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数学——美——爱情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到底美不美?
有位数学家极力主张数学同艺术一样美。这位数学家就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哈代。且听哈代怎么说:
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词语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长存。
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佬罗素,他讲道:
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初浅的例子。数学有简洁美。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数学具意念上的抽象美。我们所处的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研究无穷维。抽象得不但世间常人找不到对应物,而且就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也只有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关照。特别是,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Synaesthesia)美。通感使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得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得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正因为数学美,所以她迷人;正因为她迷人,所以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终生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她而献身。数学是自然科学之中吸引力和亲和力最强的一门学科!真正的数学家把不懈追求当作无比欢乐,而又将欢乐当成艺术享受。雪莱有诗说:“美好事物是一种永久享受!”数学的美,只有数学家才会乐在其中吧。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一个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拽出去。数学家可以说是世上最忠贞的情人。他或者她一辈子会许多许多次堕入爱河,但每一次都是对同一个“人”。果然,有些大数学家有了数学,就真的不再同人结婚,像牛顿,伽罗华,哈代,诺特(现代代数创始人)等。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那么,到底能不能给数学装上感情通道、让数学同人们的爱情相连相通呢?
法国曾经拍过一部爱情电影,《我爱上的是正切函数》,讲的是一个花季少女同一个盛年男人的故事,说明他们并不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集合,肯定这两个地球高级生物邂逅相遇而堕入情网的概率不为零。电影最后暗示,数学同电磁场一样,是一片美丽的动情的场!
数学的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佳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含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确认其“假”!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一旦。后来,这条定理引发了一场场数学和哲学的车轮大战。哥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唱词。其中一个说法是: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的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
所以,一位德国数学家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
阿基米德脑海里的绮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
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说:
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数学美在何处?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语言非常有特点,请赏析文中画线的第一处,解释第二处的含义。
(1)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得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和科学家的名言,请分析这两类引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说,“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简单”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含了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种权利。虚构可以体现为想象,也可以体现为叙事,而这个叙事常常包含着文学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一批作家来对生活“说三道四”?这至少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可能不为我们所知。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切,文学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作家和艺术家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能够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他们说出了特别的感想。每个人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世界对话,而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一个特权,这就是虚构。通常我们都把虚构称为谎言,但是作家的虚构享受道德豁免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历史学家通常是要真实地去记录,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作家的虚构说的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必然,或许不一定会真的发生,但是按照这个世界的理想状态,按照一种必然性而言,应该是要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作家的虚构通常是有一种真实感的。文学中的很多景象我们会感到真实,我们用感官经验给予证实。文学描写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描写一个街道,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描写两个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耳朵、眼睛察觉到这是真的。可能还有另外一些真实感,它有更内在的逻辑,比如说神话,比如说一些非常浪漫的故事,比如说孙悟空、猪八戒,我们从未见过,但是我们仍然产生了真实感。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因此,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夸张、即使是象征,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仍然有一种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个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世界,有时还会解决另一些问题,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因为失恋曾经企图自杀。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歌德的文学虚构不仅使这个世界多了一部名著,同时歌德也通过这个虚构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但是,对于文学而言,虚构还必须诉诸第二个环节,就是叙述语言,想象不能够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叙事,就是把事情述说出来。但是,一个事件的开端、结尾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很多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作家进行他的叙述时,会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非常一致的。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往外走。这说明我们基本上对电影中的事件应该结束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共识。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经很俏皮地说,多数小说结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婚礼上的鞭炮声中,一个是把棺材钉上的时候。恋爱而至结婚,或者,一个人死去了,这通常是结束事件的基本方式。但是,某些独具慧眼的作家可能对于事件会有独到的看法———有时他会观察到事件还没完,或者他会观察到事件更早就已结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在叙事之中。
(摘编自南帆《文学:虚构与真实》)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真实感的一项是(  )
A.李白是运用夸张修辞的高手,其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及“白发三千丈”就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感,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B.卡夫卡《变形记》写格里高里因劳累过度变成一只甲虫遭家人厌弃,最后绝食而死,其象征手法及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荒诞性的真实感。
