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
照夜白
刘墉
十五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干照夜白》。我一怔,沉吟道:“韩干照夜白?韩干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吭气,慢慢打开手卷,没看两尺,已经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
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孜孜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耶!”
我犹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
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以很快的速度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上她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干画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来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小题1】从小说的相关描写来看,母亲听“我”说她家藏的《韩干照夜白》是假的之后,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变化?(4分)
【小题2】小说中的儿子早就知道家藏的这幅画是假的,为什么他说“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5分)
【小题3】小说末尾,写“我”为要不要告诉那位男士“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而颇费踌躇。你认为该不该告诉?说说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棣花到西安
贾平凹
①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300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
②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头一天从棣花赶去县城,成夜在车站排队购买。班车的窗子玻璃从来没有完整过,夏天里还能受,冬天里风刮进来,无数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车头帽子的两个帽耳拉下来系好,哈出的气就变成霜,帽檐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时速至多是40里吧,吭吭唧唧在盘山路上摇晃,头就发昏。不一会有人晕车,前边的人趴在窗口呕吐,风把脏物又吹到后边窗里,前后便开始叫骂。司机吼一声:甭出声!大家明白夫和妻是荣辱关系,乘客和司机却是生死关系,出声会影响司机的,立即全不说话。路太窄太陡了,冰又瓷溜溜的,车要数次停下来,不是需要挂防滑链,就是出了故障。到了秦岭主峰下,那个地方叫黑龙口,是解手和吃饭的固定点。穿着棉袄棉裤的乘客,一直是插萝卜一样挤在一起,要下车就都浑身麻木,必须揉腿。我才扳起一条腿来,旁边人说:那是我的腿。我就说:我那腿呢,我那腿呢?感觉我没了腿。
③90年代初,这条公路改造了,不再是沙土路,铺了柏油,而且很宽,车和车相会没有减减速停下,灯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④⑷以前棣花有两三个司机,在县运输公司开班车,体面荣耀。他们把车停在路边,提了酒和肉回家,那毛领棉大衣不穿,披上,风张着好像要上天,沿途的人见了都给笑脸,问候你回来啦?就有人猫腰跟着,偷声换气地乞求明日能不能捎一个人去省城。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
⑤我每年十几次从西安到棣花,路经蓝关,就可怜了那个韩愈,他当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呀,便觉得我很幸福,坐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
⑥过了2000年,开始修铁路。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各家在通知着外村的亲戚都来,热闹得像过会。中午时分,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
⑦有了火车,我却没有坐火车回过棣花,因为火车开通不久,一条高速路就开始修。那可是八车道的路面呀,洁净得能晾了凉粉。村里人把这条路叫金路,传说着那是一捆子一捆子人民币铺过来的,惊叹着国家咋有这么多钱啊!每到黄昏,村后的铁路上过火车,拉着的货物像一连串的山头在移动,村人有的在唱秦腔,有的在门口咿咿呀呀拉胡琴,火车的鸣笛不是音乐,可一鸣笛把什么声响都淹没了。我第一回走高速路回棣花,没有打盹,头还扭来转去看窗外的景色,车就突然停了,司机说:到了。我说:到了?有些不相信,但我弟就站在老家门口,他正给我笑哩。我看看表,竟然仅一个半小时。从此,我更喜欢从西安回棣花了,经常是我给我弟打电话说我回去,我弟问:吃啥呀?我说:面条吧。我弟放下电话开始擀面,擀好面,烧开锅,一碗捞面端上桌了,我正好车停在门口。
⑧在好长时间里,我老认为西安越来越大,像一张大嘴,吞吸着方圆几百里的财富和人才,而乡下,像我的老家棣花,却越来越小。但随着312公路改造后,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修成,城与乡拉近了,它吞吸去了棣花的好多东西,又呼吐了好多东西给棣花,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棣花已经成了旅游点,农家乐小饭馆到处都有。小洋楼一幢一幢盖了,有汽车的人家也多了,甚至荒废了十几年的那条老街重新翻建,一间房价由原来的几十元猛增到上万元。以前西安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如今西安打一个喷嚏,棣花人就问:咱是不是感冒啦?他们啥事都知道,啥想法也都有。而我,更勤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以出生在山里而自卑。车每每经过秦岭,看山峦苍茫,白云弥漫,就要念那首诗:“啊,给我个杠杆吧,我会撬动地球;给我一棵树吧,我能把山川变成绿洲;只要你愿意嫁我,咱们就繁衍一个民族。”
⑨就在上个月,又得到一个消息,还有一条铁路要从西安经过棣花,秋季里动工。
