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满和小满
刘 林
棚屋里漆黑一团,两个烟头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地映着两张脸。大满猛嘬了口烟,说,小满,哥有话要给你说。哥,啥话你就说吧。
大满顿了顿,硬声说,这阵子咱哥俩下窑还得岔开,得留一个人在上面。哥,你这是为啥呀?为啥?这煤窑早晚得出事。咱俩不能把命都搭进去,得留一个给娘养老送终,娘这辈子太苦了,吃尽了苦不说,还受人欺侮。咱得给娘当孝子,要让娘过得让一村人打心里羡慕。
哥……小满张了张口,叫了声。仿佛看到大满眼中含满了泪水。哥,我寻思,要不咱回家种地去。咱手头有了两万块,再找人借点,你该把春芳姐娶进门了。
回去守着那几块娘从石头缝里抠出的地有啥活头。小满,你听哥的,再熬个三年两载的,挣个三五万,回头就给你娶房媳妇。大满又猛嘬了口烟,那烟头立马就烧着烟屁股了。
哥,咱不下这窑了,咱再去寻一份活干。小满低下头,吞吐着说。
小满,咱虽把性命搭在肩上,但下窑挣的都是现钱,上哪儿干活能挣到这份现钱?小满,这是两万块,俺下窑了,你就在上面守着。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煤窑竟然真的出事了,一个班十多个人全埋在窑里,没一个能活着走上来。
小满的天顿时塌下来,昏天暗地,一连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反复复地想着那天晚上哥下窑前发生的事,怪自己当时咋不拼命阻止哥下窑呢,咋不自己下窑,让哥留在上面呢。哥要是好端端地活着,就能回家娶春芳姐,给娘当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远比他体贴娘,哥撑得起这个家。
小满狠狠地哭了,叫了一声:哥。他感到心里很疼很疼,仿佛被哥那天晚上丢在地上的烟头烫着了。
过了好几天,煤窑老板一脚踹开门,进门就往炕上扔了一大捆钱,嚷道:小满,这是15万,别成天不像个男人。大满没了,你可白捡15万,回家娶房媳妇,天天搂着媳妇睡大觉多好……
小满从炕上挣起身子,一声不响地盯着煤老板。煤老板打了冷颤,一声不响地转身走了。小满捧着15万,狠狠地哭了一场。
回到家,小满修了房子,花了双倍的彩礼,硬是把春芳姐娶进门。小满,不想让哥的女人嫁给外人。他会像哥一样对春芳好的,他还要让春芳和他一起给娘尽孝,让哥在地底下安心。
娘知道大满人没了,不哭也不闹,常傻呆呆地坐着,空落落地望着对面的大龙山。时不时地对着大龙山喊一声:大满。大满。大龙山似乎在回应着。
小满很内疚,仿佛被哥丢在地上的烟头烫伤了,心一直很疼很疼。他和春芳对娘很孝顺。
很快小满发现娘看他时像看大满一般,有一天娘突然问,大满,小满呢?小满愣了一下,他看着娘,娘把自己当成大满了。小满想了想说,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娶媳妇儿。
娘很高兴,就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小满听了很高兴。
娘此后就一直把小满认成大满。渐渐地小满有时也把自己当成大满:春芳,小满呢?去哪了?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在春芳面前,小满真把自己当成大满了。他甚至在心中恨起小满来,是小满夺走大满的女人。春芳很快发现了小满的不正常,有一天,春芳给小满留下了一张纸条,说小满,我走了,去找大满,你在家好好地待娘……离家出走了。
小满知道春芳再也不会回这个家了。
大龙山下,人们常见小满和娘坐在家门口一问一答。大满,小满呢?娘问。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取媳妇儿。娘高兴地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嗯,娘,大满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文字属于小说中的景色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看似重复多余,实则匠心独运,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体现的真情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填空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小题1】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写在横线上。
①摇拽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______________
②寄与感动的热泪____________
【小题2】汉字中有很多形似字,请你细心辨别下列字形,并试着组词:
拨________蔑________凝________瞳_________藤___________
拔________篾________疑________曈_________腾___________
【小题3】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1)蜘蛛网________________(2)炉台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烬的余烟___________(4)美丽的雪花______________
第2节:(5)紫葡萄________________(6)深秋的露水______________
(7)鲜花__________________(8)凝露的枯藤______________
第5节:(9) 腐烂的皮肉___________
第6节:(10)脊骨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食指原名_____。1948年11月出生,山东鱼台人。自幼爱好文学,熟读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歌。1968年,是食指的创作黄金年,创作了代表作《相信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_________”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8分)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他觉得我不会再有兴趣听他讲述他在离家远走的漫长日子里遇到的奇事。
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
“该给你看一样东西了。”
他叫我跟他走。我走在他后面,一语不发,这已成为我们的习惯。他在田野里一丛枝繁叶茂的灌木前面停下来。
“这叫桤木。”他说。
“我知道。”
