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朦胧k!s#5^u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k!s#5^u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k!s#5^u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k!s#5^u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k!s#5^u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k!s#5^u的母亲死在我k!s#5^u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k!s#5^u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k!s#5^u的但是诚笃k!s#5^u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k!s#5^u的头,低垂k!s#5^u的手,低垂k!s#5^u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双按住k!s#5^u的手,他们k!s#5^u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k!s#5^u的莫如一群小学生k!s#5^u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k!s#5^u的,他肋下夹着k!s#5^u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k!s#5^u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k!s#5^u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k!s#5^u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k!s#5^u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k!s#5^u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k!s#5^u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k!s#5^u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k!s#5^u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k!s#5^u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k!s#5^u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k!s#5^u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k!s#5^u的遗体。空着k!s#5^u的肚皮充满着k!s#5^u的一半是对“尸骸”k!s#5^u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k!s#5^u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k!s#5^u的大门时,紫禁城角k!s#5^u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k!s#5^u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k!s#5^u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k!s#5^u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k!s#5^u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k!s#5^u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k!s#5^u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k!s#5^u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k!s#5^u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k!s#5^u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k!s#5^u的,大学生发k!s#5^u的,有国民党k!s#5^u的,共产党k!s#5^u的,说明孙先生k!s#5^u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k!s#5^u的最珍贵k!s#5^u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k!s#5^u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11伟大k!s#5^u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k!s#5^u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k!s#5^u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12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k!s#5^u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小题1】鲁迅先生,原名___________,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1分)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中修辞手法k!s#5^u的k!s#5^u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在第④段对“微跛k!s#5^u的孩子”k!s#5^u的描写中,摘引三个最能表现他对鲁迅先生k!s#5^u的崇敬k!s#5^u的词或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文章k!s#5^u的副标题是“悼念鲁迅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么写k!s#5^u的用意何在?(3分)
【小题5】“朦胧k!s#5^u的敬慕”在文中k!s#5^u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6】下列对文章k!s#5^u的赏析,不正确k!s#5^u的两项是(   )(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k!s#5^u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k!s#5^u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k!s#5^u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k!s#5^u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k!s#5^u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k!s#5^u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k!s#5^u的哀戚心情。
“――我记得,当时我k!s#5^u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k!s#5^u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k!s#5^u的遗容时,对伟人k!s#5^u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k!s#5^u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k!s#5^u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k!s#5^u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k!s#5^u的理解及由此产生k!s#5^u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k!s#5^u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接着我向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情况,说到了古英语与《贝奥武甫》。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引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标志性的文学桂冠的未来归属。我真诚地对她说:像她这样的文学大家应该拥有这个荣耀了。她对我说: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已有12年。说这话时,她并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奖项的渴望与屡屡落选的无奈之情。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耐心地向她解释: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轨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我还说,盗版能扩大你在中国的影响,这也是好事啊。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本文节选自《新民周刊》,作者是《金色笔记》的译者)
注: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作家,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小题1】文章开头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多丽丝·莱辛平易近人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拜访多丽丝·莱辛时,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其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化险为夷
【法】艾琳 · 哈迪
圣诞节前夕,天空乌云密布,最后一批顾客正在匆忙赶回家去。南二街上的旧钟表店内灯火通明,满头银发的店主雷正在调整壁炉钟内的乐钟。
晚八点整,瑞士工匠制造的杜鹃和跳舞人从时钟的小木屋中跳出来,好像对其它几十座时钟示意,不能让“点”无声无息地过去。顿时,所有的钟声都敲打起来,如同“大合奏”。
雷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他自幼双耳失聪,这时正弯着腰在工作台前干活。一直到他感到威斯敏斯特大钟的钟声传来振动,他才抬头仰望着这些时钟。这些座钟分别镶在栎木、红木和樱桃木制的钟框中,钟上的罗马数字和云形指针闪耀着已逝岁月的尊严。
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他童年时在加利福尼亚,一位老钟表匠先给雷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的钟去练习修理,然后逐步让他修理铁路用钟、手表、标准钟和装有乐钟的大钟。他和也是双耳失聪的爱妻黑兹尔日积月累地收集修理旧钟所需要的旧零件,又把这些“宠物”从过分拥挤的居室搬到闹市的店铺中去。
他们两人工作得非常协调,他修理机械部分,她擦洗钟框,有时还得修整钟框的表面。雷干完了活,朝后室走去,这时他颈后部突然感到从前门袭来一阵冷风。他转过身去接待最后一位顾客。当他看到两个男人时,长期培养起来的敏感告诉他来者不是顾客。那两个人身着派克上装和牛仔裤。一个30多岁,一个近50岁。年轻人留在店门旁,年长的两眼露着凶光朝柜台走来。雷一边慢腾腾地把记事本和铅笔推到柜台台面的另一端,一边尽力不露声色,抑制着愈来愈强烈的不安情绪。
雷朝那张绷紧着的脸微笑了一下,然后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摇摇头。那人仔细观察记事本,那张绷紧着的脸露出一丝吃惊的神情,然后转过身去对他的同伙咕哝了几句。雷乘机仔细打量那人,特别注意到那人插在上装右口袋中的手,那只手在不安地颤抖着,暴露来者的不良企图。他怒火中烧,但内心的“要镇静”把怒火压下去了。他在记事本上写道:“我能帮助你吗?”这时那人第一次正视雷,并微笑了,微笑中充满着嘲讽。这时,雷也明白那人为什么把他的同伙留在门口,而且看上去这两个人像铤而走险。
钟嘀嗒地响着。雷又写了句:“你是来当钟表的吗?”于是他指指放满挂表和怀表的“当”柜。雷不是典当商,但是,每当他看到一些人把他们心爱的东西放在他面前要求典当时那种可怜的模样,就于心不忍收下了。而当货主来取还时,这些东西总是原封不动还在雷那里,并且货主只需付给雷收货时付的价钱,不付利息。这时年长的稍许放松了些,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仔细看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表,就写道:“这块表你能给我多少钱?”
雷发现在他面前的那双灰眼睛流露出窘迫的神情。那块表很普通,不过此时却拥有巨大的力量——这是讨价还价的工具,摆脱困境的出路。雷明白穷途末路把这两个人带到了他的店中,于是他问道:“你需要多少钱?”记事本上写的答复是:“值多少就给多少。”
雷把手伸进钱箱,拿出一张50美元的钞票塞在那人的手中。两人紧紧地握了一下手,互换了同情和感激。两人都明白这块表不值50美元。那人在转身离去前写道:“一旦我有了钱,我会马上来赎。祝圣诞节快乐!”
这段插曲持续了半个小时,在时钟的一片赞许中落幕了。目睹整个过程的时钟热情地敲打起来,甚至连雷都认为他能够听见钟声,美妙的钟声充满着希望。在南二街小钟表店里站着的三个人都感受到永恒的祝贺——“愿世界永久和平,祝人们幸福。”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小题1】店主雷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2】简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那人仔细观察记事本那张绷紧着的脸露出一丝吃惊的神情。
(2)两人紧紧地握了一下手,互换了同情和感激。
【小题3】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雷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4】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时钟”和“钟声”?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于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到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选自周国平《朝圣的心路》)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B.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心酸悲哀。
D.作者否定一义利平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

同类题4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小题1】【小题2】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4】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小题6】“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
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