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名著阅读(15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瑞珠者,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命以孙女之礼对待。
B.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C.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D.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E.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妃邀众人作诗。宝玉作《怡红快绿》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被宝钗瞥见,教他把“绿玉”改做“绿蜡”,并指出用典出处。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称宝钗为师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之心减了八九分;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
B.元妃送出灯迷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C.“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D.宝玉叫俏丽干净的小红递茶,小红因此被袭人、晴雯骂了一顿。回家做梦,梦见贾芸拾了她的手帕。
E.贾芸从贾琏处打听得凤姐把和尚的事给了贾芹便向母舅卜世仁要冰片麝香,准备向凤姐行贿,但卜世仁拒绝了。最后,颇有义侠之气的醉金刚倪二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十五两三钱多银子给贾芸。贾芸才购得冰片麝香。
【小题3】简答题。(5分)。(100字左右)
王熙凤既是贾府的管家,又是贾府的蛀虫。若用“欲壑难填”一词来形容她的贪财好利,亦不为过。小说第十五回“弄权铁槛寺”就深刻地表现了凤姐贪婪的性格。请你简述这一故事情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父亲卖菜
①凌晨两点,“滴滴滴”的闹铃声,一下子吵醒了熟睡的父亲。
②父亲刚把母亲叫醒就听到了院子外面拖拉机的引擎声。“友子来了。”
③友子帮父亲把两筐黄瓜抬到拖拉机上去。父亲问母亲:“我让你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吧?”“你就放心吧。”母亲说。
④我的家乡是有名的“蔬菜之乡”。这里的大多数农民靠种大棚卖菜为生,父亲就是几十万菜农中普通的一员。父亲起得这么早是要到80里外的县城去卖菜。
⑤此时天还墨黑墨黑的,凛冽的西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割得人生疼。友子说:“三叔,都准备好了吧,我们走吧?”
⑥父亲说:“等我一下。”父亲来到村子后里的一户人家,大声叫起来:“大康,快起来,跟叔卖菜去,不是昨天说好了吗,还在睡懒觉!”
⑦大康今年24岁,很小就死了爹,只跟一个有病的老娘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穷,对象还没有说上。大康个子高,足足有一米八五,瘦小的父亲跟他站在一起,像个小孩子一样。
⑧友子不解地偷偷问母亲:“三叔叫大康干什么?憨大个干活不行,吃的倒不少。”母亲说:“我也不知道你三叔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⑨拖拉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县城的蔬菜批发市场。父亲对母亲说:“我让你准备的东西呢?”母亲把一个包递给父亲,父亲打开,露出了一件崭新的西服。
父亲把西服穿在身上,立即年轻了好几岁,接着父亲从包里找出剃刀把平时没时间刮的胡子刮干净,把蓬乱的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最后父亲把一支钢笔插在了西服的上衣口袋里,露出了金灿灿的笔帽。
友子呆在一旁惊奇地看着父亲做完这一切,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三叔,今天你是来卖菜,又不是相亲,打扮得像个新郎官干什么?再说你连小学都没上过,口袋里插支笔干什么?”父亲笑了笑,说:“到时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
大约等到五点左右的时候,菜市场开市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收菜的老板开始忙活开了。穿戴一新的父亲在一帮灰头土脸的菜农中显得特别扎眼。操着不同口音的老板开始收菜,今天来卖菜的人特别多,这些老板自恃有菜收,显得特别骄横和不耐烦:“喂,你,就是你呀,你这菜多少钱”,“都不新鲜了,价还这么高!”
这时一个操浙江口音的老板,来到父亲的黄瓜摊前,看着打扮得像模像样的父亲竟然怔了一下,不但没有骄横,相反相当客气地叫了一声:“老板。”看来是被父亲的“派头”镇住了。“老板,这菜多少钱?”
“一块五,我这黄瓜顶花带刺,新鲜着呢,少一分钱都不行。”浙江老板迟疑了一下,竟然没有讨价还价,一下子要了父亲一筐黄瓜,过了称,老板掏出计算器,开始算价钱。
父亲指着自己西服上的钢笔说:“你可要给我算准了,我以前在村里干过民办老师,教的就是数学,班里的学生年年在乡里考第一。”说着用眼示意友子。
友子算聪明,马上说:“对,对,我三叔差几分就考上大学呢,口算水平可是一流的。”
轻松卖完了一筐菜,就剩下一筐了。这时走过两个高个子的外地人,来到菜农的摊子前随手就抓了几把菜:“验货,验货”。县城菜市场刚建立时,很不规范,许多菜霸,用各种手段欺负菜农,这“验货”实际上就是拿菜农们的几斤菜不给钱。菜农们敢怒不敢言。
两个高个子来到父亲的菜摊前,刚想抓几斤黄瓜“验货”,可一看到父亲身后一米八五,又高又壮的大康,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地走了。
卖完黄瓜,已经是快中午了。大家的肚子饿得都“咕咕”叫了,今天父亲的黄瓜在菜市场里卖得最高,父亲很高兴,请大家到饭店里吃包子。父亲说:“友子,你不是对我穿西服插钢笔,叫上大康来卖菜不明白吗?”父亲说,“咱身上穿得光鲜,人家收菜的就不把咱当土老帽了,不怠慢咱,插钢笔让人觉得咱有学问,算帐时不敢欺负咱,叫上大康是让他给咱当保镖!有了大康,谁还敢‘验货’?”