“你要学会挑选。”父亲指出。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好的、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子,那枝子呈完美的Y字形。
“你看,”父亲说,“这枝子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Y形枝的两叉,那枝叉比铅笔还细。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子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子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从梦中被他唤醒。“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就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给你怎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有用:人不写字不做算数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着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叉,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清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正是从乡亲们那里,我悄悄地搜集到那么多的写作素材。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了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下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可是他们却不愿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
“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
“噢!我知道。村里的人都互相熟识……谁也不觉得是外人。”
“你知道你脚下是什么吗?”
“是地狱吧?”我笑着问。
“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起初不肯来;我知道他是厌烦我,因为我先请了专家而没请他。最后他还是来了。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够淹死那些专家的。’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过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主说,示意我不要走。“你在这里等着。”
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回来,把树枝递给我。
“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保存下来的树枝(它确实没有干枯),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子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
【小题1】文章开头写我上小学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为什么?以此开头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有几次叙写父亲用桤木枝寻水源的绝活?请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6分)
【小题3】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分析一下有关农场主的笔墨是否多余?(4分)
【小题4】文章以“失落在水中的秘密”为题,蕴涵了怎样的深意?(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蜾蠃俗叫螟蛉虫
周建人
①古人因为“察物未精”(郝懿行批评古人的话),误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只能捕捉叫做螟蛉的小青虫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的儿子以传代。因了这种传说,人们遂叫领别人的儿子为己子为“螟蛉子”(又称义子),并且通俗又叫蜾蠃为螟蛉虫了。
②我幼时,夏天早晨,祖母常指着在窗槛上行走的、身子呈篮黑色的细腰蜂说:“螟蛉虫来了。”母亲也常这样说的。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螟蛉虫与拖脚黄蜂同属胡蜂类,但不像施脚黄蜂的吓人。拖脚黄蜂是身子黄色的蜂,常常用植物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因此为人们所习见和熟知。拖脚黄蜂飞行时第三对脚却拖在腹下面,因此有“拖脚黄蜂”的名称。人如触犯它,它就用刺刺人。拖脚黄蜂既有此恶名,被人看见就常被扑杀。螟蛉虫却有抚养他虫之子为己子的善行,人们就另眼相看,从不扑杀它,它的确也从不伤害人。
③夏天傍晚常常看到螟蛉虫。这时候蜘蛛恰好已修好网,栖息网中央,准备捉飞来的虫子吃。螟蛉虫此时也来了,在网下面一挂一撞地飞行,好像在找寻东西似的。过几天后,你如稍稍留意,就会发觉,那蛛网已破旧,而且已积有灰尘,分明网已空了,蜘蛛已被螟蛉虫拖去。
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室),形状略像带壳的榛子,已经封入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弹,但不会爬行。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就化为蛹,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更有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
⑤可是有一次我从盆栽的一株小树的枝上的一个泥房里拆出来的却不是蜘蛛而是数条尺蠖虫。尺蠖是蛾类的幼虫,因为行走时一伸一屈像古时用弓量地的形状,故名。那尺蠖却不像被封藏的蜘蛛的如醉如痴,它们落到盆面就跳跃,很鲜活的,莫非它们没有打过麻醉针吗?至今是一个存留的疑问。
