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说明“我”在地坛心灵求索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对“我”的爱早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地坛上空,弥漫在“我的”的周围了。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出肺炎侵袭之凶残,在调侃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某种认同。
C.“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这样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这名伤兵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由上战场的心甘情愿,转为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并为自己竟为纳粹而受伤感到悲哀。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里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奢,以此极写秦始皇骄奢淫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四川范老师震中落跑,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一个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下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 “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权利,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这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叫“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地震很舒坦”的言论,并被“人肉搜索”找出其真实的相片、姓名,所以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的“人肉搜索”却造成“多数人的专制”,实际上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稀有血型的匹配者……但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2009年7月24日《解放日报》)
【小题1】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小题2】下列对“人肉搜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种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过程。
B.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C.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
B.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善良初衷,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C.“人肉搜索”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以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一种神奇的保健品“钛项圈”在市场上热销。“钛项圈”种类、款式不一,有手链、腰带、护膝、颈带等,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这些产品的非法广播宣称,“钛项圈”可以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不少消费者也声称,他们戴了“钛项圈”后脖子比以前舒服多了。这些“钛项圈”真的具有治疗颈椎病的奇特功能吗?实际上,这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和服用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的现象。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医生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以安抚那些求生的病人。不过,有些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目前,常用的安慰剂有两类,一类是无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葡萄糖、乳糖、生理盐水等;另一类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治疗的疾病无关的药物,如维生素类、葡萄糖酸钙、氨水等。虽然安慰剂本身是无治疗作用的或与治疗疾病无关的一些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之后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发现,安慰剂能像止痛药一样促进可止疼的内啡肽的释放,对病人的大脑扫描显示安慰剂“点亮”了大脑中的内啡肽。还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也会促使帕金森病人多巴胺的释放。2004年,医学专家贝内德蒂发现,经过多次条件反射后,生理盐水和真实药剂所引起的帕金森病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模式是一样的,并且都能减少震颤症状。
当然,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精神状态、疾病性质都各有不同,对安慰剂及环境、语言、文字的刺激也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有时安慰剂的治疗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能收效。安慰剂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疼痛、哮喘、食欲不振、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病、麻醉药品成瘾等疾病。虽然安慰剂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但仍应避免滥用。因为安慰剂本身疗效不确切,治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非人人有效。同时,有些安慰剂也会产生一定的副反应,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目前,安慰剂效应已经成为某些医生或者诊疗机构医疗造假的工具。安慰剂到底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上是否应该使用安慰剂,以及药物是否通过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是,就像很多复杂问题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会是个“一刀切”的结论,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疾病,答案各有不同。事实上,这并不矛盾,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精神—社会”医学模式,苦涩的药片、冰冷的手术刀的医学时代已经过去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共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安慰剂效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比服用真药更好的效果的现象。
B.安慰剂效应是通过使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C.安慰剂效应是让病人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通过心理作用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D.安慰剂效应虽然并非人人有效,但使用的是对身体没有损伤的中性药剂,所以可以广泛应用。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葡萄糖、葡萄糖酸钙、乳糖、生理盐水等安慰剂药物虽然没有特殊治疗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B.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它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有效,这与病人的个人差异有关。
C.由于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因而市面上销售的“钛项圈”都能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
D.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精神—社会”医院模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治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没有发明之前,医生可以尝试用安慰剂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或许会出现奇迹。
B.安慰剂效应不仅仅是心理作用,它还可以通过心理因素对大脑的生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
