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小题2】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二至四段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2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5分)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玛莎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她今年四十岁了,有两千美元的银行存款、两颗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错过婚姻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玛莎一比,她们的条件可差得远了。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
他说英语时带很重的德国口音。他的衣服有的地方磨破了,经过织补,有的地方皱得不成样子。但他的外表仍旧很整洁,礼貌又十分周全。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而且还很潦倒。
玛莎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玛莎的心,我早就告诉过你们了,是多情的。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的职业猜测得是否正确,她特意把以前拍买来的一幅画搁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那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一座壮丽的大理石宫殿矗立在水景上。此外,还有几条小平底船,有云彩、苍穹和许多明暗烘托的笔触。艺术家是不可能注意不到的。
两天后,那个顾客来了。
“两个陈面包,劳驾。”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她用纸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大为高兴地说,“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再见,夫人。”
是啊,他准是一个艺术家。玛莎把画搬回房间里。
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可以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假如天才有两千美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为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但这只是白日梦罢了,玛莎。
最近一段时间,他来了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玛莎进行愉快的谈话。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榅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个顾客又来买陈面包。玛莎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顾客跑到门口去张望,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玛莎突然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取出送牛奶的人刚送来的新鲜黄油,用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
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分外愉快地扯了几句。顾客走了,玛莎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他会切开一个面包——啊!
想到这里,玛莎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在里面的手呢?他会不会……
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
玛莎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没见过,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
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捏紧拳头,狠狠地朝玛莎摇晃——竟然向玛莎摇晃。
“Dummkop!(笨蛋!)”他扯开嗓子嚷道,接着又喊了一声“Tausendonfer!(五雷轰顶的!)”或者类似的德国话。
他擂鼓似的敲着玛莎的柜台。
“你把我给毁了,”他嚷道,他的蓝眼睛几乎要在镜片后面闪出火来,“我对你说吧,你是个讨厌的老猫!”
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走吧,”他说,“你也骂够了。”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姓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擦字橡皮好得多。”
“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了。”
玛莎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换上那件穿旧了的棕色哔叽衣服。
接着,她把榅桲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原文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玛莎的心理活动细腻而生动,在一见钟情之后,她便开始思念情人温柔的目光和宽阔的前额,并为他的穷困叹息。
B.小说将玛莎的“两千美元银行存款”和“两颗假牙”相提并论,又指斥她帮助“天才”的想法是个“白日梦”,足见作者对她十分讨厌。
C.玛莎在柜台旁摆威尼斯风景画,是小说情节急转直下的关键:通过试探,她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帮助布卢姆伯格的愿望更加坚定。
D.精心描画的设计图被毁,布卢姆伯格大发雷霆,上门兴师问罪,此时小说仍称其为“她的艺术家”,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嘲讽、调侃的意味。
E. 小说工于细节刻画,“蓝点子的绸背心”和“榅桲和硼砂”熬制的美容汁的出现与消失,都微妙地透露出玛莎的心态变化。
【小题3】【小题4】试分析“面包”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6分)
【小题5】【小题6】小说主人公玛莎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7】【小题8】有人说,小说取名为“女巫的面包”并不妥当,其实小说中并没有“女巫”这个人物,改为“尴尬的面包”更好,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擲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乘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销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摘编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材料》
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3)4万辆,销量7(1)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氢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质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一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 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A.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3)从材料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怎样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推源溯流、意象把握,以及像选本、摘句、诗话、文话、词话、曲话等,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丰富世界。由于这些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是在中国本土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与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水乳交融。虽然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以及文学艺术和人们的审美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和方法伴随着文化传统依然具有相当的活力,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文学鉴赏中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②重视并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它关系到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建设。五四新文学之后,随着文言文的废止和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中国的文学格局逐渐与世界接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也随之被西方所同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与范畴也都与西方对接。这一方面当然有利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与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特别是增强其科学性与系统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引进对本土文学批评的冲击实在太大,以至于成了西方批评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几乎不可逆转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学批评的出路确实异常艰难。
③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用汉语写作,但我们却只能用在非汉语文化中生成的理论与批评来言说汉语文学作品,所以常常有圆凿方枘、隔靴搔痒之感,无法将汉语文学的真正面目呈现在他人面前。也许,当年我们热烈地引入西方理论时忽视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交流与对话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应该是和而不同,如果是同质的,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必要与价值。
④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与西方的交流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建立自己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依然是中国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任务。于是,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继承与运用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了。这样的工作并不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任务,每个接触汉语文学作品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理应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学会从中国民族审美与文学鉴赏的路径去体认和把握汉语作品。它不但有助于营造建设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氛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汉语文学作品,而且有利于我们在精神人格成长的同时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摘编自汪政、何平《解放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至今仍对中国的文学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B.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联系密切,可以说与中国文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C.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仅是因为它关系到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建设。
D.五四新文学之后,文言文的废止和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文学格局的变化,促使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西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之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形成了巨大冲击,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B.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我们对汉语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常常只是隔靴搔痒,无法展现其本来面目。
C.对西方文论的引进要建立在中西方文论的差异的基础上,如果它们性质相同,就没有交流的必要了。
D.中国文学批评要获得发展,并不是要一味地扬弃本民族的文学批评传统,而是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继承与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之后,西方理论的引入,有利于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学批评发展的困局。
B.当今,民族传统文学批评要寻求出路是十分困难的,要建立起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我们既要与世界接轨,又要抓住本民族的传统文学批评不放。
C.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谋求建立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意义重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此出力。
D.我们要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有所掌握,因为它有利于我们精神人格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获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县长欠我一支烟
赵 新
那是5年前的事情。5年前,马亮35岁,在古寨乡当乡长。
那年春天的一天,马乡长在乡政府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座谈关于放牧和养殖大牲畜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只有十多个人,都是古寨乡的村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会议开始时,马乡长首先向大家问好,给大家道了辛苦,然后掏出自己带的香烟,一支一支递给大家。马乡长的身边坐的是放羊的老汉杨老万,马乡长由远及近最后一个把烟递给他时,竟出现了特殊和意外:那老汉双手把那支烟挡了回去,脸上一片郑重和严肃的表情。
马乡长笑了:“大叔,您不抽烟?”
