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云寺的木鱼声
余显斌
清云寺是一个小寺,一院一殿,供一尊大佛。庙里有个僧人,叫灵上人,不知来自何处,整天一钵一杖一药篓,来往于山里人家中,或念经,或诵佛,或化斋,或医病。
庙中,除了上人,还有一个小弟子。
一天早晨,弟子洒扫院子,突听寺门“咯嘎”一响,忙跑去看,一个人倒在寺门外,头朝里,浑身浴血,显见受伤很重,已经昏迷。
弟子大惊,忙喊师父。
灵上人走出来,见汉子已昏迷,扳过他的身子,这是一个满脸胡子的人,身上有几处伤口。灵上人望着汉子的脸,突然,汉子左手引起了他的注意:汉子左手小指断了,而且是旧伤。他轻声念道:“阿弥陀佛,快抬到禅房中。”师徒二人动手,抬了汉子进了禅房,熬了米粥,一勺一勺喂下。慢慢的,汉子醒了,睁开眼,看来是饿得太狠了。
见那人醒来,灵上人合十问道:“不知施主因何受伤?”
汉子摇头,闭目不语。
灵上人轻声劝汉子好好休息,这儿地处大山深处,等闲人等不会来打扰的。说完,轻轻出了门,叫来弟子,嘱咐他好好照看病人,自己去采药医治。说完,拿着一个药锄背着一竹篓走了。
大山深处有一种草药,叫柴参,能够治血疗伤,但是,柴参所长地方多在山崖,而且扎根很深。
灵上人准备去采挖柴参。
望着灵上人背着竹篓一步步隐入云雾深处,弟子才进了房。
下午,上人没回来;傍晚,上人仍没回来。弟子急了,忙到山里寻找,在一个崖下,灵上人坐着,竹篓四边散落着柴参。原来,灵上人挖了柴参准备回时,脚没踩稳,摔了下来,生命虽无大碍,可一只胳膊断了。
弟子扶着师父,背着药材,回了寺里。
灵上人匆匆夹好胳膊,又忙着给汉子疗起伤来。
以后每天,灵上人都用绷带挂着受伤的胳膊上山采药,在灵上人精心治疗下,半个月后,汉子的伤终于好了。他跪在灵上人面前,请求剃度,愿作弟子。
灵上人微微一笑,摇着头。
“大师,你给了我生命,我愿从此一心向佛。”汉子苦苦哀求,弟子也在旁边代为求情。灵上人摇摇头,轻轻走出禅房,回到自己房内,端坐在那儿,一下一下敲着木鱼。但是,弟子听得出,师父的木鱼敲得缓慢而沉重。
几天后,灵上人从外面回来,将汉子和弟子叫入禅房。汉子又一次请求剃度为僧。灵上人双指缓缓数着佛珠,一脸平静,良久道:“你不是想当和尚,是想避祸吧?”
汉子一惊道:“大师这话什么意思?”
灵上人不回答,默默数着佛珠,许久,脸色凝重起来,对弟子说:“师父给你讲个故事吧!”然后闭着眼,缓慢而清晰地叙说起来——
在遥远的商州府洪垣县,有一个姓白的医生,医术很高,心地善良,年纪轻轻就成了一方名医。不久,他娶了个妻子,这女人不但善良而且漂亮,如一朵雨中的荷花一样。更让他高兴的是,妻子也出身中医世家,两人无事时,谈着医理,辩解疑难病症,生活幸福得就像天上一轮圆满的月亮。
说到这儿,灵上人声音由深情一变激愤:“可是,美,有时也是一种灾祸啊。”
“为什么?”弟子疑惑地问。
许久,灵上人脸上恢复了平静,接着道,这位医生妻子太美了,以至于名声远扬,引来了一场大祸。原来,离他们所住地方不远处,有一伙土匪,土匪头子叫王行独,是个色中恶狼,在一天夜里,他带着一群土匪闯进白医生家中,架起白医生妻子就走。
白医生来救,被王行独一刀插在腹部,倒了下去。
白医生的妻子急了,一口咬住王行独的手,咬掉了他左手小指。王行独疼得暴跳如雷,一刀杀了白医生的妻子,临走,又一把火烧了白医生的房子。
“你——你——是那个医生?”那汉子惊道。
灵上人缓缓地点点头,道,自己被乡亲救出,怕王行独报复,就远走他乡,出家为僧,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仇人遭官军围剿,独自受伤逃出,来到这儿。虽多少年过去了,两人都容貌大变,可那天一看到汉子左手,他就知道,汉子是王行独。
王行独哈哈大笑,道:“你趁我受伤时报仇还有机会。现在,晚了。”说完,去抽怀里藏着的刀。房门突然一开,一群差役扑了进来,一拥而上,捆住了王行独。
一个无恶不作的巨盗落网了。
事后,弟子疑惑地问:“师父,他是坏人,你为什么救他?”
