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0分)
水 的 行 走
沈  念
水,从四面八方走来,汇聚成湖湘大地上鼎鼎有名的洞庭湖。
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也给了这城市刁难、悲痛、漂泊。   
七八年前,城市滨水的岸线建起了风光旖旎的沿湖风光带。每天都有休闲的人、散步的人、看湖的人层出不穷地光顾这里。他们共同目睹过圆鼓鼓的太阳,从远处湖洲的芦苇丛中,纠结着朦胧的雾气,浮上来,或沉下去。斑驳的云影,褐黄的苇穗,随着习习的风,遥遥地与没有边际的水光呼应,注视着水的行走,人的行走。
水的行走翻开尘封的史册。原为古云梦泽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的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北魏郦道元《水经》作注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盛弘之《荆州记》中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就是当时洞庭湖的通称。可这些历史的文字中,谁也没道出湖的生命几时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地壳运动造就了它,历史传说解密了它。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都源于此。湖区广为流传的是,农历二月二日,龙王为下嫁湖区恶毒财主家的三公主所遭历的不幸报仇雪恨。“龙抬头”,地裂天崩,方圆八百里陷落积水成湖。当地百姓把二月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把这一天当成了洞庭湖形成纪念日。
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远眺这个以马蹄形盆地出现的湖泊,但见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北去,万里长江滚滚东逝,湖湘大地上众多有名无名的河流情牵此地。没有哪一座湖泊具有它这般的包容。她就像覆盖源头支流的树冠,苍翠葱茏,茂盛蓬勃。
汨罗江是湖的源头支流之一。和朋友谈起曾逐水而沉的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笔下洞庭那么神奇。湘君和湘夫人这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轻快如飞的桂舟,在娓娓动听的箫声中,飘曳于秋风袅袅的洞庭秋波之上。再回溯时光深处,李白、杜甫、韩愈……那些伟大诗人的脚步、诗情,曾经跟着水流一起行走、涌动。慈氏塔、岳阳楼、怀甫亭、仙梅亭、吕仙祠……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至今还依湖而望,以建筑的语言续写着湖的人生,铸造着湖湘大地地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
水的行走书写无声的言说。人赖以生存的湖,也有过狂躁和残暴。湖波翻滚,洪水滔天,挣脱困缚的龙王爷怒发冲冠,湖堤破溃,一片片砖屋瓦舍与粮棉作物被夷为平地。仓皇的人们只有收拾仅存的家当,迁往垸外的高地。这些年来的退耕还湖,三峡大坝的筑立,留下的是一道道高筑的坚堤。沿堤看湖,倒变成了欣赏湖区最美风景的理想之地。
水的行走打开幻想的空间。和朋友拍落白日行走的疲乏,闲坐新修成的岳阳楼景区仿古城墙内的茶肆,漫谈湖的前世今生。这湖,夜色中是那么地从容,不急不缓日夜不息地奔流着,有谁知道它背负了多少堆弃的污浊,承载了多少强加的痛苦,宽容了多少恶意的索取。可她仍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待着湖边栖居的人们,无怨无悔。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
(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5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这一湖水,给了这座城市哪些“灵性”? (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5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茶是一种饮品,它和茶文化一样都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产物。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茶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以茶为载体,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精神财富。
我国的茶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树古已有之,据《尔雅·释木》载:“槚,苦荼。”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茶的药用。西周武王伐纣,茶叶成为贡品,这是茶的祭祀用。汉之前的茶用作食品,如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成为饮品是在西汉之后,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西汉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的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可知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形成了像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魏晋南北朝已形成饮茶之风,隋代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形成“人家不可一日无”的景象,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代曲艺进入茶馆,同时茶叶开始对外贸易。
茶与一般饮食有很大差别,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生理需要,还能满足人们深层的心理需求,这是其它饮食难以实现的。茶饮具有的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有助于人们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很合拍,也符合儒道佛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时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生态有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继续发挥着积极和巨大的作用。
现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为茶艺与茶道,它们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指人们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品质的精神追求。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都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强调和诚处世,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感悟。茶艺与茶道不可分割,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现代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又是大众文化,不仅社会名流乐意享受,广大民众也愿意积极推行,茶文化几乎覆盖全民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们有必要以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使我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小题1】下列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两者都包含着与“茶”有关的精神财富的内容。
B.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它形成伊始,就与作为饮品的“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不同时代中“茶”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茶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
D.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茶文化都依靠与一般饮食不同的“茶”发挥着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树古已有之,茶有药用记载,还有“祭祀用”和“食用”,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饮品。
B.秦汉时的记载和西汉巴蜀的饮茶时尚,可以印证茶用作食品与成为饮品是以西汉为分界的。
C.一般的饮食只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很难用以陶冶情操,也很难与“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合拍。
D.茶艺和茶道,分属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艺中有道,道中有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茶成为饮品开始,饮茶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茶文化则几乎覆盖全民。
B.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这些都是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茶文化的体现。
C.人们以崇茶为荣并在品茶时追求高雅享受,体现出茶饮的天然特性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影响。
D.现代茶文化影响巨大,由社会名流乐意享受的高雅部分和广大民众积极推行的大众部分组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了完成小题
井冈山兰 
贾凤山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兰散发着独特的芳香。
井冈山兰是一种绿色草本植物,如白玉翡翠般的根茎深深扎在贫瘠的土壤和苔藓之中。春暖花开的季节,井冈山兰那龙舌般的叶片便向四周舒展,和盘托出一束束或一串串的兰花,有的白里透着点点朱红,有的紫色微泛闪闪蓝光,淡淡的幽香染遍了五百里井冈。
古人赞美兰花为高雅之品,被誉为群芳之冠,有“王者香”、“君子之花” 等称号。据有关资料介绍,兰花有春兰、惠兰、墨兰等,而井冈山则以寒兰、春兰、秋兰最为著名。有的古书写到:“茅草之下或有兰香”,赞美人才出自贫寒、低微。井冈山兰当然不是出自富贵高雅之堂,它属于南天红土地上绽开的一束束精品,出身低微而奉献高洁,播天下而应大众,其花为人民之花,其香为人民之香。
伍若兰就是那一束束井冈山兰中开得最美最艳最香的一朵。
伍若兰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夫人,她从小就非常喜爱兰花,遂取名为“若兰”。1926年秋,她光荣加入***。1927年,她带领一百多名农民冲进土豪家开仓济贫。1928年初,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当时担任中共耒阳县委委员的伍若兰,组织农军攻打反动民团,把朱德、陈毅的部队迎进了县城。后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情谊,使朱德和伍若兰结成了革命伴侣。
湘南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国民党反动派大为恐慌,连忙出动七个师的兵力并联合当地反动地主武装,对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疯狂进行围剿。在关键时刻,伍若兰带领耒阳农军,英勇苦战13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接着,她又带领队伍跟着朱德、陈毅登上井冈山,与***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1929年2月初,伍若兰同志为了掩护***、朱德、陈毅等同志,不幸被捕。敌人妄图用严刑拷打追问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机密,追问***、朱德、陈毅等同志的下落,但是得到的只是三个字:“不知道”。敌人无计可施,最后残忍地将伍若兰杀害。烈士牺牲时,只有23岁。
1962年,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当他视察完茨坪和大小五井后,专门寻访了当年与伍若兰在一起生活过的兰花坪,并挖了几株井冈山兰和一些泥土,带回北京中南海侍养,以缅怀对先烈的追思和哀悼。据说,在福建鼓山的碑林中,专有朱德手书的“兰花圃”,那字迹动若惊鸿,情感厚重,蕴涵着革命老人对兰花的至爱钟情。
我看到,今日井冈山山上山下,用烈士鲜血染过的井冈山兰,越长越多,越开越艳。那一簇簇富贵、幽深、清纯的小花,柔柔的、温润的馨香,氤氲着,能把人醉酥。井冈山兰已成为革命圣地的美妙奇观,它与红杜鹃、红枫叶、红杉林等构成了一幅秀美壮观的风景画,构成了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线。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5分)
伍若兰就是那一束束井冈山兰中开得最美最艳最香的一朵
答:
【小题2】文中前面说“井冈山兰当然不是出自高雅之堂”,后面却说它是“富贵、幽深、清纯的小花”。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是一篇具有特色的游记,淡化游踪而突出故事,淡化兰花本身的描写而强化对革命先烈的歌颂。
B.作者认为,井冈山兰是红土地上展开的一束束精品,因而被誉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君子之花”等
C.“淡淡的幽香染遍了五百里井冈”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文中写朱德挖井冈山兰去中南海侍养以及给福建鼓山的碑林题字“兰花圃”,旨在说明革命老人对兰花的至爱钟情,寄托了他对伍若兰等先烈的追思和哀悼。
E.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井冈山兰已成为革命圣地的美妙奇观,它与红杜鹃、红枫叶、红杉林等不同,是一道亮丽迷人的独特风景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于日前通过。该方案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七个领域。从这些领域基本可以看出,人们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