父亲给了友子30元的出车钱,又抽出20元钱给大康,大康喃喃地说:“叔,我就算了吧。”父亲知道再推让一遍大康准把钱接着,就没有让,重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里。
回到家里,母亲对父亲说:“他爹,快把这20元钱给大康送过去。”父亲却蹲在一边不动,母亲一看不愿意了,骂父亲说:“这么大冷的天,让人家跟着你卖菜,给人家20元钱都舍不得,钻钱眼里了!”
父亲说:“谁舍不得了?给大康钱,在他手里也留不住,赶后天咱这里大集,你带他到集上买件新衣服,咱村里的王媒婆说了,后庄里的小玲看上他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去县城卖菜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父亲勤劳善良的形象就是通过和母亲、友子、大康等人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C.小说特别交代“大康个子高,足足有一米八五,瘦小的父亲跟他站在一起,像个小孩子一样”,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的。
D.父亲知道再推让一遍大康准把钱接着,就没有让,重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里。说明父亲其实不想给大康钱,表现他虚假的一面。
E.铺垫和伏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如开头父亲问母亲,“我让你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吧?”叫憨大个大康一起卖菜以及友子的困惑等铺垫和伏笔都在后文的情节中得到了答案,这样安排使小说情节的发展不显得突兀,结构严谨。
【小题2】小说开头①~⑨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突出表现父亲卖菜的艰辛的?(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来自天南地北的收菜的老板,尤其是操浙江口音的老板以及菜霸的种种不同的表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从“父亲”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

同类题2


①本草的命名有一套规律。最常见的以药物的自然形态来取名,听其名,知其貌。比如“七叶一枝花”,它只有一根独茎,茎上生有一轮叶子,共七片,花也只有一朵,就生在这七片叶子围护的植株顶端,越发显得娇俏艳丽——药名与药草甚是合拍。还有半边莲、猫爪草,它们不仅是药名,也是采药的识别特征。
②其次是考虑 。譬如以根入药得名的板蓝根,以叶入药得名的枇杷叶,以皮入药得名的陈皮,以花入药得名的藏红花等等。
③还有很多是以 来命名的。如白芨、黄芩、红花、青黛、麝香、乳香等。
命名的药物也不少:决明子、千里光,听其名,用以明目一定疗效不错;续断、骨碎补,治骨折有奇效;伸筋草,顾名思义,当然是舒筋通络的。还有治风通用的防风、乌须黑发的何首乌……诸如此类的药名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有益于疗病。
⑤每到严冬时节,在四川、青海等地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种小草会开出黄艳艳的小花。它虽然没有腊梅那清雅、高洁,却能润心肺、益五脏,是化痰止咳的良药。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款冬花”。款,在此本为古意“至”,然而却因为它的另一个常用意“□□”,令人对花儿有了动态美感的联想。 命名的,除了款冬花,还有仲夏成熟的半夏、夏至成熟的夏枯草、经霜采收的冬桑叶等等。
⑥本草的命名美妙而质朴,探求药名的玄机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⑦例如,有些药名以“胡”“海”“番”等字做为标志。从这些不同的标志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地域。农史学家认为,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中草药,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麻”;凡是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由海路引进的,如“海藤”;凡冠以“番”字的,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如“番木鳖”。有些药名除了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金灯花”别名“无义草”,“金灯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以“无义”代指草药,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无义之人的憎恶之情,表现出了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
⑧要说本草药名之玄妙,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味主治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的药草——“远志”。此药乃用其根,而地上之苗则称“小草”,药效不如根部强。相传东晋名相谢安早年曾立志在东山隐居,后来不得已出山当了权臣桓温的司马。一次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就有“远志”。桓温拿起它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有两个名称呢?”另一位大臣看了谢安一眼,答到:“这很容易解释:在山里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后甚为惭愧。“远志”,这药名中蕴含的意趣,又岂止是中医药学的哲理呢?
