课)钟(铃)。”
我看看表,第二节课才上5分钟,就是说,这位父亲还得在酷暑中苦熬40分钟!
我说:“这儿太热,教学楼北边台阶上凉快,坐那儿去吧!”
不敢再多看这位父亲,赶紧走进教学楼。
赵飞是我班的“双差生”,学习差,成绩差。作为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我不知做了他多少思想工作,都没有什么效果,近来,顽劣程度还有增加。我上了二楼,走到班的教室外,隔窗观察。是语文课。王老师正在动情地讲着,学生们听得入神。可是,赵飞已趴在靠窗的课桌上睡觉。赵飞此举,我已见怪不怪,而今天却让我非常恼怒,真恨不得冲进去把他揪起来狠狠地揍一顿。
我点起一支烟,猛吸一口,有了一个主意。我轻敲一下窗子,示意赵飞的同桌叫醒他,让赵飞出来。
赵飞被叫醒了,揉着眼。“跟我来!”赵飞跟着我进了办公室。大概认为我又要教训他了,摆出一副水泼不进刀枪不入的满不在乎的架势。
我说:“往里边站点儿,赵飞。”
赵飞往里边站了点儿。
我说:“再往里边站点儿,站到窗户前。”
赵飞大大咧咧地站到窗前。
我说:“这节语文课,你在睡觉吧,赵飞?”
赵飞轻描淡写地说:“是。”
我说:“我想让你观察一个人。观察之前我想提醒你,今年夏天天气干旱,持续高温,今天的气温是38摄氏度。你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那个人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蹲在那儿?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什么——好啦,隔着你旁边的这扇窗户,那个人你抬眼就能看见——开始吧!”赵飞抬眼一望,转身就要出去。我用极其严厉的语气说:“站着!按我说的做!”
赵飞不敢再动。
办公室里静极了,只有吊扇转动的“呼呼”声。
赵飞的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赵飞的喉头在蠕动。
赵飞的双肩剧烈地抖动着。
下课的铃声响了,赵飞终于“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老师,我……”赵飞泣不成声。
我严厉而又语重心长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也别说,去吧,我相信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不想听你现在怎么说,我想看你今后怎么做!”赵飞咬着嘴唇重重地点点头,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出办公室
从此,赵飞像换了一个人,期末考试,赵飞的成绩跃入了全班前列。
【小题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的开头便对“中年汉子”进行的详细的描绘,其作用在于体现这位“汉子”的艰辛及其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同时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B.作者在故事的细节上也费了很多心机,如“壮年汉子不停地揩脸上的汗”,侧面描写衬托出天气的炎热。“赵飞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他的喉头在蠕动”,细节描写使故事的描写得以开拓。
C.当赵飞来到办公室后,“我”让他站在了窗边,他抬头便看到了在外面苦苦等候自己的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迅速向父亲冲去。
D.小说中的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本让人头疼的“双差生”——赵飞,采取了“另类”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E.本文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前后之间的反差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了父爱伟大和师恩浩荡的主题。
【小题2】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说说题目“隔窗相望”的深刻内涵。(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菜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叉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幺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学。“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小题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
【小题1】对“民间外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外交强调民众有意识的参与,这使得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转变了对中国的敌对、猜疑观念。
B.民间外交不仅不可能为官方外交所代替,而且将极大增强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
C.民间外交具有能够满足官方宣传需要的说服力,有助于消除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的负面内容。
D.民间外交虽然不能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却能逐渐扩大中华文明在西方的影响。
【小题2】(小题2)对文中“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韩国人喝老白干的实力相当,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B.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
C.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D.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韩国人愿意和中国人谈生意,成交额因此连年激增。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必将证明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B.扩大民间的声音不要担心会带来负面影响,它只会逐渐缩短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C.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1)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2)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3)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4)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5)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6)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7)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8)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9)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牢笼,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10)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间——就飞回那个暖乎乎的地方。而这时,你突然发现翅膀不在了。你找遍了全身,还是没有。你摸摸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手臂,摸摸自己的手指和面孔,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你已经不再是原初的你。  