⑥后来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看到有的讲究的坟的外围有石头的围槛,上部凿着花,花纹间有不少螟蛉虫泥房,我拆开几个来看,封藏的又是另一种动物,几条幼小的毛虫,也是很鲜活的,不像蜘蛛的沉醉,但活泼不及以前所见的尺蠖。
⑦可是不论活泼的程度怎样,如果贮藏的活粮食能挣扎,对于螟蛉虫的卵或幼小的幼虫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卵在活动的蛾蝶幼虫中间,幼虫挣扎起来,卵会被挤坏或弄碎,这是很危险的。但昆虫学者告诉我们:原来螟蛉虫的卵不生产在活粮食的堆上面或中间,它却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则悬挂在房顶下面,离开活粮食的。下面的俘虏在扭动,也触不到它。螟蛉虫的幼虫孵化出来后,缘卵壳而下,头能触到粮食,咬来吃,如果活粮食有所动弹,幼虫就立刻缩回去,离开了粮食,下面的骚动伤害不到它。到了幼虫适当壮大,活粮食此时已愈加衰弱无能,它就下来在粮食堆上安心咬吃了。
⑧捕小动物喂幼虫的不只是螟蛉虫,还有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也是这样的。我幼时看到过比螟蛉虫较大的细腰蜂捕捉蟑螂(亦称蜚蠊)的情况。那细腰蜂咬住蟑螂的一支须,两方用力拉,好像拔河,又好像拉据,有时被细腰蜂拉走,有时被蟑螂拉回去。起初蟑螂显得很有力气,被细腰蜂拉走一段,蟑螂即猛力退回去。但过一些时候,蟑螂渐渐显得不支,六肢乏力,终于被细腰蜂拉去。蟑螂是这样容易疲乏的吗?显然不是的,大概被蜂捉住时,已被打了一针麻醉剂,到此时毒发,渐渐支持不住了。
⑨蜾蠃不是拿别种虫抚养为己子,却是给己子作粮食的。这一点,郝懿行已早看到了。
(《科学杂谈》1962年,有删改)
【注】 ①蜾蠃(ɡuǒ luǒ):寄生蜂的一种,属昆虫纲,胡蜂科,又名土蜂、细腰蜂。螟蛉(mínɡ línɡ):一种绿色小虫,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②尺蠖(huò):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幼虫的统称。
【小题1】文中说“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请具体说明螟蛉虫有哪些种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主要写螟蛉虫,可在第②段中用了不少的文字介绍拖脚黄蜂,这些文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蜾蠃俗叫螟蛉虫”,却不用“蜾蠃”或“螟蛉虫”为题,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性科普文章,却有着很强的“文艺性”,请具体说明其“文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
——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
①2006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一10飞机终于亮相了。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lO。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②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③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④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办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螺旋”。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而他最终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
⑤选择试飞就要正视风险,不能胆怯。风险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把风险转化为平安,不能让它朝着事故的方向走。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如果看到风险就退缩,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试飞员。李中华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敢,不仅让自己这个“国宝”级人物安全返回,更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世界上仅有5架。
⑥险情毫无征兆地出现在2005年5月20日中午12时22分,本来是测试别的科目的李中华和梁剑峰,在飞行高度不足500米时,飞机突然向右剧烈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并向左滚转,二三秒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机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现象。飞机快速坠落,400米1300米1200米!地面的麦田、庄稼迎头扑来。倒立着的李中华迅速压杆、蹬舵,飞机没有反应!他迅速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失心疯”的飞机终于恢复了素目的服帖,李中华毫不迟疑,迅速将“倒扣”的飞机翻转过来。由于断电,飞机上各种仪表全部没有显示,他们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一切只能靠自己。刚与死神打了个照面的李中华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驾机滑向跑道,时间指向12时26分。
⑦叙述起这件事中间有个过程,其实当时是很连贯的,也就是240秒的时间。李中华凭借自己的镇静和果敢,跳出常规处置程序处理了特情。!‘当时我就想,不能慌,要一步一步来,多想一想其池的可能,这也是一个试飞员关键时候应该有的能力。试飞员不能凭侥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时处理时虽没有绝对把握,但我要试一试,绝不能轻言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把它处置好。”他深知这架飞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240秒内他没有1秒钟想过跳伞!
