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峡谷
阿城
⑴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⑵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⑷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⑸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⑹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⑺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⑻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⑼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⑽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⑾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⑿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⒀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⒁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⒂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⒃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⒄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⒅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小题1】文章第(1)段和第(2)段分别写出了峡谷的什么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2分)
【小题2】文章第(2)段第(9)段都写了“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3】结合文中对骑手的描写,简要分析骑手的形象。(4分)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5】本文写一个骑手经过峡谷的故事,请尝试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第三段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B.培德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对母亲也是依恋的。在车站对母亲的“建议”及“喉咙哽咽”都是证明。
C.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女人,她兴高采烈、满怀喜悦地来,却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
D.齐姆森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而齐姆森又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所以培德最不愿意让齐姆森见到母亲。
E.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
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小题3】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2分)
【小题4】分析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
“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宣传队被要求加入国民党。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七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但张乐平谢绝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那个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三个孩子已冻死两个……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如此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乐平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
B.“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阅读对像,表明画家对社会底层怀有同情,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记述了张乐平先生在漫画领域独特的贡献,叙事详略有致。
D.文章写抗战胜利后上海物价飞涨,大漫画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是为了交代《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E.《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读者纷纷来信,寄来衣食玩具,宋庆龄支持张乐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这些事例突出了张乐平的作品引发的社会影响。
【小题2】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中,“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不题3】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小题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镇陶心
杨安鸿
①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②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③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④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谁知,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这一幕令我想起,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朋友的茶水喝干了,找景区的商店续杯开水,连着被几家拒绝,遂感叹人心不古。我当时倒理解店主们的为难,现在也理解这率真的小家伙: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我不知道,日后这些美术老师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当时伴随快门欢快响起的,还有一遍一遍轻言细语的安慰,有一声一声在炕头不断制造的“抗议”。同学们!包括了画面之外的声音与互动,才是这一帧民俗图画的完整内容。
⑤陈炉几乎家家烧瓷器售瓷器,却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店主似乎都有更重要的事做。我准备新买一把茶壶,掌柜的蹲在街边,举着护眼面罩,电焊一扇橱窗。我挑选好,他报完价扭头接着干。我是习惯讨价还价的,他再不回头,瓮声瓮气传出一句“我没多要你的”。我们吃饭的隔壁,是同一老板娘经营的瓷器门面。吃饭的人多,隔壁很难照顾,有人问价,她斜身从侧门扫一眼,有人还价,她大喊“没有多要你的”,然后,咯咯直笑,仿佛对还不成价表达歉意。不专门看管,多是盈手可握的玩意儿,不怕顺手牵羊?她像听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怎么可能”,咯咯又笑。
⑥镇上有家供游客体验做陶的陶吧。一个小女孩在拉坯轮前体验。随着木轮的旋转,泥胎在手中帽子样长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个变化都引起小姑娘一声尖叫。小姑娘不时地停下,满是泥的小手背在身后,嘴吸吮着妈妈手里的饮料。她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汗水打湿的鬓角和胳膊,随着动作闪闪发亮……最后,工人将小姑娘的“作品”用微波炉加热定型,以便小姑娘带回家去。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我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在家中某个地方,这件稚嫩的作品,突然闯入她的眼帘,小姑娘,或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一下回忆起这个夏天,回忆起古镇陈炉的这一幕,意识到,留在“作品”里的,其实是古镇人的陶心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古镇的红色”,既是陈炉的窑砖、匣钵构成的基本色调,又烘托出古镇人的形象特征。
B.作者通过以小见大来表达情感,如通过老奶奶答应照相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对质朴人情的赞美之情。
C.作者写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人的粗犷豪爽的性格。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腻;在叙事过程中细节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古镇人的“陶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皮车
南翔
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莱嫂的水蕹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子和生姜。
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档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女生去了厕所。
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学习好啵?
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一脸的洋洋自得。
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菜嫂和鱼贩子心下去了。
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炉,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争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从茶炉互日常工作写起,用词文雅、通俗,不仅描写了茶炉工的具体工作,也给全文奠定了一种热烈的基调。
B.菜嫂看女生读书辛苦,看到她乱糟糟的头发就帮她打理,女生从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梳理,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
C.小说的语言极具方言特色,如茶炉工问鱼贩子“又没打票吧”的“打”字,是方言口语,比“买”字更灵动,也更贴合茶炉工的身份。
D.小说借助一个茶炉工的视角,描述他在最后一个班次的绿皮车上值班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得以了解由这辆绿皮车所包裹着的各色人物的百态人生。
E.绿皮车是慢生活的象征,当代生活的迅速发展注定慢的事物要被抛弃,这在物理层面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
【小题2】小说刻画了茶炉工、菜嫂和鱼贩子这一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一句用语的精妙之处。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写到茶炉工退休,绿皮车即将停运,并以问句作结。请结合小说内容,从结构、情感、叙事、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