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背 叛 泥 土
向 迅
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⑹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⑻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⒀在读书路上埋伏着许多不确定性。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⒁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⒂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
⒅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小题1】文章开篇便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2)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
   
【小题3】文章中父亲、母亲、祖父三个亲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对“泥土”表现出了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擦鞋嫂
范立志
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我对她说。
“嗯。”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
“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说完,她苦涩地笑了笑。
“孩子爸呢?”
“过世七八年了。”
我见她眼神暗淡了许多,连忙转换话题:“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回答说。
不认识?我十分意外。我到社区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的擦鞋摊前经过。大多时候,她都会招呼一声:“师傅,擦擦鞋吧!”每隔五六天,我都会坐在她的擦鞋摊前擦鞋。每次,她见我走近,便用干净毛巾,把那尺把高的小凳子抹了又抹,然后说:“您请坐!”她擦鞋技术熟练,擦的时间也长,不像有的人擦三两下完事,她总是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锃亮的。我走时,她会有礼貌地说一句:“您走好!”而刚才,她却说不认识我,这让我很不理解。
“你真的不认识我?”
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认识您。”她的神情,坦然中含有愧疚,好像不认识我是她的错。
“你回去后,写一份申请交给社区,我会给你办的。”
“谢谢,谢谢!”她一个劲儿地鞠躬。在她告辞后快迈出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那提酒,我连忙对她说:“你等等,把酒带回去。”说着,我把那提酒递给了她。“这怎么行呢?”她一个劲儿地推辞着。我见她硬是不肯带回去,便对她说:“大嫂,这酒你要是不带回去,你那低保我就不办了。”
她愣了愣,冒出一句:“我要是带回去呢?”
“你要是带回去,我负责把你的低保办好。”
听了我的话,她打量我许久,把我从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丝毫没有进屋时的拘谨。她接过酒,边走向门外,边念叨:“好人啊,好人啊……”
再次去她的擦鞋摊擦鞋,是一个星期后。她见我来了,热情地打招呼:“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吧?只要您不嫌弃,以后鞋脏了,尽管来擦。”   
“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她的话,又使我想起了那天她说不认识我,好奇心使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嫂,这以前,我在你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难道你一点印象也没有?”
“什么?您在我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她停下来,怔怔地看着我,满脸歉意地说:“都怪我眼拙。”
她一边擦鞋,一边对我说:“您知道吗?您别看我们见了过路的人都热情地招呼‘师傅,来擦擦鞋吧’,其实,我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啊!”
“什么?,你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这话听起来挺新鲜,我连忙问:“大嫂,那你们招呼的是什么?”
“是你们的一双脚啊!”
我心里一酸,终于明白了大嫂为什么不认识我。
对大嫂的进一步认识是半年后。
那天,市团委和各社区联合组织捐资助学,有一个贫困生的发言,令我们很感动。他说,他虽然很贫穷,但又很富有,一是他读书有好心人资助,令他无比温暖;二是有来自妈妈的大爱。他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七年前,一个男子骑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不但自己当场身亡,而且还撞死了一个男人。几天后,当被撞死男人的女人找上门索赔时,才知道他家里除了两间破房子外,就剩下一个四岁多的孤儿。女人不但没索到一分钱赔偿,还掏钱为孤儿买了许多吃的。这以后,女人总感到有一双饥饿的眼睛看着她,令她吃不安,睡不宁。女人在第五次来看望孤儿时,带走了孤儿,认孤儿为儿子。从此,那孤儿又有了一个更温馨的家。
讲完故事,贫困生泣不成声地告诉我们,那孤儿就是他,那收养孤儿的女人,就是他现在的母亲!
听了贫困生的故事,我决定去拜访那位母亲。我按照那位学生提供的地址找到他的母亲时,我愣在那里,因为她不是别人,正是我认识的擦鞋嫂。
(选自《东风文艺》2012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擦鞋嫂刚进门的时候非常拘谨,但看到“我”并不怪罪她竟然不认识“我”这个曾经多次让她擦鞋的人,离开的时候丝毫不再拘谨。
B.虽然“我”让擦鞋嫂擦了四五次鞋,可是她竟然不认得“我”,因为她从来就不看前来让她擦鞋的顾客,而只专注于让她擦的鞋。
C.贫困生的母亲正是擦鞋嫂,这样的结尾看似出入意料,其实并不突兀,因为前文擦鞋嫂说的话和孤儿讲的故事都对此作了铺垫。
D.“我”在小说中既是一个性格人物,也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内容,使小说紧凑,条理分明。
E.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塑造擦鞋嫂的形象,尤其善于捕捉她的神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题2】贫困生的发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擦鞋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被称作“五鲤跳龙门”。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舞蹈由5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宵时节舞鱼灯》,《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由梁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见在南朝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既写其奇特可爱的形貌,也叙其具有飞越江湖的本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鱼龙文化,不论是鱼龙相伴还是鱼龙合一,都反映了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半坡仰韶文化。
B.“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 81.1%增加到 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 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 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 75.0%下降到 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 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 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 70%左右提高到了 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 69.2%。
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 16.1%增加到了 43.9%,超过 4 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0 年
2011年
2012年
2013 年
2014年
2015 年
信息
获取
搜索引擎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0.1
61.8


73.8
74.5
交流
沟通
博客
74.1
71.9
65.0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82.6
86
85.1
91.1
93.0
92.4
社交网站
62.0
57.7
55.6
45.7


电子邮件
55.0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4.9
25.8
30.7
21.4
21.1
18.0
网络
娱乐
网络音乐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8.1
44.4
46.9
45.0
46.9
44.6
网络游戏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
交易
网络购物
32.9
36.5
5.2
50.0
56.9
61.3
网上支付
27.8
31.9
41.6
39.0
48.8
62.0
网上银行
26.1
29.6
40.1
37.0
43.7
45.6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 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6.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两个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17. 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4分))
18.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19.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认为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模糊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就像模糊数学就是了不起的发现。
B.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C.作者认为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
D.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E.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⑴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⑵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⑶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⑷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⑸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⑹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⑺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⑻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⑼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⑽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⑾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⑿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年3月15日,李予阳译)
【小题1】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意。(6分)
(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小题2】文中⑹、⑺段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