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学 步 
赵丽宏
㈠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很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的小小身躯。这天,你被几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地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倚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㈡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好的事情!
㈢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自己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㈣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的危机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了桌角上,就是碰翻了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也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地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㈤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一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个大石头拌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却无法救你——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趴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出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呵,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上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褪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㈥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小题1】“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学走这几步为什么“意义不凡”?
答:  
【小题2】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在些地方虽有路却末必能通向远方。
答:  
(2)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答: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小题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第㈣段划线的句子(形式上任选两个赏析点)。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1)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2)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3)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4)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5)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6)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7)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8)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9)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10)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11)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12)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13)——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14)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15)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16)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17)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小题1】概括第(2)段赵家米铺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2】理解(5)(6)两段加点的两个“笑笑”的不同含义。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小题4】小说另一版本删除了(17)段,以“瞎扯的”为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光明日报》客户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C.猪年春节档的8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D.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B.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
C.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D.《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待;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小题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该划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
【小题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6分)
答: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6分)
答:
【小题4】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一九四八年我在管理×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X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构思精巧,解放军教导员的呵斥“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为后文被打断腿埋下伏笔。
B.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的根源在于其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奴性,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以“立正”动作为线索,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形象。
D.小说多次写到“立正”,因发生的时间、政治背景和作者感情的爱憎上各有不同,所以本质上也不同。
E. 小说展示了主人公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适应那个病态社会的要求的悲剧性,反映了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及时代的悲剧。
【小题2】请结合作品,按时间顺序概括主人公的有关 “立正”的情节。(6分)
【小题3】简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苏联作家曼诺夫说:“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有人把它的结尾称为漂亮的“临门一脚”。请至少从两个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 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 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 800 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 60 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
【小题2】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