老汉掏出烟来说:“抽啊,我抽烟抽得很勤,很凶!”
马乡长说:“那您就抽我一支,我这烟比您的烟好!”
老汉说:“好也是抽,歹也是抽,反正都是冒烟,咱还是各抽各的吧!”
会议出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别扭。会议接着往下开。会议开得很热烈。十多个人全都发了言,杨老万当然也发了言,而且发言的质量要比别人高,他结合自己的放牧实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马乡长很兴奋。马乡长在做会议总结时这样说道:“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实在,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我们乡的放牧和养殖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杨老万大叔的发言,朴实深刻,诚恳直率,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句句……”
讲到这里时,马乡长很想点一支烟抽。马乡长有个***,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一段文字可有可无,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蔡尚思的师道
朱健国
若选当今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首推何人?有人说唯“北钱南蔡”而已。“北钱”即北京之钱钟书先生,“南蔡”便是上海的蔡尚思先生。蔡尚思先生能有如此博古,除了他有百岁之寿福,一个重要奥妙就是他有独特的求师之道。
1905年11月10日子夜,蔡尚思生于福建泉州德化县浔中乡诗敦村一个农家。因为父亲曾为私塾教师,蔡尚思七岁便开始读五经,尔后上县立小学、上县立中学、上省立十二中学。在省立十二中,其时校长名郑翘松,是个前清举人,又是一个藏书家。他热情慷慨地指点蔡尚思,要想文章好,天天读韩文——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文。蔡尚思在校长家里果然读得韩文上瘾,不仅滚瓜烂熟,且自读自批注。不过,读韩文最大的收获,是蔡尚思突然明白了:小水出小鱼,大水出大鱼。要求大学问,成大学者,必须到大学者云集的北京去!
1925年,蔡尚思只身到北京求学了!只因路途遇匪仗,耽误了考期,只好一面去北大自由听课,一面考入孔教大学研究科。最后再考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哲学组。在北京三年,蔡尚思的主要功夫用在向校外的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拜师求教。拜了王、梁为师后,蔡尚思进入了“拜师热”,又拜北师大名学者陈垣为师,又到天津拜梅光羲为师,又拜蔡元培、柳诒征为师……他在《蔡尚思自传》总结道:“王国维教我治经学与勉励我不自馁、自限;梁启超鼓励我成一家之言研究思想史,陈垣教我言必有据,戒用浮词;梅光羲最鼓励我治佛学;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上做出最好榜样与常介绍我教大学;柳诒征给我多读书多搜集资料的机会与经常为我讲近代掌故,这个长辈给我的教益,超过了我的所有老师,是我学术上的最大恩人。”
学问从老师中来,而思想则要从非老师来。
哪些人是他的非老师呢?第一个是他的母亲郭有。“母亲郭有就教导我,千言万语都没有‘为老百姓而读书’,‘为老百姓打不平而读书’这两句话重要,只要不曾忘记这两句话,就算得一个不忘本的好人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许多儒家经书。”
第二个非老师可以算是墨子。
蔡尚思认为,墨家敢于为百姓鸣不平,反对宗法,反对宿命,反对述而不作,反对知而不行,优点最多。
第三个非老师要算是“唯物论”。
1931年至1934年,蔡尚思在武昌华中大学教书期间,通读了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下,这一读就读到了思想方法,从此蔡尚思的一切著作,其方法只有一个,皆是“唯物辩证法”。
第四个非老师当是图书馆。蔡尚思认为死老师(图书)胜过活老师,每到一地,必以泡图书馆为乐。1925年到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是其整天常待之地。1931年到武汉,又以湖北省立图书馆和汉口藏书家徐恕家为业余读书处。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更是入住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住读了整整一年,白天在书库读书,晚上向柳诒征馆长请益,遍读中国古代集部史书,从此奠定了治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历史的深厚基础。1935年9月至1941年到沪上后,又在顾廷龙主持的沪江大学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常年借读,从此年年不离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太上研究院”,为终生最高学府。1990年,为了编著《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仍以85岁高龄每天挤公共汽车去上海图书馆,早出晚归,坚持数月。在中国,这样勤于请图书馆当老师者,恐怕也是无人出其右了。
(选自2004年5月2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蔡尚思先生年少就熟读韩愈之文。读韩文的最大收获,就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求大发展,他入京求学。
B.蔡尚思先生能成为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完全得益于他的求师之道,没有人比他更勤奋拜师和泡图书馆。
C.蔡尚思拜众多学者为师,每有所学,均有收获。但他最崇拜的是柳诒征老师,因为其给自己的教益最多。
D.蔡尚思的母亲并不是他的老师,但是教给他“为百姓而读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许多儒家经书。
E、文章从做学问和树信心两方面逐一介绍了蔡尚思的求师之道,给人思考和启发。
【小题2】请概括说明蔡尚思从非老师那里学到了哪些思想。(4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一代大师蔡尚思的求师之道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启迪。(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