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小题1】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小题2】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小题3】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而动物的哭泣只是呜咽、呻吟和嚎叫,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猿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眼泪,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而对于人类来说,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在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
就像所有遗传变异一样,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但这是很有用的错误,如果这个意外出现的基因没有让遗传它的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自然选择早就把它淘汰了。哭泣的内涵有很多。简单地说,这是人类的本能,会因疼痛、饥饿等情况而哭泣;复杂地说,这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联系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在婴儿出生后的三四个月里,他们还没学会怎么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体语言,于是经常哭泣。当婴儿快满一周岁的时候,哭泣就不那么频繁了,而且针对每一种刺激,都有了不同的哭法:因疼痛而尖叫,因孤独、难受或饥饿而啜泣——这是他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人长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的因素,而哭泣所携带的信息,远不只身体不适或生理需求那么简单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生理机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说哭泣已经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和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三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葱的刺激性气体冲向眼睛时涌出。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威廉·弗雷发现,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25%,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且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激素,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ticotropin,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泪腺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2,4,6

 
弗雷认为,眼泪中复杂的化学变化与哭泣时的情绪有关,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

【小题1】第二段中“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对“错误”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以用眼泪表达感情的功能,这是一种意外。
B.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远古的某个时期,人类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连接的神经元。
C.导致流泪的基因在人类的进化中意外地发挥了作用,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D.眼泪成为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工具,这与流泪是为了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的功能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能力,是一种进化。
【小题2】下面关于哭泣的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生都将疼痛、饥饿等生理现象本能地反映为哭泣。
B.哭泣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使人类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C.因为人哭泣时的情绪不同,会导致眼泪的成分不同, 最终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
D.哭泣随着人长大后成为大脑的的高级功能,与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小题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流泪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化学物质,在流泪之后,人们往往变得舒服一些, 因此提倡多流泪。
B.流泪不仅是情感宣泄的途径,而且是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C.只有在人们逐渐长大,懂得感情的时候,眼泪才是表达感情的手段,而出生3—4个月的婴儿的哭泣是不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D.目前,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其眼泪的化学成分来进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20分)
泊 方叶
(1)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2)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3)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4)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5)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6)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小题1】第一段中“意境”一词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含义?(3分)
【小题2】在第4段中,作者对“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的生活有一种什么样复杂的情感?(3分)
【小题3】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4分)
(1)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
(2)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
【小题4】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综观全文,作者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说一说结尾“几多情怀”包括哪几层意思。(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21分)
蓝色的黄河
刘长春
①七月流火,我从甘南的玛曲回到江南,不止一次地问过周围的朋友:“你们猜猜,黄河在它的首曲是什么一种颜色?”有人答:“白色。”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麓的雪峰,夏日消融,大河横溢,那源头之水难道不是清澈透明的白色吗?也有人答:“黄色。”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是华夏民族生命的原色。那黄河首曲的玛曲即藏语里的“黄河”……早在东汉赵壹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黄河之水不黄才怪呢!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A.白色,B.黄色,C.蓝色;而准确答案只有一个:C.蓝色。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简直惊骇莫名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
②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
③当我们一行七人驱车从甘南来到玛曲,站在一处山坡上,向下俯视轻盈得如同一条飘带似的黄河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条蓝色的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就像我曾经在大理崇圣寺塔下远远看见的洱海一样的蓝色,让人把心都遗落在那里的蓝色。此刻,蓝色的黄河,从天上流来,从白云间流来,从李白、王之涣的诗歌中流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蓝色的光波,显得那样的从从容容、那样的镇镇静静。这是首曲的黄河,这是从青海东流至玛曲,却拐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大弯而再流回青海的首曲黄河。没有滚滚的气势,没有滔滔的喧哗,有的是心闲气定的宁静。天,飘着白云的一片蔚蓝;山,在远处画出一段优美的曲线。黄河,蓝色的黄河就从那儿逶迤而来,逶迤而去。感觉似乎有风吹拂着,它又弯弯曲曲地摆动起来,直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仍然又像一根轻盈的飘带优美地飘拂。首曲的黄河,既没有忧伤,又没有脾气。只有在以后的流域中不断失去森林、草地的时候,它才愤怒地变了颜色,改道、泛滥、断流,让人看出它桀骜不驯的刚烈脾性来了。顺河两岸,玛曲七月的草原,借水而茂盛,远远近近的牛羊,慢慢悠悠地游动着,点缀了草原的苍老、辽远和沉寂;四蹄生风,追逐彩云,给矫健的骑手以翅膀的“河曲马”,悠闲地摇动着长长的尾巴,迷恋于草肥,陶醉于水美,欣赏于花香,暂时没有远走他乡的念头……我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一颗不易为山水所打动的心,竟然为此而感动了……我为梦幻一样然而真实的黄河而感动了。
④……
⑤十年前的七月,我有山西、山东之行,我曾登泰山,凝望过齐鲁大地;我曾过壶口,倾听了黄河雷鸣。而黄河从远古的洪荒中一路流来……一路浊水滔滔,黄浪滚滚……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我只知道,你在东汉时代变黄,故有“黄河”之名;在此之前的《史记》或是诗文里,你被单称为“河”。东汉末年,据今1800年了。“为何源头的纯净一到中原,雪水就变成了淤滞的泥沙?”——诗人这样问黄河,黄河问谁?问天、问地、问人、问森林、问古往今来的历史……森林的减少,水土的流失,草场的沙化,这就是黄河从甘肃开始变黄的重要原因。人,改变一切,也改变了黄河。“黄河九曲浑”。1800年了,黄河流进我们的记忆,而记忆变得不可更改。
⑥难道说,我们心中的黄河的流水从此以后永远是黄色的吗?
⑦近读报纸:50年后黄河水将变清。这是陕西省长在“西部论坛”发表的鼓舞人心的预言。蓝色的黄河在向我们走近,心灵开始苏醒,历史的回声飞落黄河的旋涡,将悠悠然地荡漾于蓝色的涟漪。这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如果说我们不能迅速地改变黄河的形象和色彩,我们也愿意为了这个梦想再等待又一个50年。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长也不满百岁,所以古人感慨“人命不可延”。如果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时空串连起来,我们可是期盼了1800年,世世代代等待了1800年啊!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天涯芳草如云绿树,每一座山林都成了一座天然的水库,每一处草场都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河却是新来的河水,从上游开始到中游,再到下游,一条蓝色的黄河就有可能回到我们身边。当它富有诗意尽情地流淌于华夏大地的时候,阴山动,龙门开,平野阔,温婉也好,湍急也好,然而却是一样的清澈,一样的蔚蓝。一片孤城,两岸风光,峥嵘群山,远去白帆……都成了水中的倒影,即使是要在壶口作一次激情洋溢的抒情与奔泻,把历史的重负、苦难的记载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交给永恒的河床,那飞溅到我们脸上、衣襟上的水珠水花也是蓝色的呼唤。
⑧母亲河呼唤着蓝色。
⑨蓝色应该属于母亲河。
⑩当我们把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留给自己的子孙的时候,黄河的历史将重新改写。这样,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但是一条河,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以惊异的心情,用一奇特的比喻领起,直奔主题,引领我们到实地观看,请找出这一含有比喻的句子,并联系下文,指出作者所见到的首曲黄河的特色风采?(5分)
答: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首曲黄河的盎然生机,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气度?既然是写黄河,为什么还要写草原、牛羊、“河曲马”呢?(6分)
答:
【小题3】第⑤自然段中的“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饶有趣味地采用质疑的手法,巧设悬念,引人入胜,从解答黄河的水色入手巧妙点题。
B.这是一篇礼赞黄河、忧思黄河、展望黄河美景,妙谈环保的大气磅礴的哲理散文。
C.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以时间为序,用场景的转换来构建画面,很有特色。
D.本文以黄河的首曲、黄河的早期和黄河的明天的特征拟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让人对黄河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深情的向往。
E.文末,作者借陕西省省长鼓舞人心的预言,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祝福黄河,祝福祖国,为黄河的美景欢呼,为祖国的未来欣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读书越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他的思维能力必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就会淡忘丧失。对于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松、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得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地应用,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他们在同时期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的阅读。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才对,它只可作为后世的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够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于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以前那煊赫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为思想家,作者的见解独到而深邃,他反对人们读书,认为读书越多,人的思维能力就越差。
B.读者要学习作家们的优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能学到,必须以自己的天赋为先决条件。
C.已有定评的名著或前贤的睿智作品是好书,为赚取稿费而写的、迎合大众庸俗趣味的书是坏书。
D.坏书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们“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 “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
E. 在同一时期,平凡的人们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平庸的作者则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迎合大众。
【小题2】下列对“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时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运动场,身影转瞬即逝,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B.读书多,脑海里就会被别人的思想弄得重叠纷乱,像沙滩上众人留下的足迹。
C.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印象浅薄而不生根,不久就会淡忘丧失,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D.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像在沙滩上行走者,只能看见他走过的路径,不知他在路上看见什么。
【小题3】根据文意,“流动性的文艺”和“ 持久性的文艺”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4分)
【小题4】根据文意,要坚持“决不滥读”的读书原则,应该怎样做。(4分)

