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伯纳尔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吸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小题1】下列表述,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A.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B.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C.将影响海洋生物的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D.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与人类无关。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大,还有很大的潜力。
C.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D.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1)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2)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3)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4)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5)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6)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7)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8)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9)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10)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11)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12)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13)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三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将深厚的文化背景浓缩到掌中一捧沙,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文章前半部分是写作的重心。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引用土家族史学家、沈从文、王国维等的观点,追述了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作者写了自己火车上偶遇一位维族青年,通过对他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了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结合自己少年时的经历,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着力展开对治理戈壁荒漠化的审视与思考。
【小题2】文章第八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丰富而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以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谊,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的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的相遇,却毫无阻隔的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的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的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迸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说说诗意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见,诗意存在于哪些地方?
诗意是  

诗意存在于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人怎样才能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
【小题3】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场景?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12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一位年近半百的教授正在哈佛大学讲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不停地欢叫。教授停下来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这是一只蓝色知更鸟,除了淡黄和纯白相间的胸毛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是蓝色,美丽得让人不敢直视   许久,教授才转向学生,轻轻地说,对不起,同学们,失陪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说完,他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出教室,跟在知更鸟的后面走出了校门……

这位教授就是被钱钟书先生归入“五位近代最有智慧的人”之列的西班牙著名哲学家、诗人、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乔治。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年出生于西班牙,九岁时随父亲移居美国,1882年入哈佛大学读书,1889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长达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桑塔亚那一直笔耕不辍,出版

了多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事业上可谓硕果累累;而哈佛的教职亦可保证他过上无忧无虑的中产阶级生活。可他为什么突然决定离开令人向往的美国,离开大名鼎鼎的哈佛呢?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当然是后者。

促使桑塔亚那离开哈佛和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桑塔亚那对哈佛素无好感。在他看来,哈佛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与他的教育宗旨极不吻合。其次,桑塔亚那对美国也一直心怀不满。1898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呑并了菲律宾,将古巴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对于在西班牙度过童年、至今仍保留着西班牙国籍的桑塔亚那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伤害。

就这样,桑塔亚那在1912年春天的那个并非偶然的日子,跟随着一只知更鸟,离开了哈佛,离开了美国。他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可当他回到祖国后,却发现自己早年生活过的土地已变得非常陌生,而亲友们也早已将他当成了“外国人”。无奈,桑塔亚那只好前往浪漫之都巴黎。

1914年7月底,桑塔亚那结束了并不浪漫的巴黎生活来到伦敦。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桑塔亚那因战争带来的交通阻隔而滞留英伦,并一住就是5年。这期间,他拒绝了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任教邀请,埋首于巨著《英伦独语》的写作。英伦那特有的茫茫雾霭曾让桑塔亚那沉醉,不过敏感的他却渐渐感受到了英国也在慢慢美国化,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1925年,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桑塔亚那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意大利的罗马!在桑塔亚那看来,罗马是一座“永恒的城市”,在这里可以让他感到“离自己的过去更近了,离整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更近了”。在这里,他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并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1952年,在罗马一所修道院的寓所,桑塔亚那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

桑塔亚那终身未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他用毕生的精力在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奔走,但他的理想——自然主义并不是一个摇摆于自然和理想之间的点,而是一条发于自然、指向理想的射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本能过上理性的生活,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进入祥和之境。”这是桑塔亚那为我们指引的一条通向闲适享乐、同时又是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

春天就在窗外,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与迷人的自然女神相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称桑塔雅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桑塔亚那是哈佛大学教授,并有丰硕的著作。
B.桑塔雅那选择了他认为是“永恒的城市”的罗马定居,在那里创作了《英伦独语》等传世之作。
C.文章讲述了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终生致力于为实现理想而奔走的传奇故事。
D.文章末段照应了开头桑塔亚那与“春天的约会$使这篇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人物传记更富有文学性。
【小题2】本文第一段写的跟随和知更鸟出走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认为桑塔亚那“一生是孤独的,但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正好和王安石讲李白诗风格的“豪放飘逸”相对应。“沉郁顿挫”见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杜甫的《进雕赋表》,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这里提出的“沉郁顿挫”并未引起时人的关注。
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飘逸”和“沉郁”对举评李、杜诗,“飘逸”一词不是专指内容或专指形式的,而是指特定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的风格特征,那么和“飘逸”对应的“沉郁”就不只是内容问题了。而将“沉郁顿挫”结合起来评杜诗的是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李白》,其云:“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秕六合意,不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随事体察,其言如水归墟,靡坎不盈。两公之才,非惟不能兼,实亦不可兼也。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跋扈’,二语最善形容。”这是借用杜甫成句。而将“沉郁顿挫”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的,似乎是屠隆,《杜诗详注附编•诸家论杜》引屠隆评云:“余谓老杜大家,言其兼雅俗文质,无所不有,是矣。乃其所以擅场当时,称雄百代者,则多得之悲壮瑰丽,沉郁顿挫。”仇兆鳌在《进书表》中直接使用“沉郁顿挫”评杜诗:“以温柔敦厚,托诸变雅变风之体;沉郁顿挫,形于日比日兴之中。”其后诗评家常用“沉郁顿挫”评论杜诗,不绝于耳。
关于“沉郁顿挫”所指的是什么,看法很多。通行的说法是用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的解释:“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但是从杜甫提出“沉郁顿挫”后,很长时间并没有进入评杜的视域,清代人喜欢以此评杜诗,但从上下文看,理解确实不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分得很清楚,至少没有今天“沉郁”指内容、“顿挫”指形式的区分。正如严羽用“沉郁”对“飘逸”,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那么,“顿挫”也是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正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沉郁顿挫”并不能概括杜甫所有的创作。
(选自《文艺争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沉郁顿挫”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拿扬雄、枚皋与自己比较,首次明确了“沉郁顿挫”就是自己诗歌的风格。
B.南宋的严羽认为,杜甫的“沉郁”在具体含义上,如同李白的“飘逸”,不是单单指诗歌的内容问题。
C.一般认为,“沉郁”主要就作品内容、题材、感情进行评价,“顿挫”主要指出语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D.作者认为,“沉郁顿挫”并不能概括杜甫的所有创作,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
【小题2】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主导风格“沉郁顿挫”的演变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郁顿挫”一词被杜甫提出后就无人关注,直到清代才进入杜诗的 评论领域。
B.“沉郁顿挫”一词自被屠隆明确提出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后,便被诗评家大规模使用。
C.清代的贺裳应是把“沉郁”“顿挫”结合起来评论杜甫诗歌的第一人。
D.清代的仇兆鳌汲取屠隆的文艺理论,继续将“沉郁顿挫”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沉郁”与“顿挫”也没有分得很清楚,但并不影响“沉郁顿挫”成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B.王安石在使用“豪放飘逸”评价李白诗风格的同时,借用与之相对应的“沉郁顿挫”来评价杜甫的诗风。
C.清代的几位诗词评论家喜欢以“沉郁顿挫”评杜甫诗,但最终也没能把“沉郁顿挫”的具体内容界定到位。
D.因为评论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评论时的视角各异,所以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不稳定性与多样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C.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D.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文对传主钱穆的叙写。
B.钱穆的学生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就是因为钱穆在各地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了抗战士气。
C.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人,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E. 钱穆先生才气磅礴,思维敏捷,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年来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小题3】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