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池塘灯影
①人是要竞争的。有了竞争,便有了勇气和力量;便有了成功的希望。我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在一个严冬的深夜结识的——
②这夜,天透骨奇寒,我坐在被窝里读《古代汉语》,也许没有同伴在一起比赛似的啃书,我终于耐不住寒夜的冷清,耐不住睡意的纠缠,打着盹,伏在书上睡着了。忽然“啪”的一声,一扇未插牢销子的窗子被刮开,顿时,屋外电线的“呜呜”声,枯树枝与草茎的“嘶嘶”声,屋顶飞舞的瓦片的“噼啪”声……随着寒气卷进来,把我吓醒。我翻身起床去关窗,无意朝外瞥了一眼,惊异地发现,在这黑暗混沌统治的窗外天地里,池塘里竟有一线光亮在,这光亮像荡着秋千一样,在浪中摇曳。同时,它又像带着对黑暗的藐视,顽强地闪烁着不变的光芒——那是塘对面五层楼上中间那窗户射出来的。
③那灯下是谁?是一位老干部,翻着泛黄的笔记,回忆硝烟中的岁月?是一位“陆文婷”,等家里人熟睡后,在她的技术领域驰骋?也许是一位青年为第一封情书咬笔头,或和我一样攻读大学课程?……我胡乱猜着,勾勒着灯光下那人的形象,似觉心头涌进一股热流,赶紧拿起那本难啃的“之乎者也”,认真地看起来……
④我开始注意那盏灯了,——既望池塘,也望窗口,发现它: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他房里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独它还睁大着眼——不知疲倦的眼。渐渐地,我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看谁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过,这竞争倒帮了我一个大忙,我顺利地通过了几门课程的结业考试。
⑤冬去春来,转眼夏天了。夏夜是姑娘们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期,花前月下,到处可见穿着漂亮裙衫的姑娘挽着个英俊的小伙儿,而我这二十好几的姑娘却得没日没夜关在蒸笼般的小屋里赶写毕业论文,真没办法!
⑥酷热,终于把我撵出了房。踱到塘边,只见那些披着长发般的垂柳下,坐着、躺着好些人,在蒲扇声中,谈着日间一些见闻,埋怨着烦人的闷热……在塘边走,虽有一丝微风,但脑子里回旋着那毕业论文的内容,想着即将对付的毕业答辩,依然分外烦躁、憋闷。然而我不敢进屋——那是蒸笼,那是火炉,我怕把我蒸熟烤干……
⑦望望塘里,突然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象:塘中五层楼的灯光都是绿荧荧的,唯有一点白光被圈围在中央,那白光在水的涟漪里,还示威地向我眨着眼呢!
真的不如他么?我恼了,赌着一口气,“蹬、蹬、蹬”地跑回房,看一眼书,望一眼那灯;看一眼书,又望一眼那灯。渐渐地,心静了,有了一种凉意,人也走进论文的结构里……
⑨三年之后,学有所成,我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毕业晚会上大家逼我谈体会,我讲了池塘的那盏灯。晚会结束回家时,路过池塘边,又瞥见了那盏灯,心底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把我成功的喜悦与他分享。
⑩——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我就……哎哎,你别笑,我当时确实有那种莫名其妙的心理。
11登上一级,又登上一级,气喘吁吁登到五楼,望到那扇门时,我的脚步慢了,沉了,真的就这么敲一个陌生人的门?心跳了一阵,脸红了一阵,终于大着胆子推开门——
12啊!那是公共洗脸间的一盏灯!
【小题1】第②段和第⑥段比较集中地描写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各自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开头“有了竞争,便有了勇气和力量;便有了成功的希望。”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6分)
  
  
【小题3】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写法,突出了女主人公______________精神。(4分)
【小题4】 第⑧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企鹅的故事
高登义
记得我1984年第一次赴南极科学考察时,8岁的儿子曾经给我来信说:“爸,请您一定要给我多拍一些企鹅的照片回来!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太可爱了!”

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世界上有18种企鹅,有意思的是,这18种企鹅都生活在南半球,即使有的企鹅已经生活在南半球纬度很低的热带地区,但就是没有一种企鹅生活的北半球。
问题是:在赤道海洋地区,那儿并无界线阻挡企鹅游过赤道去北半球,为什么企鹅不到北半球生活呢?至今仍然是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
在亚南极地区乔治亚岛的海湾处,生活着大约16万对王企鹅。2005年夏天,我们来到这里考察,深深被王企鹅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如果描述一望无垠的人群用“人山人海”的话,面对一望无垠的王企鹅,我还真有“鹅山鹅海”的感觉。我曾经好奇地钻进王企鹅群里观测,发现王企鹅群里干干净净,没有企鹅排泄的大小便;大家愿意与王企鹅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听说帝企鹅也是如此。然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臭味冲天。我非常奇怪:为什么王企鹅和帝企鹅如此讲卫生,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呢?我也曾经请教过一些研究南极生物的科学家,科学家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仅此二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不是什么都知道,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认识。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或者可以崇拜某些确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是,绝对不能够迷信科学家!