(11)你当然不知道翅膀是怎么离开你的,尤其是为什么离开你的,是呀,只因你一度沉醉于你已身在其中的远方而无暇照顾,翅膀在黯然神伤中回到了它起飞的地方。因为它只属于故乡。 
(12)你蹲在地上,你哭,你揩着眼角的泪水,谁也看不见。远方能让你尽情地流泪,却不会为你揩擦泪水。不像在故乡,那么多的目光看着你,那么多的手伸过来,你还没发现自己有泪,就已经有人为你擦干了。  
(13)你终于知道了故乡是什么味儿,也知道了远方是什么味儿。于是你开心地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你安慰自己说,不幸福的人,是那些没有故乡的人或是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知道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除非他们也像你一样把故乡丢失。  
(14)此刻,你一下子发现,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一个亲人,随便抱着故乡的一棵柳树,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一声娘。
(15)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  
(16)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你想,你的脚就是翅膀,你愿意这样走回故乡。
(17)哪怕累死在返乡的路上,也值得。
【小题1】文章开头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小题2】如果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应在哪一处分开?请概括这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 (5分)
【小题3】文章第(15)自然段说“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请结合原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多次提到的“翅膀”是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以及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
B.故乡与远方遥远的距离,强化了作者对远方的憧憬,振起了梦想的翅膀,促使作者遗弃故乡,走进“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C.作者通过离开故乡时和准备从远方出发回归故乡时的对比,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变得丰富与复杂,除了原来的厌弃,还增添了想念与爱恋。
D.在本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由否定到肯定,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深化与超越。对故乡情感态度的变化,使作者感知了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1907年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家庭。入小学时,国画老师王琴舫看到李永顺出众的绘画天分,称赞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取学名可染。
“为祖国山河立传”是李可染的夙愿,而李可染在现代中国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正是他那被誉为“李家山水”的山水画。早在1942年,在重庆的李可染就认识到要从事中国画革新,必须具备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因此确立了“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基本路径。在《谈对中国画改造的看法》一文中,李可染提出了“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什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 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是李可染的断然选择。20世纪50年代,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写生,每一次写生都倾注了自己对中国画发展的冥思苦想。李可染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自励,他自释“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1956年,李可染进行了一次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遍历太湖、杭州、绍兴、雁荡山、黄山、岳麓山、韶山、三峡、重庆……他后来说:“没有1956年,就没有后来的作品”。1959年,李可染又南下桂林写生。此后人们发现,桂林山水成为了李可染后来百画不厌的题材,也构成了“李家山水”的重要风格。
“李家山水”给人一种山势扑面而来的感觉。李可染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留白法”,他喜欢满构图,如有空白也常常会用大段的题款加以补足,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大多取的“平远法”在“李家山水”这里也一变为“仰视法”,山体因此显得顶天立地。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画都是“以墨胜彩”,而借“黑”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大独创。受老师黄宾虹的影响,李可染“惜白如金”,在“李家山水”中,瀑布、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总能成为画中的“点睛之笔”。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崭新的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
李可染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李可染画牛始于20世纪40年代。他曾回忆:当时住在重庆金刚坡下村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从此,李可染画牛不断,直到生命结束。李可染曾在画上题跋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器宇轩宏……”爱牛的李可染还为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这个开始于1979年的斋号,一直被使用到可染先生生命终结之时。
“废画三千”、“学不辍”、“白发学童”是他喜欢的印语,这也正表达出他的苦学精神。即使在失去创作自由的“文革”期间,他仍然借助风景图片和风景画册进行“山的研究”,并以无比坚忍的毅力,发愤练习创出了被自己戏称为“酱当体”的书法。李可染说:“我不是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以苦学精神认真求艺的可染先生终于登上了可以鸟瞰世界艺术原野的高峰。然而,晚年的李可染却对夫人邹佩珠说:“我这一生从未做过好梦。每次做梦都在爬山,眼看爬到高头了,又总是摔下来,从梦里惊叫吓醒。” 晚年的李可染开始思考东方文化复兴的长远课题。1989年12月5日上午,他坐在北京寓所的画室里和大家继续商讨着“东方既白”的话题。刚刚谈开,他突然头一偏,仰靠在了沙发背上。在画坛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李可染因心脏病猝发而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享年82岁。
材料链接:
