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小题1】文中,“大宅子”比喻 ;“鱼翅”比喻     
“鸦片”比喻  ;“姨太太”比喻 。(4分)
【小题2】文段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作者认为“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海 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
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不好她。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
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
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
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
事。出乎他的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
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
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乎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
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
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
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
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小题1】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小题2】小说通过塑造D的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小题3】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
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凭借其不落俗套的构思:拯救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折射出中国人深沉的家园情怀,在众多的科幻片中独树一帜。影片中关于地球极寒天气的设想绝非空穴来风。2019年2月,美国西部部分地区遭遇大雪天气,积雪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数万民众受到断电的影响。同期,日本北海道地区一直处于暴风雪的笼罩下,驾车能见度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南半球高温指数一再爆表。1月24日,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高温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亚眼镜狐蝠两天内死亡三分之一。

无论是极寒,还是极热,都属于极端天气,其频发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不仅包括高温热浪(干旱)、低温冷害,还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暴雨洪涝、局部强对流天气、大雾沙尘等。极端天气可以带来很多自然灾害,如飓风引发海啸,高温带来野火,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仅2018年,全球就有约6000万人生活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因极端天气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导致1万多人死亡。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现实,人们不禁要问:怎样做才能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降低极端天气的影响,还人们一个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萨马兰奇提到,场馆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以往的奥运会中也有所体现,但北京冬奥会将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在奥运历史上首开先河。另外,他特别赞赏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完备的遗产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首钢工业遗存,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将运用延庆、张家口赛区赛后留下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遗产,促进赛事筹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些做法契合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理念,为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取材于马欣、郭涵、尹力等人的多篇文章)

材料二

2018年11月15日,世界上唯一的“深坑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宣布开业。酒店位于上海市郊的天马山深坑内,高度约70米,共19层,分为坑外和坑内两部分,坑外为3层,坑内16层,其中有2层在水下,是世界首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Mr. Michael Croft表示:“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项目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围绕自然生态升维和人文多样性保护两方面,向人类提出了一种新的探索方式。这代表中国的一种新想象力,也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天马山深坑本是上海西郊一个废弃多年的采石大坑,有百米深,5个足球场大。因资源开采形成的深坑是人类加诸自然身上的伤疤。为修补这块丑陋的伤疤,人们别出心裁,一反向天空发展的传统建筑理念,下探地表88米,开拓建筑空间,依托坑壁建酒店,希望能够把城市的伤疤变为瑰宝,为城市创造稀缺价值。

酒店自2006年立项以来,引来大批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由于“负向施工”太难,12年才建成,一度被许多人怀疑“项目黄了”。因为建筑涉及地下空间运用、地质考查和研究论证、建成后的使用管理等各种难题,在全球都没有先例可循,其推进的每一步似乎都指向“不可能”“不满足”“不现实”。例如,坑顶地质复杂,200根工程桩“一桩一探”,平均一根桩就用时3天,仅打桩一项就耗时将近2年,但这并没有击垮建设团队的信心。12年间,他们克服了64项技术难题,完成专利41项,开创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目前,深坑保留了200余株原生的树木及部分植被。人工瀑布飞流直下,汇入崖底湖水。时有鸽子从瀑布背后的洞里飞出,划过天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瀑布后的鸽子洞也是深坑原有的旧貌之一,它曾经是矿坑存放炸药的地方,人们在施工中没有选择将它填补。现在,它也成为酒店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更多的自然之趣。就连深坑爆破后的碎石也被充分利用,它们或安身于湖底,或散落于人行步道两侧,静候宾客的到来。据介绍,仅碎石回收再利用,就为工程节约超过4500立方米混凝土……

俯瞰酒店,一边是绿植丛生的山崖峭壁,崖壁之上还保留修缮了原有的300级矿工采石栈道,为整个环境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另一边则是背靠崖壁而立的300多间客房和套房。客房沿崖壁而建,面向横山,均设置退台的走廊和阳台作为“空中花园”,可以近距离观赏对面百米飞瀑和横山景致。那两层藏身水下的客房,则像一个个小型水族馆,人们既可隔着玻璃墙看水族,更可体验与其同眠的乐趣。

“深坑酒店”的问世不仅将地球的伤疤变成一道奇观,中国建设者们更突破了人类工程的极限,实现建筑从上而下的反向延伸,沿着深坑的岩壁建成了酒店。除此之外,还考虑到酒店与环境的契合,因此说,这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观,更是一次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修补自然伤疤的创意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实践中,人们把修复美化家园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后代子孙谋求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髓所在。

