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照章理发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心平气静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您一张去莱布尼茨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攥着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脸。”
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这还不够吗?”
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和蔼地说:“ 。”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莱布尼茨车站。”
【小题1】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2】概括写出小说中车站工作人员所遵守的“章”。(3分)
【小题3】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画线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小题4】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请作赏析。(5分)
【小题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冻顶百合
毕淑敏
世界上有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呢?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是没有的,虽然它很容易逗起一种关于晶莹香花的联想,其实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蹩脚词语。
记得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去台湾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玉山诚然美,我却无法附和。对于山,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十几岁时,当我还未曾见过中国五岳当中的任何岳,爬过的山峰只限于北京近郊500米高的香山时,就在猝不及防中,被甩到了世界最宏大山系的祖籍——青藏高原,一住十几年,直到红颜老去。朋友,请原谅我心如止水,我已经在少女时代就把惊骇和称誉献给了藏北。
由于没有恰如其分的回应,女作家也悄了声。山势越来越高了,蜿蜒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人群,原来是众多的游客围着当地的山民在买茶。也许是为了挽救刚才的索然,我夸张地显示出好奇:“什么茶?”“冻顶乌龙”。女作家表情淡然。我猜疑她的淡然可能是对我的小小惩罚,很想弥补刚才对玉山的不恭,马上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有些人以能喝到台湾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拿出手袋,准备下车去买冻顶乌龙。
女作家看着我,说:“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危险。”她叹了一口气,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为什么呀?我疑窦丛生。
女作家说,台湾的纬度低,通常不下雪也不结霜。玉山峰顶,由于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乌龙本是寻常半发酵茶的一种,整个台湾都有生产,但标上了“冻顶”,就说明这茶来自高山。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清冽,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冻顶乌龙可卖高价,很多山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天然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高山之巅的清源也受到了污染。人们知道这些改变对于玉山是灾难性的,但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栽培面积还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到今日,我再也没有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台湾女作家的话学给她听,她也就改换门庭了。
又一年,我到西北出差,主人设宴招待。我得知身边坐着的先生是植物学博士,赶紧讨教。说我乡下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很多年了,却从不结苹果。
苹果树的树龄多大呢?他很认真地询问。
不知道。它是被我捡回家的,因为修公路,它就被人从果园连根刨起,几乎所有的枝丫都被人锯走当了柴禾。我发现它的时候,它的根系干燥得只剩下拳头大的一小窝,完全是根烧火棒的模样。我把它栽到院子里浇上水,没想到几个月后它长出了绿色旗帜一般的新叶……我说。
植物的生命力比我们所有的想象都要顽强,只要你尊重它。植物学博士说。
可是,它为什么不结苹果呢?它会记人类的仇吗?它是否需要漫长的休养生息?我问。植物是不会记仇的,它们比人类要宽宏大量得多。按照你说的时间计算,它该恢复过来了,可以挂果了。最大的失误可能是没有授粉,你的苹果树太孤独了……植物学博士谆谆教诲。
我说,明年春天,我是向老乡讨来另一树上的花枝,向我家的苹果树示爱?还是再栽一株新的苹果树呢?侍者端上了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盏金菊”。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婀娜多姿,奶油、蜂糖和矢车菊的混合芬芳,撩动着我们的眼睫毛和鼻翼,共同化作口中的津液。
吃吧吃吧,这道菜是要趁热吃的,凉了就拔不出丝了。主人力劝,大家纷纷举筷,遂赞不绝口。活灵活现的菊花,花瓣像千手观音,厨师好手艺啊!
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脸冰霜,一口未尝。
我一时发窘,不知他为什么义愤填膺。植物学博士继续义正词严地宣布道,菊花瓣纤弱易脆,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百合花非常美丽,特别是一种豹纹百合,更是花中极品,象征着安宁、和谐、幸福。
我失声道,难道我们今天吃的就是插在花瓶中无比灿烂的百合么?
博士道,豹纹百合和菜百合不是同一个品种,但属于一个大家庭,餐桌上吃的是百合的球茎。这几年,由于百合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百合。百合这种植物,是植物中的山羊。
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几年之后,土壤沙化,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虽好,土地却飞沙走石。
那一天那一桌那盘美妙的蜜盏金菊,只被人动了几筷子,那是在植物学博士还没有讲百合就是山羊之前,嘴馋的人先下的手。
从此,我家的花瓶里,再没有插过百合;到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也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压在真空袋子里,好像一些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甚至不相信,这几年中,由于我的不吃不喝不买,台湾玉山阿里山上会少种一寸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会少开一朵百合,会少沙化一笸黄土。
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我在巴黎最繁华的服装商店闲逛,见到地下室里很多皮衣在打折贱卖,价格便宜到你以为商家少写了几个零。我因惊讶而驻步,同行的朋友以为我图便宜想买,赶紧扯我离开,小声说,千万别买!在这里,穿动物皮毛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努力,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
我没有向我家的苹果树摇动另外的花枝,也没有栽下另外一棵苹果树,在长久的等待之后,它无声无息地结出了几个苹果,其味巨甜。
(选自《读者》,有删节)
【小题1】第二段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中“曾经沧海”指的是 ,“难为水”指的是   。(4分)
【小题2】台湾女作家的“面色忧郁”“目光黯淡”,西北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脸冰霜”到底是因为什么?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先说①蜜盏金菊纷披的金黄色花瓣活灵活现,袅娜多姿,像千手观音;后又说②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学*科*网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 2013 年2月2日《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 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握住智慧的“苹果”
王庆节
苹果产品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编出了“三只苹果”的故事:“有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只诱惑了夏娃,一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只握在乔布斯手中。”
