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拯救
(美国)兰斯顿•休斯
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
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姑母丽德所在教区的教堂组织了一个声势很大的福音布道会。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都有讲道、唱诗、祈祷和赞美声。一些顽固不化的“罪人”①受到感召后,回到了基督身边,因此,教徒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布道会行将结束前,他们又专为孩子们开了一个会,为的是“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几天前,姑母就一直在念叨这件事。那天晚上,我被送到教堂,安顿在前排的忏悔席上,和那些还没有回到耶稣身边的“小罪人”们坐在一起。
姑母说: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那是耶稣进入了你的生命,从此以后,上帝将永远和你在一起。她还说,你能在心灵里听见耶稣、看见耶稣,而且能够感觉到耶稣的存在。我相信她的话,因为我听过很多老年人都这样说,我想,他们理应知道这些事。虽然教堂里又热又挤,我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耶稣来临。
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他唱了一首歌,歌中说:“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受饥寒。”然后他说:“你们不吗?你们不到耶稣这边吗?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吗?”他向我们坐在忏悔席上的“小罪人”们伸出双臂,小女孩们都哭了,有几个女孩跳起,立即向耶稣奔去。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坐在那里。
许许多多老年人围拢过——满脸乌黑发亮,头上梳着发辫的老太婆们和双手长满老茧和疖瘤的老头子们,他们跪在我们周围,嗡嗡地祈祷起。后教堂里唱起了《地狱之火在燃烧,可怜的罪人要得救》的歌。祈祷声和唱歌声震撼了大厅。
我继续等待见到耶稣。
最后,除了我和另一个男孩,所有的年轻人都奔向圣坛,得到了拯救。那男孩是个无赖的儿子,名叫韦斯特利。我们两人被念念有词的女教友和教堂执事们团团围住。教堂里热极了,天色也渐渐晚了。最后韦斯特利悄声对我说:“妈的,我在这儿坐腻了,咱们也站起去得救吧。”于是他站起,得到了拯救。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忏悔席上。这时姑母走过,跪在我的膝下放声哭了,小教堂里的祈祷声和唱歌声像旋风一样在我周围打转。全体会众一齐哭号喊叫为我一个人祷告,而我呢,还是安静地在等待耶稣,我等呀,等呀,但他始终没有。我很想看见他,可连他的影子也没有,一点也没有!我很希望会发生点什么事,可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听见唱歌声,又听见牧师在说:“你为什么不?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到耶稣这边?耶稣正在等你。他欢迎你。你为什么不呢?丽德教友呵,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兰斯顿。”姑母抽泣着说。
“兰斯顿,你为什么不?你为什么不接受拯救?呵!耶稣!你为什么不?”
现在天可真的越越晚了。我一个人把会拖延这么长,感到很难为情,同时我也很纳闷,上帝究竟对韦斯特利怎么想呢?他根本没看见耶稣,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摇晃着那穿着灯笼裤的两条腿,咧着嘴直冲我笑。周围还有执事们和年老的女教友跪着祷告。上帝并没有因为韦斯特利亵渎他的圣名,因为他在教堂撒谎而将他击毙。我决定,为了不再麻烦,我最好也撒个谎,就说耶稣已经临,然后站起去接受拯救。
于是我站了起。
当人们看见我站起时,整个大厅变成了赞美的海洋,欢乐的声浪席卷了全教堂。妇女们蹦呀,跳呀,姑母伸出双手紧紧搂住了我,牧师抓住我的手,把我领到教坛上。
当一切安静下,只有人们欢喜若狂地祷念“阿门”的声音断断续续打破沉寂时,所有得到新生的羔羊们接受了上帝祝福。那时,欢乐的歌声充满了大厅的各个角落。
那天夜里,我哭了。那是我一生中倒数第二次哭——因为我已是个12岁的大孩子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哭呀,哭呀,怎么也止不住。我用被子蒙上头,可姑母还是听见了。她醒对姑父说,我之所以哭是因为圣灵进入了我的生命,还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耶稣。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帮助我。
(注)①小罪人:语出《圣经》,基督教认为人类生就带有洗脱不掉的罪行,称之为原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
【小题1】文章取名“拯救”有何含义。(4分)
【小题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行文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6分)
(1)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3分)

(2)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3分)