(取材于李浩然、王晨等人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极端天气”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极寒天气比极热天气危害大B.它包括了众多不同的类型
C.比较容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D.全球变暖是它产生的背景
【小题2】下列材料一中使用的成语,不能用以下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别具一格B.空穴来风:无风起浪
C.触目惊心:骇心动目D.首开先河:首当其冲
【小题3】下面不属于通过节约资源来创设低碳环保环境的一项是
A.使用共享单车B.垃圾回收利用
C.利用清洁电能D.循环利用场馆
【小题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园情怀:环境再恶劣也不抛弃地球。
B.刚进入2019年,极寒天气和极热天气就开始在世界不同地区现身施威。
C.极端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面对它,人们却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D.北京冬奥会场馆将实现绿色电网全覆盖,体现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
【小题5】“深坑酒店”被誉为建筑奇迹,奇在何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深坑B.反向延伸C.耗时长久D.专利众多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修补因采石而形成的自然伤疤,人们建造了深坑酒店。
B.依托坑壁建造酒店,是因为能够节省建筑材料,方便施工。
C.酒店建造无先例可循,自立项以来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关注。
D.光坑顶打桩就用了将近两年,说明深坑酒店工程难度巨大。
【小题7】“深坑酒店”的建造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根据材料二,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留了原生树木与植被B.用爆破碎石替代混凝土
C.可近处观赏瀑布和山景D.能享受与水族共眠之趣
【小题8】统观两则材料,为推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哪些方面采取了措施,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出身绘画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自学成才,丁聪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深受其影响。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时代身上的牛虻”这一标题用形象的比喻高度赞美了丁聪与时代“病灶”抗争到底的正直、勇敢的精神,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备的品格。
(2)作为一位漫画家,丁聪的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章六、八两段引用了丁聪的话,请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4)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
1915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塾师卢东启家中呱呱堕地。这是从台湾迁居厦门后,卢氏家族二十二世长房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取小名叫“阿狮”。四、五岁时,父亲把他收为入门弟子,并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嘉锡”。卢家血脉流淌着的,不仅是聪敏好学的书香气蕴,更有那“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
1928年,他顺利考取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但从第二学期起,卢嘉锡将原先的选系格局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1937年8月17日,他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奔赴伦敦。临行前有人问道:“你学成之后有什么想法?”卢嘉锡踌躇满志地回答:“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这也是他立下的誓言。
离开上海时,正值日寇进攻凇沪的第五天,祖国的土地遭受着侵略者的野蛮践踏,中国的青年学子只能忍辱负重。卢嘉锡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利用留学的机会,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拿”回来为我所用。他相信,科学能够救国。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卢嘉锡的归国之心再也按捺不住,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
1945年12月卢嘉锡回到祖国,积极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过,前后历时30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6年初,卢嘉锡受聘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半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当时的国统区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卢嘉锡一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入不敷出,终于陷入窘迫之中。当时国民党当局派人软硬兼施“劝说”卢嘉锡到台湾去。但他不为所动。他在致鲍林教授的信中说,国民党的统治已接近最后的日子了,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
新中国诞生的十月,卢嘉锡和厦门人民一道欢欣鼓舞。1950年,卢嘉锡在国内高校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1960年,卢嘉锡调任福州大学副校长,亲身参与学校筹建工作。时逢***周恩来签署的重要任命,卢嘉锡走马上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在福州筹建技术物理、应用化学、稀有金属、数学力学等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73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78年,卢嘉锡以他学术的前瞻性,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这使中国的原子簇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世界首创的新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相继开发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的BBO、LBO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物构所当时在国内成为高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卢嘉锡领导下的福建物构所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科技成果的收获期,十年之间相继获得10余项国内外科技大奖。卢嘉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科学技术的国际竞技场上升起五星红旗!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在物构所的展览室里,还摆放着卢老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架,钢笔和眼镜,墙上挂着郭沫若和方毅的书赠,睹物思人,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传奇,科学的传奇,中国的传奇……
相关链接
①1946年元旦刚过,他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深知科学的基础在教育,便把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到教育工作中。他好像不知疲倦,在讲坛上常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让宏亮的声音在厦大最大的教室里回响。教室里挤满了本系生、外系生和有关的讲师、助教,大家为他概念的明晰、推导的严密、条理的清楚所吸引,更为他的崭新的内容、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方法所折服,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活跃着思维,在妙趣横生的讲解中掌握了艰深学问的要领。他的影响很快越出鹭岛,蜚声教育界。(《矢志科教兴国的卢嘉锡》)(:)
②卢老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是新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曾说过:“一位老师,假使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责任。”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选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卢嘉锡同志诞辰100周年》)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记从卢嘉锡先生的出生写到他去世,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卢嘉锡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语言饱含作者对卢嘉锡先生的仰慕之情。
B.这篇传记的开头,写卢家血脉流淌着的“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是为赞颂卢嘉锡做铺垫。
C.卢嘉锡不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是因为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和国民党“道不同不相为谋”。
D.新中国成立后,卢嘉锡先生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这是他一辈子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E. 卢嘉锡先生从年轻时起,就做着一个梦,一个科教兴国的梦,他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奋斗了一辈子。
【小题2】卢嘉锡的传奇一生,包含有他的许多次“选择”。请结合传记对卢嘉锡先生的重大抉择作概括。
【小题3】简述传记最后一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4】从传记和相关链接中,你能感受到卢嘉锡先生在科学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试作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的“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 二者颇难分别”。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话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费”的艺术倾向,这说期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能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来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