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题目。(15分)
水上的绍兴
叶文玲
绍兴和水难解难分,追史迹,听传说,莫过于“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将水对于绍兴的弊与利,尽道其中矣!这是说过去。在崇仰现代文明的当今,一个地方,若被指认为“东方的……”往往也最能成为评价的一种时尚。因此,在很多时候,最教绍兴和绍兴人中听受用的,还是这句话:“绍兴是东方威尼斯”!   毋庸我细细描述威尼斯,如今出国旅游已然成为国人生活中的寻常事。一到威尼斯,那片浪漫的汪洋便和原先的想象一起在我心中潋滟激荡,而一旦亲见那一艘艘船头尖尖船尾翘翘的“郎多克”载着狂喜的游客们,在座座高楼深巷下的水道中往返穿梭,那穿着十六世纪服装的水手们是那样潇洒地划着木桨,在一浪高一浪的欢声笑语中悠悠来去时,我只觉得一颗心完全溶入了欢乐之海。此时,即便你只是个威尼斯的匆匆过客,即便你在整个游程中只是稍稍“蘸”了威尼斯的那么一点点水,我敢说,从今以后但凡梦到威尼斯,你所做的,准是一个湿淋淋的香梦!
话说回来,我虽不敢说自己非常熟悉绍兴,但我知道,绍兴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年月里,也教绍兴人和许多来过绍兴的人,做过同样湿淋淋的香梦!
我更知道的是:①绍兴为永远保持这个“水城”的形象,为教人们香梦永久,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努力。我记忆最深切的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来去路经绍兴时,眼帘中虽还掠过几座粉墙黛瓦,可在这越来越低矮的黛瓦粉墙中,总看到那条冒着油光散着恶臭的河水,就如早年绍兴人头戴的那顶乌毡帽——灰瘪而漆黑!
我这篇小文,无法细细记叙绍兴人既为发展也为和环境污染所作的斗争、所作的种种努力。我只想说:当年历翻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伢绍兴人”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又重现了这个比喻——她还给了绍兴人和来绍兴游历的人一城清清亮亮的水!
有滋有味地重温这个比喻,有滋有味地重见那汪清清亮亮的水,都是在夜里头。
是夜,当我披着一袭云烟似的小雨,下了环城河边码头的石台阶时,便见一艘艘远比乌篷船神气得多的游艇,鱼贯而来;于是,当我在灯影中望见这烟雾迷离的环城河,竟然波光粼粼水涨船高地恢复了水城河道的气势时,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
这一口长气,竟然沾雨带露,如此清凉!
令我分外惊喜的是:这口清凉气中,果然又有了欢鱼活水的精灵之气,有了樟柳相接草木交替的沁脾之香!
却原来,这几十里之长的环城河边,夜花如燃,草地如毡,茂茂密密的大树三步一岗;亭台楼阁旁,那盏盏髙悬的红灯笼,更与酒挑子一起招摇出绍兴老酒的芬芳。
灯影中,游艇波起浪伏地前进,只见这既是蓬勃发展的浙江要地、又保留了古老风貌的历史都城,那古今交融的“双重”景致,在烟雨迷离中越发妩媚。
灯影中,逶逶行过一程又一程,蜿蜒三十里的绿荫水路,忽儿是河,忽儿是岸,曲曲弯弯的河岸上,自然皆是一派幽幽的绿;灯影中,忽儿是黛瓦粉墙的城,忽儿是粉墙黛瓦的屋;在轻轻的乐声和水声中,城中的屋,屋中的人,俱在隐隐绰绰的朦胧诗意里……
灯影中……
哦,如若一一说来,太漫长也太琐屑,一句话——夜游的感觉鲜明不过地告诉我:一个融和着历史和当今文明的新城绍兴,正以重新焕发的光彩,展示了一个鲜鲜亮亮的现实——他们已经还给了世人一个更美更靓的“水上的城”!
那么,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灯影中,这个问题也已在游程中被我拋在脑后。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写绍兴的文章中插入她游览威尼斯的见闻感受,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画线句子①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句中“非同寻常的努力”具体指什么内容?(3分)
【小题4】画线句子②中的“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这些问题,作者说已被她抛在脑后。你读了这篇文章,请作出你的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套当
符浩勇
元亨当铺刘老板自在乐城南盛酒楼见到长衫人,就觉得与他会发生什么事。
那天,刘老板与洋货商行李老板在小镇南盛酒楼聚谈。前阵子当铺鉴别伙计张师爷预借了一年薪水回乡盖房去了,眼前当铺压货正紧,钱不凑手,正寻思融资周旋,而李老板腻烦洋货商行恶缠难磨,意愿甩掉商行,投资入伙典当行。
俩人频频端杯喝茶,眼睛却都在偷偷地打量对方。
那时,一个穿长衫衣的人走进了元亨酒楼。只见他寻了个临窗的座位坐下,脸带愁容,仰面叹息。
刘老板收回目光,说:“这人面生,好像不是本地的,看架势,或许是遇到什么难处?”
李老板转头瞥了一眼:“是很面生,脸烂眉结的,是怀才不遇吧,来,来,别因那败了喝茶的雅兴。”
果不其然,当天刘老板回到元亨当铺时,却见长衫人背着行囊在门外徘徊。
刘老板邀长衫人进屋,刚坐定,长衫人蓦然跪地,声泪俱下。
他说,他从南洋回乡寻亲,无奈家父惹了官司,押在京城大牢,说是如果花钱活动或能免杀身之祸,家当还有一宝,价值连城,家父有言在先,宁可赴死也不可抛售此物,况且此物乃前朝贡品,遗落民间……他来到乐城镇,暗里打听过刘老板的为人,打算挡些银两……
他说时从行囊里掏出一只立体状缎盒,虔诚打开,盒里一颗翡翠玉珠褶褶闪光。他说:“刘老板一定识得此夜明珠,可否当两仟大洋救父一命?”
