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最疼我的两个人老了
王丹枫
①身为资深“城市候鸟”,我跟我的同乡会为费尽周折抢到的一张返乡票开心好一阵子。距离回家的日子越近,我就越容易失眠,辗转反侧,像是害上了相思病。成年后,以为再也不会像年少时异地求学那么没出息念家,可是我错了,想家是多年前种在心里的毒,发作说来就来。
②我在深圳定居的同学说,城市需要发展,满眼皆是机会,却无处有资格成为谁的故乡。城市之内无故乡。我南部小镇的那个故乡,日夜都在超速汰旧换新,纵使有一天风景全殊,但是“故乡”这个名词一定还会是我的命门。它所能唤起的温暖记忆,皆是因由那往日的所在,潜流着我少年的时光之水,以及我现在仍住那儿的父母。
③看新闻上说“春运”提前60天售票,父母估摸我的归期,打电话问我是否抢到票了,得到肯定答复,那端传来“那就好”的长叹。我知道,他们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了。父母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晚19点半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必看,并牢记北京、天津、武汉这三座城市的明日天气——因为那是我们兄弟仨各自定居的城市。天凉了,提醒我们添衣;下雨了,提醒我们带伞;感冒季,提醒我们开窗通风多喝水……事无巨细到快让人腻烦。“晓得了!”我偶尔也会冲着电话那端发脾气,挂掉电话。事后每有后悔,不该如此无礼。但是当天气转凉,父母照旧电话提醒我。不管我多么冒犯父母,父母永远不会记恨我。
④自我18岁进城闯荡,每年回家过年,父亲都会很早赶到县城的小站等我。一年一次相聚,我目睹了父亲的头发由乌黑利落到双鬓染上风霜。父亲几乎总是先我一步在人堆里找到我,那时他朝我挥手微笑,笑起来如春风牡丹一样暖人;而现在,他一笑,脸上瞬间荡起万水千山。心里真不是滋味。父亲走在前面,我放慢步子跟着他。他发福了,没走多久就气喘吁吁,一点儿都没有年轻时的样子。想起早年间跟父亲走夜路,月光澹荡无边,清风掠林拂来,一路上掀起漫漶的山水排场,我几乎是连走带跑才能赶上。“不行啊,小子,加把劲!”父亲时不时激我,我气喘吁吁冲到前面,父亲三两步就超过了我,那时矫健高大的父亲在我眼中不知有多棒。
⑤每一次归来,我发现,父母正在以我成长的速度老去。他们越来越容易忘事,拿在手中的东西,一转身,就记不得放哪儿了,急得团团转。晚上陪他们聊天,聊着聊着,我就困了,可他们一点睡意都没有。我回房睡下了,他们的房间还亮着。等我第二日醒来,又听见熟悉的母亲切菜剁砧板的“梆梆”声。我问她怎么起这么早,她说上年纪了总睡不着。我鼻尖一阵阵发酸。父亲早出门遛弯了。吃饭时,母亲还是习惯把好菜留给我和父亲,还是喜欢给我夹菜,为这事我说过她多次。“我的筷子是干净的!”母亲无辜得像个被误解的孩子。
⑥世界上最疼我的两个人老了。我多么希望回到那个年代,父亲壮如虎,母亲爱打扮,他们无需处处照顾孩子的心情,儿女惹毛他们了,当即“开练”,甚至扇你一巴掌,你吧嗒掉眼泪,他们自顾自地提高嗓门对你嚷嚷他们的担忧……那时候他们多鲜亮,简直是我心中的神,因为他们“无所不能”。
⑦对父母,我一路从崇拜、佩服渐变为疏离、怜悯——别说你没有,其实我们都一样。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10期)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因为长期生活在远离故乡的城市,因此每到接近返乡的日子就会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因此作者痛恨自己很没出息。
B.第二段说“城市之内无故乡”是因为对来自外乡的城市人来说,城市有很多发展机会,但是却没有他们熟悉的故乡记忆。
C.文章第四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式,表现了父亲今昔的变化,蕴藏着作者对父亲日渐衰老的伤感情绪。
D.文章多处用到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父母的生活,直接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儿子对晚年父母的关心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E.篇末的一句“别说你没有,其实我们都一样”,点出了异乡游子思乡与思亲情绪的普遍性,唤起了更多读者的人生共鸣。
【小题2】请谈谈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我发现,父母正在以我成长的速度老去”这句话的涵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②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③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高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请概括科举制的特点。(不超过50个字,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戏剧选段,完成文后各题。(12分)
常四爷  甭锁,我跑不了!
宋恩子  量你也跑不了!(对松二爷)你也走一趟,到堂上实话实说,没你的事!
(黄胖子同三五个人由后院过来。)
黄胖子  得啦,一天云雾散,算我没白跑腿!
松二爷  黄爷!黄爷!
黄胖子 (揉揉眼)谁呀?
松二爷  我!松二!您过来,给说句好话!
黄胖子  (看清)哟,宋爷,吴爷,二位爷办案哪?请吧。
松二爷  黄爷,帮帮忙,给美言两句!
黄胖子  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问大家)是不是?
众 对!
(宋恩子、吴祥子带着常四爷、松二爷往外走。)
松二爷  (对王利发)看着点我们的鸟笼子!
王利发  您放心,我给送到家里去!
(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同下。)
黄胖子  (唐铁嘴告以庞太监在此)哟,老爷在这儿哪?听说要安份儿家,我先给您道喜!
庞太监  等吃喜酒吧!