灵上人敲着木鱼,一脸平静道:“行善!”
“那,救了他,为什么又让官差抓他?”弟子挠着后脑勺。
“行善!”灵上人仍敲着木鱼,静静地说。
(选自陈永林编《2011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小题1】联系上下文,文中画线句子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灵上人的形象特点。(5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灵上人对弟子两个不同问题均以“行善”作答,有何深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的精英移民团:士大夫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①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何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②有人说,山水是中国士人的圣经,一点不假,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乡愁是自然生命里的一份人文遗产,而那份潜藏在生命底色里的山水乡愁,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而老庄哲学恰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它对士人选择在山水间隐居的影响也异常深远。
③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在自然山水中倘佯,也只有在山水里,精神才可能自由高蹈。山水诗、山水画、高山流水之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山水远离朝廷,是隐逸者的家园。他们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这样一座文化的江山,可耕田,能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才是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④而浙江永嘉优越的地理位置,楠溪江不俗的山水,是理想的桃源圣地。这块风水宝地,三面环山,一江入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所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神经末梢亦少到达,很适于寻找桃花源的士人隐居。
⑤一个寻找桃花源的精神团队,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托底。楠溪江的山水,遗世独立,山高水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诗意于山水间的耕读生活方式。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至少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也非常有幸,穷则可独善其身,达亦可兼善天下,出世入世两方便。
⑥楠溪江的山水有福,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正是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士人精神对自然山水建构的人文山水,才使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也不是自守封闭的客家围屋土楼,而是士大夫精神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⑦他们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楠溪江两岸布置得诗意浓郁。泉涌如涓的水调,吟出山水绕桑榆的村韵,小桥观冷月碧落洒青石的夜晚,还有日落黄昏不如归去之牧笛奏出的幽幽乡情,这些是他们将自然的景致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构造出的山水人文精神的画卷,而这才是士人的精神靠山。
⑧六朝以后,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⑨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千古俪句,名满天下。不知是永嘉名胜感发了他,还是他的文采美饰了永嘉,总之,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相映发,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诗性审美所在。魏晋之高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小题1】下列不属于士大夫在山水间寻找桃花源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而这份潜藏在生命里的山水乡愁,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
B.老庄哲学为士人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
C.山水诗、山水画、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从而成为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D.山水远离朝廷,隐逸者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永嘉山水适合隐居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永嘉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而楠溪江的山水不俗——山高水长,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桃源圣地。
B.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可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威力无法到达,很适于士人隐居。
C.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为依托。楠溪江一带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耕读山水间的诗意生活方式。
D.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出世入世两方便。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楠溪江的山水有福”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楠溪江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使得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而是士大夫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B.士大夫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自然的景致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楠溪江两岸被他们布置得诗意浓郁,构造出山水人文精神的动人画卷。
