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萝卜花
丁立梅
(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3)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6)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7)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9)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题1】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裴文中:把75岁当做57岁过
如果不是裴文中的坚持,那块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或许还要在地下沉睡多年。1928年底,周口店龙骨山遗址的发掘已触及一处坚硬岩层。按照常理,这意味着工作已近尾声,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先后离去,留下裴文中负责扫尾工作。此时,挖掘现场一片冷清,只有裴文中依旧相信,如果凿开这些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他果然如愿以偿,在一处岩洞中,裴文中挖出了这块“著名的头盖骨”,他脱了上衣包裹起来,“像抱着一个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回办公室。随后,他向北京发回了一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没有人知道一举成名的裴文中当时的心情。此前,他只是周口店发掘工作的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杂务。这块头盖骨化石的出土翻开了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全新一页,“直立人”这一古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人类的历史也向前推进了近50万年。西方学者称赞他的工作达到了人类考古学上“一个壮丽的顶峰”。
此后数十年中,裴文中先后主持了资阳人遗址、丁村遗址、巨猿化石产地、水洞沟遗址、萨拉鸟苏遗址、观音洞遗址等多处重要遗址的挖掘工作。如今,在中国辽阔的考古学地图上,这些遗址都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地点。早期旧石器研究的基础理论大多由西方学者提出,有些理论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时会导致研究陷入僵局。比如法国学者基于西欧石器材料提出的基本方法就一度使周口店研究陷入困境。裴文中不圃予法国方法,在多方尝试、探索后,铺设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首先提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课题。1935年裴文中在广西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和个别的磨制石器,提出这些遗存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1943年裴文中在内蒙古调查试掘,否定这里属于旧石器遗存,把该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都作为中石器来处理,并强调细石器在这个时期的作用。在他观点的启示下,人们对于细石器的起源、时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古生物体形增大定律”——每一个古生物分支都是从小的体形开始,逐渐增大,在达到最大的时候灭绝。裴文中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撰文质疑这一定律,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最终使该定律修正为:在达到最大,并开始缩小的过程中灭绝。作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文中一度认为这就代表着中国境内最为原始的文化,但后来发现了比“北京人”更为古老的遗址,他马上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裴文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考察中度过的。1932年新婚后的第五天,他就回到了周口店。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在野外接到电报,赶回北京探望母子,手里还拿着一本专业书籍。在一次内蒙古的考察中,要穿过一片大沙漠,车子无法通行,当时已60多岁的裴文中和年轻人一样,骑着毛驴一路前行。裴文中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重视野外实践,足迹几乎遍及全国。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裴文中在会上豪迈地表示:“要把75岁当57岁过。”此后,裴文中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次到张家口、贵州、洛阳等地考察,像年轻人一样爬上爬下,拿着放大镜看着各种痕迹,神情之专注,精力之旺盛可与年轻人相比。晚年的裴文中仍不断选取,锐气不减,在学生张森水的辅佐下,承担了对北京猿人石器工业的综合研究。面对这一庞杂的材料体系,裴、张二人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大量科学数据展示北京人的石器技术与类型的特点和演变,解决了周口店石器工业的发展变化问题。辞世前一个月,在给友人的信中,老先生还这样勾画自己接下来的考察路线:9月去柳州,再去杭州,最后到安徽和县;明年去满洲里……
裴文中重视考古人才的培养,曾担任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班主任,并亲自授课和辅导野外实习,培养大批考古工作者,他还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有关考古学的讲座。裴文中先生是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广泛的考古实践、渊博的知识素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保证。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裴文中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获取很多第一手资料,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推动了我国考古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考古学的深入开展。 
B.本文通过记述裴文中刻苦自学成才、深入野外考察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考古学家淡泊名利、献身考古事业的崇高精神。
C.裴文中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考古学讲座,培养考古人才,他广泛的考古实践、渊博的知识素养受到人们欢迎。
D.后勤管理人员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中外考古学界引起很大轰动,这对于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来说是很大的讽刺。
E.裴文中用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石器时代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启发人们对细石器有更深入的认识。
(2)裴文中说“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
(3)裴文中在考古学研究方面有哪些创新?请简要概括。
(4)在考古实践和研究中,裴文中有时极力坚持,有时马上放弃。对他的坚持和放弃,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属于我的马
李娟
有一个人欠了我们家很多钱,现在却死了。按穆斯林的札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但他的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我妈,要求抵债。我妈很为难,打电话来同我商量该怎么办。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那个!”
我说:“那就不要了呗!"
她说:“可是我又想要得很……"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我:“……①”
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那马我留下了,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里去啊?!”
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
“有自行车骑就可以了。”
“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
我:“……②,它认识红绿灯吗?”
挂上电话后我又仔细想了想,别说阿勒泰市里了,就是在阿克哈拉村,我们家也无法养马的。首先我们草料不多,那些全是给鸡鸭准备的,鸡鸭都可能不够吃,哪还能顾得上马?到了冬天,草料就会贵得要死,哪里买得起啊?而冬天又那么漫长。
再说,院子虽然大,杂七杂八堆满了东西,哪里还有地方拴马?
我估计,马牵进家后,处理它的惟一方法大约就是宰掉吃肉……呜呼!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生活该索然无味到什么地步?
还在两年前,妈妈还一心想买匹马的。那时家里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好,到了冬天,河面冻了厚厚的坚硬冰层,去挑水除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昨天破开的那个冰窟窿一夜之间就会仍冻得结结实实。
我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如果套牲口拉水的话,既不费人力,而且一次就可以管够拉三四天用的,又省了麻烦。
那一年夏天非常热,蚊虫像浓浓的黑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可是,为了给将来的马或者小毛驴准备过冬的草料,一家人仍然要出去拔草,那个罪受的!
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
在大地上打出一个深深的洞,然后遇见水,这真是神奇的事情。一个人在井底用短锹掘土,另一个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来。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
至于马,已经可要可不要了。
但是,哪怕到了现在,拥有一匹马——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至于被一匹马带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阿勒泰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但是我就曾经就看到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敲击清脆急促的声音。两边车辆那么多,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车来了,骑马的人都会立刻勒马让到路基下面的,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我看着那人驾着马一直消失在街道拐弯处,才意识到他们刚才闯红灯了。
虽然是牧业地区,但转场的大批牲畜是不允许上街道的,牧业经过时将远远绕过城市。但对于马,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特别的规定。因此在奇怪完为什么会有人在街上骑马之后,很快又开始奇怪为什么没人在街上骑马。
富蕴县则不一样,有人高头大马地经过身边,是极寻常的情景。至于阿克哈拉,就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我妈也不该会有那种想法,搞一匹马给我让我骑着上下班?太酷了。想像一下吧:有朝一日,自己骑着马去行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让人叹为观止。
假如我有一匹马,我能为它做到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我得把房子搬到城郊阿勒泰牧场上,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来盖房子。得开垦出一块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N多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真正能拥有一匹马。
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画线句“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能真正拥有一匹马”的含义?(3分)
【小题2】文章主要围绕“马”来写作,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3】文中①②两处都使用了省略号,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4分)
【小题4】作者当时并不拥有那匹马,为何文章题目却是“属于我的马”? (5分)
【小题5】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我”为什么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你觉得“我”最终会同意妈妈的意见接受那匹马吗?请予以探讨。(7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曲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阳)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回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九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91)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均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36折、30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会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摘编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
D.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画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C.《拜月亭》中有“世隆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汴城聚会”等10幅插图,这些插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