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秋声起处是故乡
查干
⑴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⑵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⑶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⑷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⑸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⑹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⑺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乡。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⑻带着故乡的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故乡的天籁一遍遍回响在心头,即使在喧嚣尘世中,当我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谛听,仿佛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
⑼这才是天籁的真意。
⑽一个人想要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那些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之中的人,是无缘于天籁的。
⑾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古代那些真正的隐士,无一不与天籁相伴。老子骑牛出关,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空灵的天籁。
⑿然而,天籁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己。天籁与智者相伴,不与狂徒为友。能够聆听天籁的人,一定多有善举而无恶习。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那么光明定能驱走黑暗,正义定能战胜邪恶,天籁就会与你相伴。
⒀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故乡的秋声有哪些特点?请综观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赏析第6段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回答,作者在第11段中写陶渊明和老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4】如何理解“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人和猴的故事
逢锦州
百货大楼坐落在市中心,是市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在大楼广场的边缘,种着一排碗口粗细的杨树,就在那排树下面,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木木地看着前方。他手里拿着一顶宽檐大草帽,身边放着一根探路用的竹竿。在百货大楼侧对面出现了一个青年,他肩上扛着个大衣箱,手里牵着一只猴子。他在广场中央把木箱放在地上,然后从中拿出一面锣和一个槌,交给那猴子,猴子心领神会,照着那面锣便卖力地敲起来,“哐,哐,哐……”
青年又咕哝了句什么,那猴子走到木箱前,从里面扯出一些衣服,在那青年的指点下,忙着往身上穿。
人们说着笑着,迈着各种各样的步子从老人身边走过,悠闲的,矫健的,轻盈的……一听到“哐,哐,哐……”的敲锣声,有人高叫一声:“耍猴儿喽,快去看哪!”于是大家你推我搡雀跃向前。广场上很快围起了一个人圈。
那猴子穿戴完毕,开始学着人的样子在圈中行走,不时地向周围的人们作揖,然后就开始耍了起来:攀杠子,荡秋千,翻跟头,钻竹圈……
人群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大概是受了笑闹声的吸引,那乞讨的老人用竹竿儿探着路穿过马路也走了过来。摸索着靠向路旁的铁栏杆,坐下,举起大草帽:“好人们,行行好吧……”
耍得正精彩时,青年发出一个口令,猴子立刻收了势,跑到箱子边拿了草帽捧在手里,沿着圈子慢慢地走动,把草帽举到人们面前,且不住地鞠躬。于是,各种面值的钞票纷纷投落进草帽里,草帽很快就满了。猴子把钱倒回去,接着继续往下走,不停地举着草帽……
一圈下来,草帽满了三次,最后一次猴子没有把钱倒到箱子里,而是捧着它跳到那青年的肩膀上,单手拿草帽来了个漂亮的白猿献果,人们一阵大呼小叫。
那猴子正要跳下,忽然看到倚栏而坐的老人,眼睛一亮,曲腿弓腰,抱定草帽噌地一下从人们的头上窜过去,跳到了老人面前。人群发出一片惊呼,纷纷转回身来。老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呆住了,手臂僵硬地停在空中。
猴子站在老人面前端详了一会儿,突然把拿着的草帽向老人手上的草帽扣压过去,拿起时里面的钱已经到了老人的草帽里。人们又是一阵欢叫:“啊!真有意思!它可真逗。”
那猴子看了看空草帽,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成作揖状,冲着人群一拱一拱的。人群里又飞出一些钞票落进草帽里。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沸腾的像炸了窝的蜂群,有叫的,有笑的,有相互戏谑打闹的,还有就此发表高论的……
猴子正要把草帽里的钱再次扣进老人的草帽里,那青年冲过来给了猴子一皮鞭,猴子痛苦地嘶叫了一声,跳出人群,跑回到箱子旁,蜷缩成一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此类事件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人类甚至习以为常地漠视弱势群体,形成了一种惯常心理,猴子的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次猛击。
A.经人驯化之后能乔装打扮、学人姿态的猴,对行乞老人进行施舍,说明猴子的灵性已经超越了人类。
B.小说通过猴子非常态的举动,主要是讽刺当今社会中的人道德上的缺失,人类应当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C.“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说明人们意识到自己帮助了行乞老人,既看了猴戏又行了善,所以兴致达到了高潮。
D.当猴子准备再次把草帽里的钱给老人时却遭到了青年的毒打,表现了青年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嘴脸。
【小题2】文章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说的主旨。(6分)
【小题4】小说的构思是奇巧的,但这“奇巧”并非有赖于奇思妙想与苦心雕琢,而是来自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请结合你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 铐

汪海潮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以送给他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都给人难忘的印象。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故事情节波澜顿生,高潮迭起。
C.陈大明虽然吸取前任乡长的教训严于律己,但还是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D.陈大明因“手铐”而受贿,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实际上骨子里还有着个人的私欲,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断加强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养。
E.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真正廉洁的公仆,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插叙主人公陈大明的家庭情况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主人公陈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手铐”为题,有主题表达、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9分)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保健学、劳动组织等问题都同它相关。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5时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这样,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非同步的出现导致肌体故障。于是就会得高血压、溃疡等病。同样,人有了病,体内就会产生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相关。当然它还同社会活动有关。如果您应当早晨6时上班,生物钟就会适应这一需要。有不少人想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应当说,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人体会因此产生不平衡现象。溃疡、心血管病、感冒和呼吸器官的疾病都会因此加重。生物钟医学有助于这三问题的解决。原来体内有一种会在夜间产生的激素。这就是睡眠激素,也称褪黑素。日间褪黑素的生成减少。这一激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变化时,光线会变,褪黑素产生的节律和数量也会变,肌体的节律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肌体不能随着变,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小题1】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B.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C.人的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D.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生物节律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B.根据人体的肌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
C.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进行治疗。
D.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有疗效。
【小题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与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是同昼夜变化有关,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关
B.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人体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有的疾病会加重,是因为褪黑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没有起到作用。
C.生物钟医学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为此曾借助理疗仪和用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D.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使社会活动节律与生物钟相吻合,以精力充沛和高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