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6分)
宋词的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 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4)
【小题2】为什么“忧伤和哀愁”会成为“宋词的永恒主题”?(4分)
【小题3】文章在举例子上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小题4】文中引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该如何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小题。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这为日后“寻坟而不得”埋下伏笔。
C.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
D.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
E.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2)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请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部文学史,大体上是由一个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汇合而成,这些高潮往往是由一辈又一辈优秀作家不断涌现而形成的。
B.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C.在社会生活比较安定、经济相对繁荣的西蜀和南唐,出现并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而在战火不息的黄河流域则不可能。
D.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点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C.繁荣了北宋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相互启发、交流和竞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并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D.文学的繁荣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因此,战乱和饥馑的年代能为作家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优秀作家的产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做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小题1】选文第一段中“我们的小小行星”是指什么?第三段中“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大海”指什么?
【小题2】选文第三段中说“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题3】选文第四段在说明宇宙“辽阔无垠”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生子女没有原罪
有一个叫李天一的少年,多次作奸犯科,屡教不改,最近一次犯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令人痛心和愤怒。更因父母是知名歌手李双江和梦鸽,其成长经历广受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李双江夫妇对李天一从小娇生惯养,犯事后包庇纵容,令其一身兼具“官二代”和“富二代”恶习,作为担负教养之责的父母,难辞其咎。
人们长期以来对于独生子女的种种忧虑,在李天一的故事中得到了验证。于是,李天一的家教讨论上升到计划生育政策反思,从反对“李天一”到呼吁“李天多”。舆论普遍认为,独生子女自私放纵,为所欲为,同时又娇气懦弱,不思进取。如果家庭有多个子女,兄弟姐妹一起成长,这些缺点自然会得到纠正。
2013年初,美国《科学》杂志还刊发了一篇研究论文,讨论独生子女性格对中国的影响。这项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丽莎·卡麦隆(Lisa Cameron)教授领衔的研究,在北京找两代共421个人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小皇帝”们长大以后,不可信也不信任人,悲观厌世,竞争性差,责任心不足,冒险精神不够。计划生育政策固然值得反思,但是要对某一类型的人贴标签时,应该更加谨慎。这个研究的问题是明显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的品性,到底有多少来自“独生”这一特征?即便独生子女显现出娇生惯养等共性,到底是独生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对独生子女抱持刻板印象,全球同此凉热。2013年6月10日《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说,美国人也通常认为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难以适应社会。作者劳伦·桑德勒(Lauren Sandler)却要为独生子女正名。她引述得克萨斯大学的托尼·法尔博(Toni Falbo)和丹尼丝·波利特(Denise Polit)的研究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才智和成就明显更高,其自尊心也更强。她还引述社会学家朱迪丝·布莱克(Judith Blake)等人的研究说,这些素质源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他们能够给孩子投入更多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桑德勒自己也即将出版一本新书,题为《独一无二:拥有独生子女的自由和作为独生子女的幸福》。
慕尼黑德国青年研究院青少年及儿童行为问题专家克里斯汀·阿特(Christian Alt)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德国社会中对独生子女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缺乏社交能力,无法与他人合作或达成妥协,自私偏执。但阿特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独生子女们的实际状态比偏见中描述的好得多。针对丽莎·卡麦隆教授等人的研究,上海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在很多方面,独生子女并不弱于、甚至强过非独生子女。
我并不想因此否认李天一等人的家庭教育失败,但是想要强调的是,那更多的是教育问题,而不是独生子女问题。李天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生子女,他还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和他拥有类似出生背景的巴拉克·奥巴马,长大后当上了美国总统。
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不得不说,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官员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等,大多是非独生子女干下的。其中有些人的自私自利、不负责任,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们可能兄弟姐妹成群,带给社会的“好处”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甚至家族式犯罪。独生子女成长起来,就算不能对此作出改变,至少会减少一些这方面的危害吧?
对某一类人群的刻板印象,不仅涉嫌歧视,而且导致思维懒惰,妨碍人们去查找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选自《南方周末》)
【小题1】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独生子女的偏见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尽管这些刻板印象没有确切的依据。
B.当今的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优秀,所以人们反思生育政策,呼吁多生。
C.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应该持慎重的态度,不能用主观臆断造成对独生子女的歧视。
D.一些独生子女的毛病与其“独生”特性没有多大关联,他们的缺点或多或少得到了放大。
【小题2】对题目“独生子女没有原罪”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独生子女的偏见源自对独生子女没有具体深刻的研究,独生子女其实更不容易犯罪。
B.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毁誉参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都有其特有的优点和缺点。
C.作者反对一些人对独生子女抱有刻板印象,认为独生子女的种种缺陷其实与可通过教育来矫正。
D.独生子女印刻在世人印象中的那些毛病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主要还是教育失当造成的。何况,由于“独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更优秀。
【小题3】文中提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丽莎·卡麦隆教授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长大以后,“不可信也不信任人,悲观厌世,竞争性差,责任心不足,冒险精神不够”。作者对这项研究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卡麦隆教授的结论?简述你的理由。(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C.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D.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D.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