C.病人的精神状态越乐观、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程度越高,安慰剂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越好。
D.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原来“身”与“心”关系如此微妙,生活中不妨多给自己点积极暗示,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9分)

拿起一本书,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那眼睛看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命运,他自己的未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睛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小题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
论善与性善
英弗兰西斯·培根
①我所采取的关于“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者。这就是希腊人所谓的“爱人”;这个字的的字义用“人道”一语来表现是有一点薄弱的。爱人的习惯我们叫做“善”,其天然的倾向则叫做“性善”。这在一切德性及精神的品格中是最伟大的。
②“善”与神学中的德性、“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求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的。向善的倾向是在人性中印得很深的:怎样深法?就是如果这种倾向不发向人类,也要及于别的生物的。在这种“善”与“仁爱”的德性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成语:“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作人们的面貌或妄想(亦译作“无端的好恶”)的奴隶;因为若是那样,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诚实的人的。上天的例子给我们很真切的教训:“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到好人,也照到歹人”;然而他不降财富,也不叫荣誉和德能在所有的人上面平等地照临。平常的福利应该使大众共有,但是特殊的福利则应有选择。并且我们要小心,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
③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智慧的为善的习惯,并且在有些人,即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性不关心他人的福利的。恶性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等;而较深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灾难而繁荣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疡,然而他们却正是造政客中一些无耻者的材料;他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④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如果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若是他对别人的痛苦灾难是同情,那就是表明他的心有如那出药疗他人之伤而自己受割的珍贵的树木。若是他对于别人的过恶很容易宽宥不究,那就足见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所以他是伤害所不能及的。若是他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不重视他们的钱。但是,最要者,假如他有圣保罗至德,就是,假如他肯为了他的兄弟们的得救而受基督的诅咒的话(见《新约·罗马书》:“为我兄弟,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诅咒,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那就显出他颇合乎天道,与基督自身竟有一种符合之处了。
(水天同译,有删改)
【小题1】解释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或: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结合本文,请谈谈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性善论”与培根的说法的异同。(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曾与杨澜的对话
杨澜(以下简称“Y”):很多人非常想找到您画风中发生了哪些改变,就从这里面现有的几幅画里来看,我觉得,您的画比过去更简约了,而且人物的表情和传达出来的神韵,不像过去那种非常张扬的,现在有了一点沉静、沉淀的味道在里面。您是非常自觉地、主动地去改变风格,还是说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
范曾(以下简称“F”):艺术家都是当局者迷,自己到底什么面貌,这个可能你们旁观的人看得更清楚。你们已间隔了好多年没看我现在的作品。因此你们可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就我个人来讲,并不着意地去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不在形式上花很多的脑筋去琢磨,而是自己在整个的创作时间里,抒发心灵过程里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如今在西方.人们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还有点摸不着门道。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本身缺乏透视和光影的变化的局限性有关,那么范曾本人又怎么看呢?)
F:其实中国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仅仅是语言和西方不一样。西方可以用光、色,我们用线条。中国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他是有种情绪的,有感而发的,激动的。他这种情绪使他的用笔有种速度,有种气势,有种派头,而这种东西却是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所谓至高的中国画,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是西方绘画所达不到的。
Y:我们今天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够借鉴西方的东西,然后来一个中西和璧。于是在很多手法上、技巧上,也作了很多的借鉴,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F:我看到一些提倡熔东西方为一炉的这些作品,大体上是一种皮毛外向的一种物理性的组合,而并没有达到一个化学的组合。如果仅仅是皮毛外向的那种学习和临摹的话,中国人学西方人不行,外国人学中国人也不行。中国画现在有些人提倡吸收西洋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在艺术本质跟内核上思考,因此就难免人为.庄子书里面所谈到的“邯郸学步”。
Y: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国画要想取得更大的前途,实际上应该拉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而不是缩短这样的距离。要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这种艺术,才能够有生存的一个空间。
F:对。一个有强大文化的民族,它是不容易消失的。你比方清朝入关以后,它建立了二百七十年江山.可是它最可悲的一点,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族文化强大。
Y:有一些人说您比较恃才自傲,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的?
F:也就是说我狂。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Y:作为一个画家.您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前景在哪里?
F: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向上学习西方的东西。我觉得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从刘勰《文心雕龙》到近代的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它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强调一个以真为美的原则。中国的绘画又应该是文学的,因为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古典的文艺传统里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所以一切画论都受文论的影响。还有,中国画一定要强调它是书法的,如果没有雄厚的书法基础,你很难画出一张优秀的中国画。那么。哲学、文学、书法我们都可以在古典中复归的精神这个总原则之下,吸取最优秀的东西。
【小题1】请简要概括范曾关于中国绘画艺术有哪些主要观点。(4分)
【小题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杨澜在这篇访淡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小题4】有些人认为范曾“恃才自傲”;范曾说“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又说“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