⑧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完美。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这位翱翔在天空的勇敢者,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 (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一篇人物报道,请简要概括文中第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2】报道结尾处说“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请结合全文说说:李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的内涵是什么?(5分)

【小题3】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请结合李中华的事迹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是体现了,—种创作方式、笔墨形态、群体追求、审美精神及风格范畴。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将“海派书画”与“海上画派”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认和概念的误读。

“海上画派”这个概念是以上海本土画家为主,以地域为界限,在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及流派覆盖上,都与“海派书画”有着诸多不同的区别。“海上画派”从历史过程上讲是包括了历朝历代在上海生活、创作的画家,其中典型的代表为明代松江“华亭画派”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明代嘉定的“嘉定画派”程嘉燧、唐时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画派”。□□从创作方式来看,无论是“华亭画派”,还是“嘉定画派”,他们都是恪守传统而严守师门。唯其如此,从流派性质来看:“海派书画”是近代型的,“海上画派”是传统型的。从流派组成来看:“海派书画”是移民性的,“海上画派”是本土性的。从流派形态来看:“海派书画”是开放型的,“海上画派”是封闭型的。从流派背景来看:“海派书画”是市场型的,“海上画派”是书斋型的。历史的演绎证明:“海派书画”的崛起正宣告了“海上画派”的终结。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并不是个别人主观随意性选择或是捕风捉影式的信口开河所定,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取向、审美抉择和社会性的认知追求。这既有地域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亦有艺术风格传承的重要依据。“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凭借着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经济发达。“海派书画”的流派成员是广纳的、风格取向是兼容的、笔墨表现是多元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就以前海派领袖赵之谦、任伯年和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及“三吴一冯”来讲,尽管他们各自师承不同,但笔墨表现的精湛精深、构图章法的饱满严谨、意境内蕴的诗化韵致、题材选择的亲和人世、色彩敷染的雅逸秀丽、气势格调的雍容大度都是相当一致的,从而构成了“海派书画”总体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系统。即上至“海派书画”领袖,下至流派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但在这个总体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呼应、相遵守的。这也就是”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气派、大格局。

一个艺术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与该流派成员群体的组合、创作的实力及影响的覆盖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作用。海派书画家的划分或断代,主要可分为三代。即以赵之谦、任伯年、胡公寿等为代表第一代“海派书画”是处于振兴期,以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为代表的是处于昌盛期,那么到了二三十年代以“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则处于全盛期。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黄金期,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以其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中外金融中心、民族工业中心、东西商贸中心而为整个海派艺术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以“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为领军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们以各自精湛的笔墨创作与群体的精英优势,将“海派书画”推向了巅峰状态,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均有着良好而完善的智能结构和独特而优越的成才条件,可以讲这是一个教授级的艺术群体,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的人生经历,学贯中西而教书育人。同时,他们亦组建了带有西方沙龙性质的现代画会。体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开放、更为现代、更为全面的发展态势。

【小题1】根据上文,给“海上画派”下一个定义:______
【小题2】第2自然段空格内应选填的一项是 (________)
A然而    B而且  C因为
理由: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自鸦片战争之后,江浙一带的画家来到上海,标志着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职业书画家,“海上画派”发展为“海派书画”。
B.从被公认的几位海派领袖人物的艺术风格来看,既各有师承,又有一致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海派书画”“和而不同”的格局。
C.“海派书画”之所以在清末民初上海的形成,与这个的时期上海的城市社会转型、社会形制及地域特性密切相关。
D.全文从对“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对“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对“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从全文看,“海派书画”的形成、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
【小题5】如果上海博物馆要举办一场“海派书画”展览,请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展览拟写一条广告:
【小题6】“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这与上文的观点是否冲突?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