(选自 2009年0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堪称是一篇奇文,看似信手拈来、不经意间的选材,却是涉笔成趣,极富理趣美。“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奔波颠沛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B.“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采用细节描写。能形象地表现出因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使棣花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后老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C.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委婉含蓄,浓郁深厚的恋乡情结,使本文极具情趣美,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
D.本文语言生动,辞藻丰富华丽,诙谐幽默,口语化,却极显机趣美。
E.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线索和文眼“从棣花到西安,从西安到棣花”,正是这个时代发展与变迁的最好见证。
【小题2】从棣花到西安,道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突出这种变化?(6分)
【小题3】第⑻段加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概括?(6分)
【小题4】贾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多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曾告诫自己,不要在名山上做文章,不要在胜景上做文章,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日常生活走进散文中来。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是如何体现他的写作风格的。(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小题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雷雨》的诞生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从下种结成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校——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举度过的。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处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
终于在暑期毕业前写成了。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我并不想发表。完成了五年的计划便是最大的奖励。我没有料到后来居然巴金同志读了,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写《雷雨》的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愉快。
(节选自《曹禺传》)
【小题1】下列对本自传章节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创作《雷雨》之前,由于没有任何关于戏剧的经验和体验,不知道怎样起步,偶尔有了些思路却很快消失,所以比较郁闷。
B.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比《雷雨》中出场的人物要多,说明《雷雨》所反映出来活比自己所感知的生活面要小。
C.作者在自传里写对清华大学的独特感受,实际上是在衬托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辛苦与快乐,反映了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D.作者在没有灵感的时候,总要出去看看蓝天白云,看看暮霭中的石塔,并且当成比赛前的调节,随后钻进图书馆写戏到夜晚10点。
E.从产生写戏的想法到完成创作,作者花费了5年的心血,历程艰苦但乐此不疲,旨在用作品反映人生与社会,来表达同情,诉说罪恶。
【小题2】作者创作《雷雨》的动机或缘起属于“有感而发,不平则鸣”,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创作是艰辛而枯燥的,但作者感受到了幸福。请列举或概括给作者带来关爱或愉悦的人事景物。(6分)
【小题4】有人说曹禺在大学里应该写这部戏,无论从家庭背景还是个人经历,具备了创作条件,所以获得了成功;有人说曹禺在大学里不应该写戏,进入社会以后创作会更加成功。请结合本文以及你对《雷雨》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橘子树    〔美〕斯坦利·布比恩
“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妻子用鼻子闻着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不禁叹息道。
这株橘子树虽然只有四尺高,可枝头上已经果实累累。
“因为我们把它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答道。因为有约在先,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
“那花盆只有一尺多,我觉得有点不合适。”她抱怨道。
我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就在她祖母去世的前一年,妻子把这株橘子树连同那花盆一起送给了老太太。
当初,我就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荒唐。在橘树栽培方面,我算是行家里手,可我还从来没见过一株长在花盆里的!
“祖母,快来看呀!”走进院子,凯伊远远便喊道。“我知道,你的走廊上需要放点东西给点缀一下,增添一点生机。”
“噢……嚯……”巴布西娅双手合拢,发出一连串惊叹。“简直太好了!”
凯伊笑了。“祖母,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凯伊建议道,“这儿怎么样?”
“我不知道。好像这里光照太多了。”巴布西娅答道,“放在那里也许更好一点。”
“放在那里会挡住你的窗子的。祖母,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看窗外的世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不止一次遇见巴布西娅步履蹒跚地给橘子树浇水。
“怎么还是没有结出橘子呢?”妻子每次看到橘子树总是这么说,一边还用手满怀期盼地抚摸着橘树的叶子。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祖母家。尽管已是夜色朦胧,我还是看见在橘树中有一个圆乎乎的东西,便弯下身子看个究竟。
“凯伊。”她正准备敲门,我喊道,“快来看!”