据说,企鹅在孵化出来四五个月后,就到了“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企鹅处于一个重要生活历程,那就是“对歌求偶”。企鹅对歌求偶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充满激情的歌声此起彼伏。对歌求偶成功后,“情侣”要到比较偏僻的地方“窃窃私语”,讨论他们今后的家庭生活。有了家,企鹅要衔石筑巢,用自己的劳动建造温馨的家;当雌企鹅下蛋后,便到海边度假去了,自觉的雄企鹅主动承担起孵蛋的责任,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用父亲特有的温暖庇护孩子平安诞生;小企鹅诞生了,绝大多数企鹅妈妈会从海边疗养回来,接替抚养后代的任务;然而,也有极少数企鹅妈妈会被海豹吞食,这样,带给这个企鹅家庭的将是悲惨的结局:或者这个家庭消亡,或者小企鹅被其他家庭带走。小企鹅二三十天后,爸爸妈妈就会把企鹅宝宝们送到幼儿园,在少数几个企鹅阿姨的照顾下逐渐成长。
1985年1月28日上午10点,我和李果、日本生物学家川口弘一、松田治、石川慎吾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去一个名叫Onguru的企鹅岛。
我们来到企鹅幼儿园。这儿只有三十多只小会鹅和四只企鹅阿姨。我们不停地拍照,并分别与企鹅小宝贝们合影。我的上衣兜里有一个打开电源的微型录音机,我逗着企鹅宝宝,设法与它们对话,录下音,留作纪念。

2005年2月26日,在南极天堂湾,阿根廷的科学考察站。无意中,我目睹了企鹅妈妈如何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捕食的动人情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含着热泪拍摄了企鹅妈妈“母爱”的过程。
像所有的企鹅一样,幼小的企鹅不会捕食,还需要妈妈帮助。这一天,我看见并拍摄了两只小企鹅问妈妈要吃的过程。第一次,孩子们问妈妈要吃,妈妈下海捕食后,嘴对嘴地反刍喂孩子,那不断从妈妈嘴里吐出的白丝是妈妈在倾尽全力喂孩子。
拍照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似乎我的妈妈在喂自己: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也是嘴对嘴地把嚼碎的大米饭喂我啊!第二次,妈妈应孩子的请求,又下海捕食反刍喂孩子。第三次,孩子似乎还没有吃饱,又把小嘴伸向妈妈的大嘴,似乎在说“妈妈,我还要吃”。妈妈又下海了,但这次却让我担心了,妈妈下海后,好长时间没有浮出水面,好久好久后,终于,妈妈游出了水面,然而,妈妈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上岸喂孩子,而是站在岸边一块礁石上,用遗憾的目光遥望着岸上的孩子。我突然涌出了热泪:我仿佛明白,妈妈是因为没有捕到食物啊!我心里突然发出呼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都是父母所生,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啊!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感恩于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5月 编者有改动)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试着给文章添加三个小标题。(6分)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儿子的来信一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5分)
【小题4】作者通过《企鹅的故事》,想告知我们些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时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授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开采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不是白银而是刀剑、扇子、屏风和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迅速的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和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了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尼拉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0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更重要的是,中国由此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街接起来。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之时,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可以说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联系起来,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财政白银的紧缺与百姓大量的白银需求形成了矛盾,迫使人们寻求海外市场。
B.明英宗时,朝廷开始认可民间的白银交易活动并且自上而下地推行白银货币化。
C.因为白银成为交易的合法货币,所以中日贸易交往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D.白银货币化促成了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从而推动了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明代白银货币化展开论述,并且最终指向了中国与世界连接的主动性问题。
B.文章分两个市场介绍中国海外白银贸易情况,又从中外两方面介绍贸易增长的原因。
C.文章以学术界的错误认识为论述起点,用贸易事实分析了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和影响。
D.文章以贵金属白银透视出中国古代社会转型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并突出表现了后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6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就开始从日本进口白银,但主要依靠国内的开采供应。
B.没有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就可能没有16世纪后半叶日本和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
C.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市场就空前活跃,可见货币统一对明朝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
D.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即使运到欧洲也辗转流出,可见西方国家看重的财富不是白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藏在草间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火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糙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糊、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他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干活,我们那里叫蓐草,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晰,一年到头,该给自己多少庄家,剩余的也不能亏待。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她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在离河坡不远的地方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我把羊放在河坡.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用草扎的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色褪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有了躁动,也没有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把卷烟拿起,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在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骨头。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过衰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农人与草的关系一直很复杂,请结合文本概括草与农人的关系。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小题3】文章写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父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藏在草间”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为什么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
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浅阅读”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浅阅读”的衍生盛行,导致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网络思路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
B.“浅阅读”追求阅读的速度,轻视阅读的思维深度,并且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这其实是一种随俗心态的反映。
C.“浅阅读”之风的流行,不利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也不利于培育超越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
D.在“浅阅读”环境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跻身世界纯文学的殿堂的,从而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悄然无息。
E.“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必然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进而误导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
【小题2】不属于“中国文学不应在世界悄然无声”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B.我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引起世界瞩目。
C.民族音乐、国产电影跻身世界舞台。
D.中国的文学作品远离了诺贝尔奖。
【小题3】(小题3)本文谈的是中国文学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为什么要写到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4分)
【小题4】通观全文,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珙建设的目的是“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エ而已乎?盖欲成就人オ,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明,是张栻、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

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官学的不足。
C.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举。
D.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阐。
D.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