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鸟语”究竟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所以古代的隐士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牵念。
B.对山水田园生活极其向往,却又无暇去探求,是现代都市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所有现代都市人解不开的一种矛盾心结。
C.作者善于把古典知识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化为温婉灵动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厚与仁慈。
D.追求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可以了却“俗愿”,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纷扰与喧嚣。
E.“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可见,山水形胜之美与友情之美在作者心中不分轩轾,同等重要。
【小题2】“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作者琦君的“俗愿”的理解(4分)
【小题3】在作者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回避”与“妥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借理想中“方寸田园”这一意象来平衡这种“回避”与“妥协”的(或者说“方寸田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6分)
【小题4】本文语言素朴、明朗,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小山村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理,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的绝技。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座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既是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每天看病抓药的人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顺序,不乱不弃。来的都是本村本乡,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哟。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他的祖上一样,医生尽管身怀绝技,为村人治病,却不图不取。住着全村人一样的低矮小瓦房,他却觉得没什么不好。
B.医生用瓦片挂号排队的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号码清晰可辨,不会造成混乱,表现了医生的聪明睿智。
C.“贼黑贼黑”的小轿车、大中华烟、不要找补的大票,在小说中是城市物质文明的象征,是医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D.村人对城里来看病的人破坏秩序的默许,对医生扔下病人进城看病的容忍,最后导致了山村没有了看病的医生,村人应当负主要责任。
E.小说通过一个医生的故事,以小见大,巧妙地将城市物质文明与山村淳朴和谐的风气的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开头两段对“小山村”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医生形象有何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医生最后选择离开山村,进城挣钱。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位医生行为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汉语吃了英语的“醋”
目前,英语学习日渐低龄化似乎已是一件见惯不怪的事情,类似“学好英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被众多家长认可。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通过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此言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当时没有条件学英语,导致最终高考时只能选择上大专。所以我知道英语有多重要,我当然会让我的孩子从小学习英语,不能让他重蹈我的覆辙。”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说。持有类似让孩子从“起跑线”便开始学习英语观点的家长确实不少。
对“取消英语课”意见持反对观点的家长认为,这种“一竿子打死”的做法不靠谱。汉语是母语,平时应用相当普遍。相比而言,孩子的英语学习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况且幼儿阶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小学取消英语课,势必错过了这个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刁晏斌教授说:“我不太认同王社长的观点。就逻辑关系来说,是为了‘救救汉语’而倡议取消小学英语课的,这其实是把母语保护与英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立起来了。”
另一些家长则对“取消英语课”观点表示支持。“现在全民学英语,而很多孩子毕业后根本用不上,从而造成了经济和精力的双重浪费。”一位家长说。大学生梁伟有些无奈地说:“因为父母很重视,因为英语对于升学考试很重要,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表示,英语教育完全可以从初中开始,现在小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汉语当中。
据悉,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占高校总数的77.4%,而开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比之少347所。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世世代代所使用的汉语真的变得无足轻重了?汉语和英语真的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
对于这一问题,不能匆忙地下结论。刁晏斌教授认为,出现当前的局面原因很复杂。一方面,英语作为实际上的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频率和流通程度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汉语使用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认真对待、设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但没有必要如临大敌,吃英语的“醋”。
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认为,一个国家民众的多语多言能力越强,越表明这个国家文化和谐、开放自信。一方面,英语的国际影响应该得到客观的承认和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伟大的母语应该有自信,能够兼容并蓄的语言才是真正伟大的语言。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从汉字“简繁之争”到《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引人瞩目,再到之前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母语保护”这4个字进入民众的视野。
所谓“保护”,主要的工作应该是“维护”,即维护母语的健康发展,使之能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一个开放的社会,它的语言必然也是开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吸纳更多的外来语言成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交融。把当今汉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归因于英语的“入侵”,这显然有失全面和客观。英语不是“敌人”。实际上,汉语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不同民族语言吸收、融合的结果,其中就包括近代以来在不同阶段对英语的吸收与融合。
当然,我们每个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李明洁教授同时指出:“‘保护母语’的意识十分可贵,但是也要注意过犹不及。对待汉语教学,既要有热诚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认识,不宜情绪化和行政化。”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分条概括“是否取消英语课”争议双方各自的理由(6分)
【小题2】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的“情绪化”和“行政化”?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在保护母语方面,这篇文章给你哪些启示?(7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学开设英语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不是所有家长都对此表示认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表示,过早开设英语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B.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重视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很多孩子毕业后因缺少使用机会而造成精力的浪费。
C.李明洁教授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自信开放、文化和谐的一个标志,就是民众的多语多言能力的强弱,多开设几门语言对学生和文化传承有益无害。
D.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来揭示问题,对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E.实际上英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们的母语所吸收融合,这也是使汉语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健康发展的驱动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8分)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痛苦)哦!
周朴园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待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题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选段中周朴园情感变化的过程:____________
【小题2】周朴园向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是人之常情,不管鲁侍萍是生是死,周朴园对她的感情始终是一致的。
B.是做给他人看的,目的是借以维护他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声望。
C.有真实的一面,因为他与昔日的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而现在的家庭很不如意。
D.有虚伪的一面,因为他确信侍萍已经死去三十年了,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
【小题3】(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A.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B.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C.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D.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小题4】(小题4)体会下面一段对话,指出括号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周朴园:(惊愕)什么?〔那太好了〕
A.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关于无锡的人和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掩盖,用“我们”而不用“我”〕
B.鲁侍萍:亲戚?〔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掩盖自己的罪行,也带有一丝忏悔〕
C.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人还活着,修什么墓呢〕 周朴园:怎么? 〔不解〕
D.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你想和她叙旧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胡敏中
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是同时出现和形成的,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依存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形态,消费文化又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们相互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消费社会产生的条件和机制也就是消费文化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也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从而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完全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系,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十分强调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感官愉悦。
D.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无处不在。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 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B.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C.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D.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