她走到我的旁边,睁大眼睛。“哇!”她激动得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树叶中,小心地摸索着,果真摸到了一只快要成熟的橘子。然而,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
“不!”凯伊尖声叫道,用手捂着她的脸。
我赶紧捡起那个橘子。“它本该自己落下的。它才这么小。”
妻子呆呆地盯着那只橘子,好像它会因流血而死去。
“走吧,我们把它交给巴布西娅。”带着一份惶恐,我走过去敲门,领她进了屋子。
“祖母,给你。”说着,我递过橘子,“我们在外面发现的。”
“噢。”巴布西娅说着挪动着脚步。
“是我碰落的!”凯伊脱口说道,随后鼻子一酸便哭了起来。“祖母,实在很抱歉!
是我将它碰落的。我不是故意的。”
“呵,哎呀!”巴布西娅伸出双臂抱住孙女。“我早就看见了。”她解释道,一边用手抚弄着凯伊胸前的头发。“只是它还小,很脆弱,所以我没有叫你们去看。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傻孙女,不要难过了,日子还长着嘞!”
她们又一次紧紧拥抱在一起,凯伊擤着鼻子,擦着脸上的泪水。“你这话只是说来安慰我的。”她的眼里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她们松开手。凯伊摘下眼镜。“我去清洗一下睫毛油,马上就回来。”刚要迈步,她又停了下来,转身朝她的祖母挤出一丝笑容,“巴布西娅,谢谢你!”说完,她走向浴室。
我发现她的眼里又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我可怜的小孙女!”巴布西娅叹道。
“是啊。她是多么希望那株橘树为你开出几朵鲜艳的花来!”
巴布西娅沉默片刻。“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吗?”
“当然。”
巴布西娅转过身来,把手放进围裙的衣兜里。“你必须答应我绝不告诉凯伊。”
我眨眨眼,疑惑不解,但随后又点点头。
我最初的反应是朝那个尚未成熟的橘子皱起了眉头。此时,它就放在桌子上。
落下之后,它变得有点奇形怪状,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然而,神奇的巴布西娅跟我低声言语了几句,竟然使它焕发出异样的光来。真是意想不到!我不禁大笑起来。巴布西娅的嘴角上挂着一丝笑容,随后也跟着朗朗地笑了,笑得我们俩直拍大腿。
“什么事?”凯伊走了回来,好奇地问道。
“嗯,内部笑话。”我答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这也是巴布西娅从这株橘树上所看到的唯一的橘子。
“它怎么没有像现在这样为祖母开满鲜花呢?”凯伊问道。“她可比我们照顾得还要周到呀。”
“这得需要时间。”我答道。可当我看见凯伊的脸上挂着泪水,话语就变得有气无力了。
我替她擦去了眼泪。可是,当我劝她离去时,她却执意不肯。我闭上眼睛,默默念道:“巴布西娅,请原谅我。”
“凯伊,听我说。”她好像无动于衷。我又重复了一句,这一次,我的语气更加坚定“听我说。我知道它为什么没有为巴布西娅开花?”
她擤着鼻子,迟疑了一下,身体侧向一边,看着我。我说,“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
“什么?”凯伊摘下眼镜,后退了一步,显出一副惊愕的样子,“不会的。”
“确实如此,我可以发誓。她要我答应保守这个秘密。”
“可……可为什么?”她看着橘子树。“那又不会伤害我的感情。
“不。”我用指节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会的。但这并不是她不告诉你的主要原因。她确实喜欢这株橘子树!这是你送给她的一份特殊礼物。正因如此,她从没有忘记按时给它浇水。”
(选自《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借一盆微不足道的橘子树展现人间至真至美的感情,在淡淡的叙述之中自然融入浓浓的情愫,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B.看到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上开满鲜花,妻子叹息“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表明她仍在为此感到遗憾,仍在思念祖母。
C.小说中多次写到祖母为橘子树浇水的情节,说明祖母十分喜爱孙女送来的特殊礼物,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果实。
D.祖母之所以没有说出自己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的秘密,是因为不想伤害孙女真诚的感情。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E.“我”明知道那个快要成熟的橘子不是花盆里的橘树上所结,但是没有说破,这体现出“我”淳朴善良、孝顺祖母的性格。
【小题2】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我”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3分)
另一种静默
李东生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在祟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只为了与边城见上一面,即使只能停留一个小时。
一下汽车,我便闻到了那熟悉的气息。哦——边城你的身影真如我所想。也许,在我未曾与你谋面时,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
你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更有湘西偏远小镇的质朴与清纯——青石板小路,路边横斜的房屋,厚实的砖墙,历久发黑的木板。听不到你朗声召唤,见不到你盛装出迎,你静若处子,默默地伫立在那儿,用你冰清的目光迎着我。我的脚、我的心早已不由自主地靠近你,靠近你。