我画了将近70年的画,一直在前进。有人说:“李可染还要再跨进一步。”我说:“跨进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到西洋那里去。” 中国画到今天仍是蒙尘的明珠。中国画的水平是很高的。有一次看中国画和别国友邦的联展,感到水平差距很远。回来以后,我就请王镛刻了一方图章:“东方既白”,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文化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很高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了李可染先生取学名一事,“可染”二字既可以看出国画老师王琴舫对于幼时李可染绘画潜质的认可,又可看出对他未来的无限期望。
B.李可染不是一个盲目的革新者,也不仅仅是一个个性风格的表现者,他是一个肩负20世纪中国画革新使命而且自信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行者。
C.李可染曾进行过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遍历太湖、杭州、绍兴、雁荡山、黄山等地方,而这些地方也在以后成为他中国山水画中百画不厌的题材。
D.李可染大规模的写生经历和对自己画牛经历的回忆以及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变革性推动都说明了中国画的创作源泉一直很好地流淌着。
E.李可染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一同被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他们这种高水平的中国画暗示了中国画早已被国际认可。
【小题2】文中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家山水”的特征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李可染先生艺术和人生的座右铭,请结合全文,简要陈述“胆”在文中有什么体现。
【小题4】用“一代宗师”来评述李可染应是十分恰当。那么你认为这个一代宗师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地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国要人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17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23岁中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之一。他还是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穷苦家庭,成名后爱国恤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陕西避难。时年21岁的于右任认为,慈禧一伙正是国弱民穷的根源,他要上书陕西巡抚岑春萱,杀死西太后,被同学好友制止。尽管已经中举,尽管已经结婚,于右任救国救民雄心依旧。有一天,24岁的于右任披头散发,光着上身,提一把砍刀,照了一张相。这张相片配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题联,被照相馆老板私自加洗多张送人。
两年后,于右任赴河南开封科考。三原县令德锐向陕西总督密报,说于右任是“革命党”,证据就是那张相片及其题联、诗章。当局立刻下令通缉。于右任闻讯后,逃到上海,辗转震旦学院学习。在震旦学院,于右任受到马相伯院长的赏识。他开始在《新民丛报》上以“于右任”为名,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右任”既用“夫子循循善诱人”中“诱人”谐音,又指反清:古代“左衽”指代少数民族,“右任(衽)”指代汉族。
在上海,于右任还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上海大学。马相伯组建新校,于右任协助并撷取《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诗句,建议以“复旦”为校名,这就是现今的复旦大学。
1905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此后,又办了和他一样命运多舛、影响很大的几份报纸。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问世。这是革命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这份报纸竟然没用光绪年号,用的是干支和公元纪年。80天后,报馆因邻居失火殃及毁坏,于右任又在1909年3月26日创刊《民呼日报》。92天后,于右任被当局拘押25天,过堂8次,最后被逐出英租界。然而50天后的10月3日,又一份藏匿“于”字的《民吁日报》出现在上海滩,48天后,《民吁日报》又被查封。虽然屡受重创,但于右任不屈不挠。1910年10月11日,又有《民立报》现身上海,社长又是于右任。这是代表同盟会的报纸。“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民立报》更加大胆。于右任也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
其实,于右任真的拿枪上阵,指挥过千军万马。1918年,他应邀回到家乡,担任“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陕西靖国军和南方“护法运动”遥相呼应,给了北洋军阀沉重的打击。
于右任擅歌赋,长诗词。他的诗,热爱祖国,亲近人民。上庐山,他目睹耳闻轿夫的负重和叹息,写下《闻庐山舆夫叹息声》:“上山不易下山难,劳苦舆夫莫怨天。为问人间最廉者,一身汗值几文钱?”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写下慷慨激昂的《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1949年11月29日,他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结发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被留在大陆。海峡相隔,亲情难忘。1958年,在他和高夫人结婚60周年前夕,他含泪赋诗:“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是向老部下示出三个指头。后来有人猜测,这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
于右任,这位被誉为“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的中华之子,临终前魂牵梦萦的,仍然是大陆,是故乡,是期盼祖国统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认识到满清王朝是国弱民穷的根源后,21岁的于右任想要上书陕西巡抚,刺杀慈禧太后,这充分体现了他为祖国民生甘愿赴死的勇气。
B.改名于右任,既是谐音“诱人”,表现了他用文章来改变国人之精神、唤醒民众的责任感,又有“右衽”之意,表现了他对满清王朝的不妥协。
C.于右任先后创办了几份报纸,如《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尽管都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查封,但是他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始终未变。
D.作为一名诗人,于右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描写对妻子儿女的深深思念,描写对家乡故园的眷恋。
E.弥留之际,于右任向老部下伸出三个手指,表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其家国之忧至死不变。
【小题2】作为民主斗士,于右任做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从两方面概括于右任先生的思想性格。
【小题4】有人猜测于右任临终前向老部下示出的三个指头或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怀念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怀念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