C.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修筑长城,死后埋骨长城墙下,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故事流传至今,人们读之依然有真实感。
D.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或一道亮丽的街景,或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眼睛、耳朵察觉到这是真的,从而产生一种真实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对话,作为有着特殊艺术敏感力的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着一个运用虚构的特权。
B.虚构是文学家的一种权利,作家的虚构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家的作品则主要写的是不曾发生的事情。
C.文学中的神话故事,虽然我们未曾亲见亲历,但是我们仍然会产生真实感,这是因为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
D.文学虚构不能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也就是通过叙述语言把事情述说出来,这是虚构的第二个环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不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学加以了解,需要一批作家对生活进行评点,这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B.文学虚构通常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既可以是现实的,通过我们的五官感知,也可以是浪漫的,我们未曾见过,但有其内在的逻辑。
C.虚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谎言,却是作家的一个特权,作家用虚构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有的还可以用虚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D.一个事件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作家独具慧眼,其作品往往让我们感到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非常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的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非常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病者的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近百年来,我们形成的这样一种观念: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直觉是不可靠的;理性的东西是清晰的、准确的,直觉的东西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楼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基于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认为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
B.中医选用药材强调地域的差异,这与“自然合理”理念中尊重自然的内涵不符。
C.中医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诊断疾病,以实现对病情的准确把握。
D.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注重个性的理念,是建立在对尊重自然的理念做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的。
B.文章引述科学模糊学理论,来论证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强调的直觉思维的观点。
C.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多方面论证了中医对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D.文章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包含了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上,超越了实证观念与思维。
B.与中医尊重自然的理念相反,“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C.中医崇尚的“自然合理”的理念,也体现在了教育领域“因材施教”的做法中。
D.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C.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D.自古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E. 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小题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玛 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小题1】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写出了马车夫的悲伤情绪?(6分)
【小题2】简答。(8分)
(1)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可看出玛莎的什么特点? (4分)  
(2)小说最后写“他”“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为什么用“挣扎”一词结束对“他”的刻画?(4分)
【小题3】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以这句话为引发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屠格涅夫这个作家的特点。(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1分)
臼声
马金章
山根当选了村主任,一帮乡干部来给他庆贺。吃过喝过,乡书记醉歪歪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山根,你第一把火咋烧?山根说:建庙。
书记先一愣,然后哈哈笑起来。
山根说:真的,建庙。
书记认为山根开玩笑,说:好,你建,你建。
书记一帮人走后,山根叫来各村民组长。组长们看着狼藉的杯盏碗碟和一堆白酒、啤酒瓶子,心疼得个个木着脸。
山根说 :乡干部是来给我庆贺的,这招待费,我掏。
木着脸的村民组长知山根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不好意思地说:公客,咋能让你掏。
我掏。山根点支烟,狠吸一口:我接这村主任,账上没一分钱不说,却有五万元的债窟窿,这债窟窿,都是招待上级客人戳的。
组长们听了,像杨白劳恨黄世仁一样一个比一个激愤起来。山根压压手。他见大家静下来,继续说,乡上、县上干部,在别村吃得喝得,在咱村,不能不吃不喝……这几天夜里,我老梦见姜三娘,她坐在石臼前,一下一下舂米。我琢磨,给姜三娘建座庙吧。
听了村主任的话,组长们都想起姜三娘的故事,说:“该,该给姜三娘建座庙哩。”
有个年轻人说不能叫庙,叫纪念亭。
对,纪念亭。
说建就建,几天后,在村头两搂粗的大槐树旁,一座青砖绿瓦、飞檐挑脊的小亭立了起来。
这之后,乡里县里再来干部,山根就将他们安顿在姜三娘纪念亭旁的村食堂。他递过菜谱说:点,点,咱村有爱戴干部的传统。早年间,姜三娘自己不吃不喝,都让咱地下党吃。这会儿有了,不在乎这几个钱,点,点,山根这样一说,干部们就不忍心多点。
干部们离开姜村,说来也怪,眼前老晃着姜三娘一仰一合舂米的身影,听到噗噗的舂米声。
有干部说:真中邪了。
这事传到了县委机关,县委机关来人调查。来人认为这是传播封建迷信,责令拆除这庙。
村人反驳:这不是庙,是纪念亭。供奉的不是神,是人。来人硬要拆,村人就站成人墙,不准他们近前。事情反映到县委书记那里,县委书记亲自来到姜村。
山根看惊动了县委书记,谦恭地领书记来到纪念亭。两搂粗、浓阴足有半亩地大的国槐树下,卧一尊闪着幽幽蓝光的石臼,不远,就是那小亭。
山根说,书记,我当村主任后,一看村里欠的那厚厚一沓招待费条子,老梦到姜三娘———三娘魂灵不散呢。
书记心一惊,瞟山根一眼:这村主任,啥素质。自己身为书记,责任重啊。
山根不看书记的脸色,只顾讲他的故事:
那年月,一名身受重伤的地下党员,在堡垒户姜三娘家养伤。卧床的伤员顿顿都吃上香喷喷的小米饭。每天,窗外姜三娘噗噗的舂米声,声声传到伤员的耳里,看着三娘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脊背、瘦小的身子,伤员想,自己哪天才能帮三娘舂米呢?伤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那天,他强撑着到臼前一看,三娘春的竟是米糠。再到厨房一看,篮里有几个糠团。他明白了:三娘每天杵臼,是用舂声告诉他家中不缺粮啊……后来,再有伤员,都住姜三娘家。村里谁家舂谷,约定似的,都来国槐树旁的姜三娘家舂。用噗噗的舂米声告诉伤员房东的殷实富足。
书记听到这里,喉结咕咚咕咚上下滚动。书记背过脸,掏出手绢在眼上擦了擦 。
这天,书记对随从人员和村主任作了如下指示:一、拆除这个庙样的建筑物,建一座姜三娘纪念馆。款项由县财政拨付。二、抓紧征集整理与姜三娘有关的文物资料。三、保证纪念馆今年“七一”建党节前竣工。
县委书记回到县里,和有些干部一样,当夜梦见银发飘飘的姜三娘在舂米。臼声噗、噗、噗。
书记十分感叹:姜三娘英魂不散啊。
【小题1】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山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2】本文写山根的同时,还写了一位乡书记和一位县委书记。试简要分析这两人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标题“臼声”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假如你是山根,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山根建亭的做法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