水,我看见了翠翠摆渡的河水。立于石阶上,凝神远望,水面宽阔、平静。划一木船,浮于水中,这才发现水在流动,缓缓流向远方。我知道,你的静默掩盖不住你的秀美、清纯,还有你的灵动。翠翠,我知道你为什么叫翠翠了。翠山,绿水,还有船桨拨动水流的清脆声,这一切滋养了你。我还知道,你的声音比百灵鸟还要清脆,只是你不愿出声。有人在喊:“看,翠翠!”我知道,那雕塑不是你。我看见你闪现在绿树间的身影,看见你在青石板上蹦跳过的脚印。我还看见水中你穿着小碎花布衣的灵巧身影。你在白塔旁翘首远眺,你在船头蹙眉凝神。你不出声,但我知道,你的静默就是选择。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说这只是少女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写照?其实你的初恋情怀尽在你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里。“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我知道你会等待,哪怕一直等下去,少女李清照不就等到了赵明诚的倾心吗?何况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你母亲的血液。在你们母女俩的静默里蓄积了少女的多情与痴心,你们的静默是一种更沉稳的选择,你们的静默里有执著,有叛逆。
也许这是边城人特有的静默?没有彷徨,没有驻足;没有誓言,没有悲叹。一切都在心里,坚定地默默前行。
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也陶冶了他如水一般柔顺的性格。他的静默不是妥协,更不是懦弱。他以他特有的方式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用笔的自由。站远了看,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与研究给上个世纪尤其是革命年代以政治为主旋律的文学添上了极为宝贵的一笔。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你能说沈从文的静默不是一种精神?他的笔不是武器,更不是博取名利的工具。他的笔就是他的心。对于一位文人,能让笔始终完整地为自己所拥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需要多么执著、坚韧的精神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这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沈从文静默的身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类中国文人的形象,如陶渊明、孟浩然、蒲松龄……他们大多静默一生。他们的静默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造诣。他们的作品历久弥新,意味隽永,流传千古。他们的静默里沉淀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品格——执著、坚韧的精神。
今天,《边城》已走进国内外无数读者的心,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她静默地稳稳地占据了一角。再过两百年,人们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时,会发现沈从文的作品与他们是那么切近,甚至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就是静默之后的永恒。
沈从文如此执著于事业,也同样执著于爱情。在苦苦追求张兆和女土的漫长日子里,沈从文以他的真诚、执著、勤勉最终打动了张兆和的心,并与张兆和携手相伴到老。在沱江的悠悠柔波里倾注了他对张兆和的多少深情,在满江繁茂的水草里融进了他对张兆和几多不尽的思念!抑或在翠翠的身上也有沈从文自己的影子?不自觉地他将自己的情思倾注在翠翠的身上。翠翠是沈从文眼中、心中的翠翠。
哦——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忘不了,你的内敛与灵动;忘不了,你静默里蓄积的执著与坚韧……  《散文百家》(2006年第1期)
(1)下列几项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分别写了边城的“静默”,翠翠的“静默”,李清照的“静默”和沈从文的“静默”,重点写沈从文的“静默”。
B.作者不辞旅途劳顿,“在崇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就是要亲眼目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秀美、质朴和清纯。
C.雕塑“翠翠”只是翘首远眺,蹙眉凝神,没能把翠翠的秀美、清纯和灵动表现出来,所以作者认为“那雕塑不是你”。
D.文中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她的质朴与清纯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默”的气氛,为下文写边城人的静默做铺垫。
 
E.边城的静默,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文章最后说,“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文化精神的缺失和文化品格的缺位的担忧。
(2).①文章第2自然段说“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怎么理解这里的“默契”?(2分)
②“你”在文中指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分别指代什么?(2分)
(3).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很多关于 “翠翠”形象的文字。作者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5分)
(4).“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请谈谈你对沈老的“静默”的理解。(5分)
(5).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了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爱情,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一笔,应该删掉,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