【小题4】有译者认为文章最后“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从没有帮助我。”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简述你的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屋 檐
凌 鹰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看不到一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当他们走进这样的古镇古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片房顶,房顶上是一大片发黑的瓦,像鸟的一片片羽毛,像鱼的一片片鳞甲,然后,他们才能看到一座座带屋檐的老房子。从屋顶向两边延伸的屋檐,使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老得再也飞不动的鸟。这些古镇古村的房子,远到唐宋,最近也起码是明清的文化精华了。可我们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选择这样的旅游去向,更多的人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身份的界定。他们觉得只有去了那样的古镇古村,看了那些有屋檐的瓦房,才更符合一个城里人的生活标准。因此,有时候,我就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让这些城里人的房子都换成这样的瓦房,他们愿不愿意住呢?当然,这只是我一些不切实际的瞬间意念,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彻底违背城市文明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我知道我这种想法会让人觉得荒唐可笑。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
请探究“屋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暮雪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K—,K—,K—,K—, K—。”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还是‘国际’?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以淡淡的丁香紫色为主导’……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托哪位搭国际班机的朋友,给你捎回来……”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什么?‘谬论’?听着,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干什么的?”“不知道。”“那她这是……”“反正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一九八四年春于西湖龙井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C.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D.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E. 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2】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4分)
【小题3】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彭潘丹犁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主要是将环保公益的主题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社会大众,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和解决环保问题。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偏离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的传媒领域,随着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不能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匮乏,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创意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正处在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公益广告内容形式化,缺少创意内涵。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所以说创意内涵是公益广告的核心。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也决定着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仍然流于形式,缺乏广告创意内涵。
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在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提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的质量还要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实践证明,给予受众印象深刻的广告,都是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的好广告。因此,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要不断提升广告的创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好的创意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广告表现形式。例如青少年对于明星有一种非理性的崇拜,所以近年来选择明星代言的电视环保公益广告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利用名人效应做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不仅扩大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广告的认同感和关注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感性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要在感性诉求中辅助理性诉求,更全面的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功能,还具有实时交互、延展融合的新特征。我们在加大电视公益广告播放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娱乐化、庸俗化,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核心是创意内涵,它决定着广告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流于形式。
C.电视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时,形式不能呆板,需要更加灵活。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主要针对青少年,所以要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拓展传播渠道,加大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就难以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迫切需要有创意、有内涵的电视公益广告,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提高创作的质量,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有效地结合青少年的相关需求。
C.电视环保公益广告要更强有力的说服青少年,要求创意新颖、主题鲜明,只要传达的主题、信息与青少年利益密切相关就会带来效果。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诉求形式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感性诉求的主导地位,全面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表的喜剧

季羡林

①自己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乡下人的固执与畏怯还保留了一部分。初到柏林,眼前飞动着汽车电车的影子,天空里交织着电线,大街小街错综交叉着:这一切织成了一幅有魔力的网。我惘然地跟着别人走,像在一片茫无涯际的大海里摸索。我第一次感觉到表的需要,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去吃饭,什么时候去访人。

②到自己要按钟点挣面包的时候,才买了一只表。然而换车时,因为急着搬行李,竟把玻璃罩碰碎了。

③于是由一位在柏林住过两年的朋友陪我去修理。仍然有一幅充满了魔力的网笼罩着我,我迷惘地随了他走,在康德街找到了一家表铺,说明要换一个玻璃罩,表匠给了我一张纸条,答应第二天去拿。

④第二天,我不愿意再让别人陪我走无意义的路,便自己去取表。但一想到到什么地方去取,立刻有一团迷离错杂交织着电线的长长的街的影子浮动在我的眼前。我拿出纸条看,才发现没有铺子的名字,更没有地址。我迷惑了,本能地沿着康德街走去,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个铺子的招牌上、窗子里,时刻预备着接受一个奇迹:蓦地会有一个表字或一只表呈现到我的眼前。然而得到的是失望,康德街为什么竟这样长呢?

⑤走到街的尽端,折回来再看看,终于发现了一个表铺的招牌。我仿佛到了圣地似的快活,一步跨进去。但立刻觉得有点不对,昨天进表铺时,那位修理表的老头正伏在窗子前工作,背后有一架放满了表的小玻璃橱,但今天那橱子移到哪儿去了呢?主人出来了,也是一位老头。我只好把纸条给他,他立刻去找表。看他的神气,想到刚才自己的怀疑,我笑了。但找了半天,表没找到。他搔着发亮的头皮,告诉我他太太或者知道表放在什么地方,让我第二天再去。他把地址写在那张纸条的后面。我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定。踏着暮色回去时,对着这海似的柏林,我叹了一口气。

⑥过了一个杂念缭绕的夜,我又走到昨天去的铺子。老头不在,出来的是他太太。我递给她纸条。她看到上面的字是她丈夫写的,立刻去找表。她拉开每一个抽屉,每一个橱子,把每一个纸包全打开,然而没找到。我的怀疑一点都没有了,我觉得表的确是送到这儿来的。老太婆更焦急了,白发在灯下闪着光,有点颤动。她只好让我过午再去。我怀了更大的疑惑和不安定走出来。

⑦要近黄昏,我又走了去。看到是我,老头显得惊惶,老太婆露出不安定的神气。两个人把每一个可能的地方全找了,但终于没找到。老头更用力地搔着发亮的头皮;老太婆的头发在灯影里更颤动得厉害。最后老头终于忍不住问,是不是我自己送来的。我昨天的怀疑立刻又活跃起来,于是解释说,我到柏林还不到四天,街道弄不清楚。他恍然大悟似的噢了一声,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纸条,同我给他的比着:两者显然有极大的区别。我完全明白了,我走错了铺子。我向他道歉,把我脑筋里所有的在这情形下用得着的德文单字全搜寻出来,老人脸上浮起一片诚挚而会意的微笑。

⑧我沿着康德街走去,心里仿佛坠上了一块石头。天空里交织着电线,眼前是一条条错综交叉的大街小街,街旁的电灯都亮起来了,一盏盏沿着街引上去,极目处是半面让电灯照得晕红了起来的天空。柏林是大海,我正在这大海里飘浮着,找一个比我自己还要渺小的表。我下意识地走到我那位朋友家里,把找表的经过说给他听。他立刻领我出来到康德街西半的一个表铺,离我去的那个最少有二里路。

⑨一拿到表,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想到两天来演的这一幕小小的喜剧,想到那位诚挚的老头用手搔着发亮的头皮的神气,对了这大海似的柏林,自己笑起来了。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一段中“固执与畏怯”的含意。
【小题2】文章第①段和第⑧段都有关于柏林街景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品中德国老夫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试探究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
【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
不完美:     
完美: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