照此说法,诱惑了夏娃的苹果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砸醒了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而乔布斯的苹果呢?有人说,它帮我们走进IT数码时代。
这个评价是否公允?很难断言。在我看来,史蒂夫•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个魔器般的“苹果”,而在于他对着“智慧之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咬”?正是这种对“智慧之果”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以及这一“咬”中蕴含的不畏挫折、屡败屡战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乔布斯,成为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
可以说:引领乔布斯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与心灵密码,正是哲学。
乔布斯曾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开山之人,乔布斯人生偶像名单上的第一名。乔布斯将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等称为“人类灵感的灯塔”,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在他看来,这不只是关系到苏格拉底,更关系到你自己,关系到你如何创造更多的真、善、美。
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哲学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这种“爱”就是一种哲学的精神和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发掘的智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著作传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部哲学的开山,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学著作”。所以,当我们说乔布斯是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化身”,意思就是: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那种批判、创新、理性、反思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乔布斯的成长充满苦涩艰辛。小乔布斯一出生就被送给了养父母——一对没有大学学历的蓝领工人。养父母含辛茹苦、耗尽家财,将乔布斯送进了花费不菲的名牌大学。但乔布斯对这种按一定程式送到嘴迎的“知识苹果”不感兴趣,6个月后,他选择了退学。
可是,失学后的乔布斯到处游荡蹭课,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他找到了“咬”“智慧苹果”的方法,这才有了乔布斯与“苹果”后来的一段佳话。
在人生路上,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性的路口,而在这些路口的抉择与决断,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这些抉择时刻来临时,不盲从旧规,不取媚大众,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这种人生态度所折射出的“Know thyself”(知道你自己)“Be thyself”(成为你自己)精神正是铭刻在希腊神殿上的哲学箴言给我们的启示。与众不同,成为你自己,这正是乔布斯后来成功的秘密所在。
哲学家说,人生的本质无非就是不断学习和领悟死亡的过程,唯有对死的大限的真体悟才会揭示出人生大化之真谛。这也是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哲学启示。
乔布斯短暂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在回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时说,“在三十岁的时候,我被炒了鱿鱼,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当时没有觉察,但是事后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巨大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反差让乔布斯很早就品尝到“出生入死”的滋味。他意识到,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抉择、行为的每一次完成,都是一种一定意义上的“死亡”。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帮乔布斯指明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事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乔布斯正是这种精神的绝佳代言人。敏感的艺术家有发现的那双眼睛,天才的科学家有实现的那双手,沉思的哲学家则有着指挥眼和手的睿智大脑。而乔布斯既有敏感的双眼,魔术般的双手,也不乏思考的大脑,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他号召人们跳出框框去思考,因为“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乔布斯曾以一句充满苏格拉底智慧的话语和大众共勉:让我们永远“Stay humgry!Stay foolish!”(存一分渴望!保一分愚痴!)这正是乔布斯追求自我、永不言弃、不断创新的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从“三只苹果”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乔布斯是“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本文标题“握住智慧的‘苹果’”的意蕴。(4分)
【小题4】乔布斯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哪些有关人生的哲学启示?请结合文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5分)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几倍。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沈从文却没有气馁。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完全断绝。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样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帐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会了帐,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到外面找事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来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摘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E.沈从文之所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练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
A.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B.沈从文参加过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得了个零分。这反而使他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坚信努力不会白费,理想定能实现。
C.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D.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
【小题2】为什么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沈从文在北京求学期间,哪些人曾给予他怎样的帮助?他们帮助沈从文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小题4】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对于直播的商业逻辑,独立评论人士温云超认为,视频直播实现了内容的快速生产,生产者和受众直接建立联系,又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获得利润。毫无疑问,经济收益是全民直播现象的重要推手。视频直播具备快速变现功能,即打赏功能,让当红主播可以快速获得收益,也因此吸引了风险投资快速涌入。中国现在互联网用户基数过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人的日常娱乐活动自然会选择低成本的视频直播。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指出,中国年轻人的破乐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直播的用户也以年轻人居多。直播的主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居多。传统的电视广播已经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中老年人主要消费在这一层面。