C.六朝时期,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D.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曾高度赞美过永嘉山水。魏晋之高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19分)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她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的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⑪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分)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了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⑦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奇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棉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4分)
【小题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娃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D.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天  河
王剑冰
①历史道路的远长,致使人的名字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还有村庄的名字、城市的名字。河的名字却不会走失。我现在就站在一条河边,它的悠久与宏阔让我有一种朝拜心理。
②叫做天河的水穿越了湖北省郧西全境,一路流出两岸的田园风光与山石奇景,还流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流出那么多织女样秀巧、牛郎般淳厚的后生。最先叫出天河的,不是李白样的诗人也有诗人气质,那是我们的祖先。这里不就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吗?正因为如此,说明这块土地上的人会有最早的传说,传说绝对来自生活中景、生活中人、生活中事。儿时我十分相信姥姥讲的故事,极为向往天河。葡萄架下一群孩子屏息静气的表情,还深深留在记忆中。
③这是一个浪漫而神迷的地方,男孩女孩相约而来,天河边谈爱,天河里嬉耍,构成一个个咏爱的故事。秦观没有来过,他只是想象出了那首千古绝唱,若与苏小妹那段浪漫发生在天河,小妹出的定是另一个对子。
④人类的衍生总是根系纠结。一群日本人沿着汉水艰难地跋涉。七夕传说也在他们心中久存,多年的研究使他们觉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产生于天汉相汇处。只是山路越来越崎岖,雨越来越大,寻根之旅不得不终止,他们后来才知,天河已在咫尺之遥。
⑤如果不是最近开通的高速公路,山高路险之地没有多少人能走进来,现代的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多少年都离此很远,以致水质如此晶莹透澈。这水在不远的下游汇入丹江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北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民族源流。
⑥沿河的乡野,屋宇散落着自然,花草蓬茸着微风。稻田像一个个唱片,水牛旋转着唱针。一个女子,屋前默默做着针线。走过去招呼,竟招呼来一杯好茶,山里的热情和秀美使这个早晨变得温馨。交谈得知,名叫巧女的还是个新媳妇,婆婆娘家同她家一个村子,婆婆是当年七夕时在河边同公公相识,后来婆婆就回村为儿子挑了一个媳妇过来。不知道婆婆与公公相识的细节,眼前浮现出多种可能的影像。巧女说七月七到来时,曲曲长长的天河会聚起很多女孩子。说这天织女会传授给她们更多的爱意和工巧。小伙子也会在河对面走来,赶这七夕的热闹。河里一个巨大的石头,传是娘娘投下的玉簪。簪子没有将心隔开,反成就了一个个佳话。河两岸的山上,有石老人与石婆婆见证着。还有丛丛葡萄林,郧西人爱种葡萄,葡萄多了就酿成酒,酒就叫“织女红”。
⑦这里有上津、香口、观音、涧池、夹河的地名,充满神秘的美质。此天女下凡地,或与女子的水灵有关。唐时就有一件事:为皇宫挑选的上百美人因安史之乱而阻留上津,美女就代代衍生在了天河四周。让人养眼的天河,处处是清新柔美的好颜色。
⑧很想找到天河流去的地方。沿着这条水,走到尽头竟是汉水。两条有着民族渊源的水构成清流相聚的胜景。“天汉”也成为一种天文地理文化相交的符号。牛郎庙在天河峡谷之上随时间老去,老去的还有天河旁的古街,很多门楣塌落,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繁闹。居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很少,但他们却记着老辈人传下的传说。随处都是精美的石头,河边随意捡拾都可读出所思所想。我就这么得到了一块梭子样泛着银色斑点的石条。
⑨有人在河中使船,是从天河下来直到汉水对岸的渡船。一红衣少女站在船头,风撩动了她的长发和衣衫。她碎步移去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一晃那船也不见了踪影,唯留深深长长的两条水在翻涌。拿着捡到的梭子走上牛郎庙的时候,一群鸟自头上飞过,人说那是喜鹊,不知道为什么,喜鹊在郧西天河尤为多。
⑩夜,沉静的黑笼罩了世界,感觉到空无的放大。天空愈显高远,有一抹星的河流隐现,那是银河。俯首天河,一水碎银。这时感到夜也是存在,是有的一切。站在天汉相交处,站在汉魏古诗中,站在延续千年的传说里,站在天地对应的方位上,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恍惚与幻觉。
(11)谁在船上唱一支歌子,不知是久传还是新编的,词意听不大清,味道却足。
(12)我的家呀一条河,美丽的名字叫天河,牛郎织女天河上,喜鹊搭成万年歌……
(13)天河,它连同着爱情一道永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天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古人类化石,还有“牛郎织女”等灿烂的传统文化。
B.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天河,尽管开通了高速公路,但为了自己清纯的水质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拒绝了现代工业文明。
C.天河是一条多情的河,这里的一事一物都情意绵绵,这里的葡萄酒叫“织女红”,头顶飞过的鸟叫“喜鹊”,就是河边的石头也人格化了。
D.天河的女子长得水灵,除了她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其遗传基因有关,因为在唐时有上百名选入皇宫的美女因安史之乱而留居在这一带。
E.作者将天河美丽的田园风光、山石奇景与很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风景与风俗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情画卷。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出“天河”民族源流的两种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怎样表达自己对天河的情感的?请结合文本前四段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巧 合
聂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