刘老板盯着玉珠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记得张师爷说过前朝有贡品玉珠遗落民间;他也知道这无价之宝,典当后还会赎走;然而,两仟大洋救人性命谈何容易?出狱后能凑足本金也是枉心费力,退一步说,能把玩玉珠数日,转手又有如意收入……
长衫人救父心切,愿意立据为证:以当期三个月为限,当金两仟大洋,到期本金翻番。若逾期不赎,物归当铺;若提前赎当,本息不变。
刘老板亲自订正当据,盖印成交。
半月下来,张师爷从乡下回来了,他看到刘老板在爱不释手的把玩玉珠。
张师爷盯着通亮透体的玉珠并不惊讶,先是一言不发,左瞧右看,最后大惊失色:“坏了,这玉珠我见过它,就在我回乡的这半个月,在老家,就有人让我为它做过鉴别----这珠子底下还有一处瑕疵,仔细看,可以看到珠心碎裂处穿引一条纹线……没仔细瞧,瞧不出来的。”
刘老板夺过张师爷手中的放大镜,俯眼观视珠球,顷刻,他悬浮的心沉了下去,他也看到了珠心碎穿一条纹线……陡然他摔掉放大镜,哀叹:“我自想看人能看到骨头,没料想,我让鬼神缠上了……”
张师爷安慰他:“谁都会看走眼,要想办法让他回来赎!”
刘老板气打一处:“还会有什么鱼逃脱的钩勾,再会回头吃饵的?!”
张师爷在他耳边咕哝一番,蓦地,他露出一丝狡诈的笑意。
次日,刘老板在南盛酒楼里设宴,邀请小镇上头脸大户聚席。
大家坐定后,刘老板起身拱手说道:“各位乡亲,今日赏脸而来,我是要向大家透露一件事,前阵子,我被人耍了,当下了一件伪劣假货----所谓的皇宫玉珠。”
这时,张师爷打开缎盒,掏出玉珠捧上,大家呼地围拢过来,刘老板继续说:“就是它,如果不提醒,难看出它的瑕疵,珠心底有一穿纹。”李老板与众人附和:“没提醒,还真难看出来。”
刘老板很平静,说:“今天大家记证,我要当众毁了它,丢人不要紧,这东西不能留,看着会闹心,这东西确能够乱真,留着是个祸害,再不能留着它吭害人!”说着随手将玉珠猛摔地上,碎散开去。
酒罢宴散,大家起身告辞。李老板是最早赴宴的,却走在最后,说:“当铺经营风险也大,要不,我还是撤了股----”
刘老板看着他的背影冷冷一笑。
三天后的黄昏时分,长衫人飘然走进了元亨当铺。
刘老板大吃一惊,长衫人却说:“我这是来回赎夜明珠的。”
刘老板半晌没话,最后结巴地说:“你不是说,三月为限……”
长衫人掏出字据说:“有据为证,我可以提前赎当。”
刘老板接过字据说:“提前赎当本息不变。你原借走两千块大洋,要还四千。”
长衫人掏出银票递给刘老板,说:“这是本号钱庄的银票,大洋四千。”
刘老板验过银票,随手就交给王老先生下帐。长衫人急嚷道:“玉珠还没还呢?你下的什么账啊!”
刘老板对张师爷说:“既然本息己还了,玉珠还给人家吧。”
张师爷从后堂端出锦缎盒来,长衫人顿悟,大惊失色:“你不是早……”
(节选自《超人气现代名家笑笑说》)
第II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以刘老板的心理活动入脾,用简洁的两句话设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交代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引出了下文的故事情节。
B.刘老板在酒楼一件长衫人脸带愁容,后,又在店里听到他声泪俱下的诉说急需典当家传玉珠救父,加上自己又着实喜爱那颗玉珠,于是心一软就同意了。
C.刘老板故意当众摔碎玉珠,就是为了诱使长衫人来提前疏导,但摔珠三天后就见长衫人飘然而至,他没想到长衫人这么心急大的,所以还是“大吃一惊’。
D.小说语言生动凝炼,行文流畅,不少四字词语又让小说增添了几分古风清韵,用笔繁简得当,疏密有致,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有的地方又细细描绘。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长衫人主动上门典当玉珠,但不久张师爷就鉴别出玉珠是假,刘老板又将计就计,当众假摔玉珠,长衫人来提前赎当,却发现玉珠无损。
(2)小说以“套当”为标题有何妙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除了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刘老板的心理?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玉珠是长衫人为刘老板设的一个圈套,有人则认为这个圈套是李老板勾结长衫人设下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农 家
【德国】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飘洋过海,去取来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这可不是一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注】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后入瑞士国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个爱国者,却不为当政者所容;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却遭到德国沙文主义者的攻击。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农家》是一篇游记体散文,但作家侧重点不单纯在风光的游览上,他在景物的描摹中渗透了内心的感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B.文中农家的一切显示出超脱尘世的自然美、和谐美,这情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有几分相似,两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有着真实与虚幻的区别
C.第三段点出“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意在指出现实社会是贫富悬殊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贫穷农民深切的同情。
D.作者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含义是:生命短暂,而农家的世界实在让人流连,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情享受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
E.文章最后写一只蜜蜂“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意在说明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大自然的变化才能称为历史,否定了人类的世界史。
(2)文章开头写道“我仿佛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对这一句如何理解?(4分)
(3)第四段中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4分)
(4)在第五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清晨,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孩子,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该下山了。”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地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小题3】【小题4】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