报道称,由于网络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但仍然有一些内容是高质量的。韩连潮认为,直播形式造就了一批草根主播,让很多民众有机会崛起。

(摘编自2016年10月15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直播腋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直播平台、主播、观看者都提出要求。其中,对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禁止被纳入黑名单的主播重新注册账号,这被称为最严新规。

《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网络直播平台应记录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发布内容和日志信息,保存六十日。

除了直播平台和主播,《规定》对直播观看者也提出要求,用户在参与直播互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时主播很正经,但有些弹幕或观看者的,留言却暧昧甚至污秽。《规定》对此指出,直播平台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央广网)

材料三:

(注)某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提高个人的关注度和收入,公然在广州地铁内自导自演拍摄摆桌吃饭、挂衣服、饮酒等行为视频并上传至网络。随后该主播及其助手被警方以扰乱地铁秩序、影响地铁安全为由抓捕归案。
材料四:

报告数据显示,主播人数分布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北京、上海霸占了前两名,而前15个城市中的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占这份榜单总人数的比例为16%,为人数最多的区城。

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来看,北上广深的职业主播占23%,二线省会城市的占32%,三、四线城市的占30%,其他城市的占15%。

从年龄层来看,职业主播近一半的人来自1990—1995年这一年龄段,而且在校大学生为主播的主力军。1990—1995年龄段主播占比48%,“95后”占比18%。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33.1%网络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至1000元,15.9%的网络主播月收又1000至2000元,18.0%的网络主播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0无至10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万元以上。

(摘编自《每日经济新闻》《法制自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因此造成直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直播平台或主播借助直播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B.从《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来看,无论直播平台、主播还是观看者,都必须遵规守纪,尤其对主播限制更严。
C.从“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网友倾向性观点分析”来看,网友对此事的态度比较理性,并能提出建议。
D.从调查数据来看,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是最多的,由此可知东三省的人喜欢网络主播这个职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网络方面,而中老年人则主要消费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面。
B.对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说明国家对网络直播这一方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以规范和限定。
C.对于直播观看者来说,《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其提出了要求,但是并没有其他方法管理他们。
D.从调查数据来看,二线省会城市的人更喜欢做职业主播,这说明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少。
【小题3】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网络主播这个职业,原因有哪些?如果真要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