黄胖子  您赏脸!您赏脸!(下)
(乡妇端着空碗进来,往柜上放。小妞跟进来。)
小 妞  妈!我还饿!
王利发  唉!出去吧!
乡 妇  走吧,乖!
小 妞  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妈!
乡 妇  乖!(哭着,携小妞下)
(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
康 六  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
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  我,我……(说不出话来)
刘麻子  (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见总管!给总管磕头!
康顺子  我……(要晕倒)
康 六  (扶住女儿)顺子!顺子!
刘麻子  怎么啦?
康 六  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
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静场。)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注:本段选自老舍的戏剧《茶馆》,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常四爷是茶馆主顾,因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被捕入狱;刘麻子在剧中说媒拉纤;庞太监是慈禧太后身边红人,发财之后,想要娶老婆;康六是京郊贫农,养有一女,名为康顺子。宋恩子与吴祥子是老式特务。
【小题1】本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属于戏剧中的____剧,括号里的话在戏剧中叫做  。(2分)
【小题2】请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4分)
【小题3】老舍认为剧中人物对话应该是“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出黄胖子的性格特征的。(4分)
【小题4】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请说说课文结尾“将!你完啦!”的潜台词。(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审 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_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一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的句子的描写手法。(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2)心坠得他累。
 
【小题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油 价 涨 了
美希区柯克
这是一个北风呼号、大雪纷飞的冬夜,屋子里只住着达克一个人,他是单身汉,这里又十分偏僻,没什么好消遣的,达克正坐在火炉前看杂志。
“咚咚咚”,有人敲门,十分急促,达克刚把门一开,一个“雪人”连同雪花一起被卷进了屋里。达克连忙插上门,回头一看,进来的那人穿着一件很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的是雪地靴。他进来后在火炉前烤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叫莱可,我的汽车没油了,在8里外熄了火,需要油,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太太还在车里呢……而且我只需2加仑就够了……”
“你先别着急嘛!”达克不紧不慢地说,“我记起来了,我的卡车坏了后就把汽油抽了出来,或许可以卖一些给你。”莱可一听大喜,忙问:“那汽油要多少钱?”
达克盯着莱可的包,说:“今晚这样的天气认识您算咱俩有缘,就算50元一加仑吧!”
莱可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 50元一加仑?你这是在抢劫!”
达克平静地说:“现在油价涨了,再说,您想想,像这样的风雪天,人在外面很快就会冻死的,您的太太在车里肯定也快受不了啦……”
莱可实在没法,他开始数包里的钱,可钱包里只有60元,只够买一加仑,莱可愿把手表一起留下,但达克不答应给2加仑的油,他说:“我不需要您的手表,这样吧,您先把一加仑油拿回去,如果您太太带着钱,你们可以再来加油,要是没带钱,我这里可以为你们提供最便宜的食宿。”达克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了钱,走进里屋加油。一会儿,莱可便拿着仅装了一加仑油的罐子,快步走出屋门,消失在暴风雪中——他还得来,他必须从太太那儿拿了钱,再回来加一加仑的汽油!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嘀嘀”,门外响起了汽车声,达克上前开了门,只见莱可扶着他的太太海伦从车里走出来,她显然已被冻得快支撑不住了,他们进了屋,在炉子前依偎着坐下。
海伦对达克说:“我丈夫说了有关汽油的事,幸好我这里还有一点儿钱,我们还想买一加仑汽油。”
达克连连点头:“完全可以,不过现在油价又涨了,65元一加仑。”
“没问题,我们买了!”海伦说着,打开了随身带着的皮包,取出了一沓钱,朝着达克扔了过去:“这足够了吧!”
“够了够了……”达克弯腰去捡地上的钱,突然,他发现这些钱上面都标着香柏银行的字样,号码是连着的!他十分吃惊,但等他抬起头来,莱可的手枪已经顶到了他的额头,莱可的声音冷冰冰的:“我们的车里还有好多这样成捆的钱……”
“这么说你们抢劫了香柏银行?”
“你很聪明,但既然你已知道了,我们就不能让你活着。”莱可说着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本来我们是不想杀你的,但你的油价太高,为了再要一加仑的油,我们只能回来,而且也只能给这些香柏银行的钱!”
莱可找来了绳子,把达克的双手结结实实地捆在椅子上,使他连站都没法站起来。这种偏僻的鬼地方几天之内都不会有人来,这里温度极低,炉子里的火只够烧几个小时,火一灭谁都受不了,而且也没吃的,达克绝望了:“你太狠了,我只是诈了你一加仑汽油的钱,你却要我以生命来抵偿!”
“是吗?你不是说油价涨了吗?它的价格足以和你的生命相比。”莱可说完就走出了屋子,和海伦一起开车走了,汽车渐渐远去,没人能听到达克绝望的呼救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地处偏僻,天气恶劣,达克开始把汽油价格定在了50元一加仑,后又涨到了65元一加仑,这一贪念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B.达克力劝莱可抓紧买油,并承诺可以为他们提供最便宜的食宿,这说明达克还有一丝丝的爱心,当然更体现出达克的贪心。
C.小说篇幅不长,却以充满悬念、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展现了一场由于贪欲之心的不断增长而展开的斗争。
D.莱可的太太非常大方,尽管达克要的油价很高,但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并立即拿出了一沓钱扔给达克,达克非常满意。
E.达克作为一个加油站站主,却不顾行情,不顾对方的感受,随意漫天加价,终于激怒了莱可夫妇,最终被他们枪杀了。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油价涨了”为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载体,也即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 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的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年轻人写毛笔字少了,使用纸质少了。当前时代甚至即将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 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C.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