对于我国促进消费升级来说,真正需要提振的是有质量的服务消费,通过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当然,提振消费尽管带有功能性,但落实促进消费政策,终极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需要科学决策,如结合各种机构的大数据进行行为与趋势分析;也需要扎扎实实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只有为服务提供方带来“硬约束”,才能真正优化消费中的服务与提升产品的质量。

(摘编自祝乃娟《消费升级是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0月13日)

材料二:

药品集中采购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方案,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惠民举措,随着其他配套改革持续跟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增强。

去年11月,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试点工作启动,以全国4个直辖市和包括西安、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4+7”联盟,和医药仝业谈判议价。截至目前,11城药品带量采购相继落地,中选降价的25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2‰%。此次药品带量采购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一致,以确保降价不降质。带量采购全面落地后,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企业无法维持仿制药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到期的外企原研药品也受到冲击。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唐先伟表示:“‘4+7’倒逼医药工业更着重研发,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摘编自车丽《1l城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落地,25种药品降价超一半》,央广网2019年3月31日)

材料三:

(资料于国家税务总局)

材料四: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有利于扩大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调动企业积极性中国坚持减税与完善税制并重,向现代增值税制度迈进。在“营改增”基础上,政府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多措并举,增值税改革已成为减税核心内容和推进产业转型的“重头戏”。

摘编自《增值税改革政策解读》,中国税务网2019年4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政府主要职责在于科学决策与完善行业规范,以提振消费满足消费者对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的需求。
B.从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可看出,政府在百姓健康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制定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政策,敦促服务方提升质量。
C.增值税只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一税务改革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D.材料二中政府通过带量采购倒逼医药企业着重研发,材料三中政府通过退税扶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这都表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重视。
【小题3】为了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政府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②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年8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①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②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③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④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2017年秋季学期幵始,由教育部统一新编的三科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的各个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B.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小学阶段大幅增加,初中只是略有增加,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
C.由图二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变精读几乎一统课堂为精读、略读和课外自读三分天下的情况,强调阅读形式多样化。
D.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统编语文教材整体上突出了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同时引导师生更加重视阅读。
E. 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篇目,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强化革命传统教育,难免会冲淡其文学属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C.“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C.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D.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