同类题5

(题文)文学名著阅读(10分,每题5分)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E.在“试文字宝玉始提亲”章节里,有人给宝玉说亲,女方是才貌双全,家境殷实,只是要女婿入赘,说亲未果。而后邢夫人向贾母建议说:“何用别处去找,一个宝玉,一个金锁的天配姻缘,老太太怎么忘了?”此建议得到贾母等人的赞同。
A.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二舅母王夫人,大舅母邢夫人,贾珠的妻子李纨,“凤辣子”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B.初春时节,黛玉做了一首诗《桃花行》,大家称赏不已,议定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为社主,三月初五日齐集潇湘馆。
C.宝玉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来看黛玉。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说要弄一套给她,黛玉笑着说自己穿上就成了渔婆。言毕,她顿觉失言,羞得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D.抄检大观园,查到探春,探春命丫鬟们秉烛开门而待。但探春只允许搜查她自己的东西,丫鬟的东西不能碰。查到惜春处,竟在入画箱中搜出一些银锞子和男人的靴袜等物。惜春胆小,见了这些虽害怕,但仍袒护入画,还宣称自己早知道此事。
【小题2】(小题2)《红楼梦》第一回是开篇。先后分别用“ ”、“ ”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以及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铺垫,为小说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每空1分,共2分)
【小题3】(小题3)请简述林黛玉第二次葬花的主要情节。(3分)
【小题4】(小题4)请简述宝玉挨打的三个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