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小题1】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2)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
【小题3】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散论“悲愤出诗人”
李翔德
①古人说:“悲愤出诗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种关系。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
②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写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
③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
④正如古人所说:“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周文王、孔丘、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的。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
⑤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民的热情。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千古绝唱”。
⑥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若市,在学问上下功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书”,作那“尘俗之文”呢!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的学习,冷静的思考,一心图文,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正像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所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幸的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⑦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作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山西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学》)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的论述,概括“悲愤出诗人”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小题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小题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小题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4分)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
【小题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6分)
【小题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6分)
【小题4】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6分)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3分)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在手工劳动中,原始技术同劳动者不可分离。手工劳动的技术,是最原始的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即手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亦称手工技能。这种原始技术本质上是人的体能。人的体能有两种功能:一是改变物体状态的能力,即体力。二是控制物体的能力,在手工劳动中就表现为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这就是最早的技术——体技或手技。
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对自己的超越。人的双手的动作不准确、不精确,而手工技术追求的就是一准二精。这种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不是通过工具,而是通过劳动者的苦练得来的。“熟能生巧”,这“巧”是手之巧,靠的是熟练。
手工技能是由双手的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提高了人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技术”。手工技能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本身也不是知识,也不需要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别人要学习这种技能,主要靠动作的模仿和用心去领悟。这种技术的传授必须面对面进行。
这种手工技能是劳动者的身体所具有的,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离开了劳动者的双手,这种技能就不再存在。这种技能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如说是个人的,它不可能在空间上大规模传播,也不可能在时间上世代相传。由于人具有高度的个性,所以手工技能也具有一定的个性。
为什么古代的许多手工技术品、手工艺术品,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这是因为今人的双手没有练到那种程度。这说明手工技术是会失传的。
近代技术的特点,是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近代机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动力机取代了手的改变物体的动力,工作机取代了手的控制物体的能力。
自动化是工作机的一个特点。传统的自动化是指人赋予了机器一种固定的程序,机器一旦启动,它就会按这种程序运转。所有的手工工具都是被动的,而工作机却有一定的自动性。在机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工人可以离开机器,工作机可以离开工人的手。
机器运转的程序是技术专家的设计,工人在开动机器时,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工人不一定要懂得机器设计和技术原理。以前手工工具完全听从劳动者双手的指挥,可是在大机器生产中,工人双手的动作却反而要服从机器的运转。在手工劳动中,技能只是劳动者的熟练度和经验的自发的积累,没有技能发明者和应用者之分。可是在机器劳动中,技能发明者和技能应用者分离了。
有了机器以后,技术就开始有了物化的形态。不同的劳动者应用相同的机器劳动,其劳动水平也基本相同。于是,技术不再表现为劳动者个人的技能,而是表现为机器的技能。
机器成了近代技术的基本形式,机器的结构、功能、操作方式可以用文字和图像来表示。技术开始从经验上升为知识,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是技术可以大规模传播,这种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机器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机械,以机器为代表的近代技术的诞生,表明从此技术成了真正的技术,技术开始成为社会的财富。    
(摘编自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
【小题1】列对“手工技能”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最原始的技术,手工技能与劳动者不可分离,手工技能的高低,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自身改变物体状态和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
B.为了弥补人的双手动作不准确、不精确的缺憾,提高手工技能的精准性,劳动者必须通过苦练突破自身的生理局限,以求熟能生巧。
C.作为生理性技术的手工技能不属于知识范畴,也不需要以知识为前提条件,因此,对这种技能的学习,必须面对面进行。
D.之所以说手工技能是一种个性化的技能,是因为它只能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空间上不能大规模传播,时间上也不能世代相传。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在本质上是劳动者的体能,而近代技术出现后,这种体能分别被机器中的动力机和工作机所取代。
B.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的古代的许多手工艺术品,其制作技术与工具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靠制作者的巧手。
C.手工技能阶段,技术与劳动者不可分离。而在近代技术阶段,由于机器的出现,技术与劳动者实现了分离。
D.原本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手工技能在近代技术阶段开始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并真正成为宝贵的社会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是由双手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此特点表明,它同杂技、体操应属同一类型的技能。
B.手工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个性的人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技术,所以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才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
C.在大机器生产阶段,工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像手工技术阶段人与工具的关系那般合而为一,这主要源于技能发明者与应用者的分离。
D.近代技术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可以用图文表示的机器的技能,而这种物化的技术可以大规模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失 眠
前苏联A·卡聂夫斯基
今天我很早就上床了,可是睡不着。妻子对我说:“你数数吧,好像有点作用!我每晚都数到100万。”那好吧,我也来试试。
l……2……3……昨天校长把我叫去3次:为什么迟到?为什么同事们发火?为什么不交计划?要是他和我们一样睡不着,就不会提这么蠢的问题了!把人弄得失眠,又来挖苦人!
……8……9……lO……我在学校干了10年,却叫莫萨金当小组长。你想想看,我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还得忙着副博士答辩,也许我也像科学院院士那样睡不着吧。
……17……18……19……19个人都得到奖金。除我之外,全组都得了。而且他们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那你就放心地睡吧,我亲爱的同志。
……30……31……32……一共32平方。但是巴巴扬却有48平方,3个房间,你说他有3个孩子!我哪怕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也行,那样,我也会有孩子的。
118……119……120……这只是算出来的数目,扣除后就只有104了,比所有的人都少。金娜才从学校毕业,就拿140卢布,全用来买化妆品,她的钱往哪儿花嘛,但我每月光安眠药就得花10卢布。
……6000……7000……8000……8000个白血球。医生说,我已经到极限了,却让纳哥涅奇去休假。我的专业知识还少了不成!就是让我到结核病疗养院去也好嘛,我得自我拯救一番呀!这不,思维迟钝了,眼也花了,脑子嗡嗡乱响。你瞧,已经早上7点了,我才有睡意。又要睡过头,又要迟到,校长得来那套老生常谈了……去他的吧,身体重要!
静极了……我就睡吧。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