【小题1】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两篇材料都表现了中药的命名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富有文化意蕴的特点。
B.《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都是古代药学著作。
C.中药“玉竹”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外形长得像竹子,光莹有节,华美如玉。
D.按中药命名规律判断,“胡荽”“海桐皮”“番泻叶”很可能是外域传入的药草。
E.以“本草”称中药,突出了中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2】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动物、矿物都可入药。请从下面的三种中药中任选一种,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展开联想,谈谈这个药名的妙处。(4分)
刘寄奴:一种菊科植物。刘寄奴即南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此药草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其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凤凰衣:鸡蛋壳的内膜。别名鸡子白皮、凤凰蜕等。干燥后多为褶皱的纸样薄膜,呈浅 黄色或黄白色,略有光泽,具棕色线样条纹。有化痰止痛、护疮生肌的功效。
云母:一种呈晶体状、有玻璃光泽的矿物,古人认为“此石乃云之根”。《神农本草经》: “安五脏,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21世纪以来,各种搞笑文化风生水起。从《疯狂的石头》(2006)到《泰囧》(2012),种种搞笑影视的“成功”一度挑起了学界对于喜剧的热情。人们一方面吃惊于这种新型喜剧的“逆袭”,一方面又依照喜剧的原则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价值。尽管有论者以“新美学”或者“独特性”命名《泰囧》等作品,但是,仍旧无法摆脱“喜剧”的分析框架。有趣的是,无论怎样调用已有的喜剧理论来命名和分析,21世纪以来的“搞笑”文化连同它所“指向”的时代,却毫不客气地“违背”着“喜剧”的文化逻辑和原则,以一种极其吊诡的方式“表征”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吊诡”。
之所以说“喜剧”这个概念无法涵盖这些产品,乃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哲学内涵已经失效。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用并评述恩格斯的观点时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在这里,“笑剧”乃是历史性地告别旧事物的讽刺性的喜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来说,人类的历史乃是从悲剧开始,以笑剧(讽刺喜剧)的形式自我否定并进而发展,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态则是喜剧——人类告别阶级、国家和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喜剧并不仅仅是笑剧和滑稽,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告别旧的制度、合理性的新事物胜利驱逐非合理性的旧事物的特定形式。他在评论“一个德国式的现代问题”的时候这样说:“现代的旧制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在埃斯库罗斯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一次。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当局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所以,只有当旧事物不再具有阻遏历史发展的力量的时候,喜剧才会痛快淋漓地发生。
显然,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范畴,喜剧乃是一个充满了信心的时代里面社会情绪自信满满的表达。所谓“告别的年代”,并不仅仅是罗大佑所唱出来的悲伤,也是他对各种缤纷色彩的未来向往和冲动。而喜剧恰好是这种充满向往和期待的未来冲动的时刻。只有在一个“正在发生的未来”的时刻,喜剧才有力量识别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才有可能呈现那些无价值的东西被撕碎时刻的快乐与轻松。
就此而言,喜剧所对应的主角“丑”,并不只是现实和历史的否定性力量,更是面向未来生活的肯定性力量;只有在“未来”显露了它的璀璨的曙光的时候,“丑”才不是那样令人恐惧、厌恶和尴尬,才会在它们执着于不肯认输的作为中为我们提供胜利者才会有的快乐。
简言之,喜剧不是指一部可以搞笑的作品那么简单,而是对正在发生的未来的历史的充分肯定和把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喜剧”必然是一个时代的喜剧,每一出喜剧就是一个喜剧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喜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不但是笑剧和滑稽,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告别旧的制度、合理性的新事物胜利驱逐非合理性的旧事物的特定形式。
B.在一个充满了信心的时代,社会情绪能够自信满满的表达,喜剧也就诞生了。
C.《泰囧》等搞笑影视作品的“成功”一度挑起了学界对于喜剧的热情,它们为市场打造了无穷的笑声,堪称新时代的喜剧。
D.喜剧不仅滑稽,而且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更是人类告别阶级、国家和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的形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人类的历史乃是从悲剧开始,以笑剧的形式自我否定并进而发展的。
B.评论以“新美学”或者“独特性”命名《泰囧》等,其实这些作品 “违背”了“喜剧”的文化逻辑和原则。
C.所谓“告别的年代”,并不是罗大佑所唱出来的悲伤,而是他对各种缤纷色彩的未来向往和冲动。
D.只要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显露了它的璀璨的曙光的时候,“丑”即使令人恐惧、厌恶和尴尬,就会在它们执着于不肯认输的作为中为我们提供胜利者才会有的快乐。
【小题3】(小题3)“喜剧”必然是一个时代的喜剧,每一出喜剧就是一个喜剧时代。原因何在?请根据文本概括两点理由(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 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然伦理”。我觉得这是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游牧文明来说,马背是家,帐篷是家,远方有水草,那么远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远在向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远不知道,因此可能回来,也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中国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文明,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它延续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讲究伦理结构,有了这种结构才能完成生产的程序和财物的分配,才能协调彼此的关系。孔子找到了这个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他的逻辑结构是从修身开始来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平台。例如中国民间信奉的第一道法规是孝,把对父母不孝的人骂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脱离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这个关系推延到了君臣关系当中,也就是从“亲亲”直通“尊尊”,形成了整体的“治国”观念。
这个观念又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伦理中“扮演”家庭伦理,构建一种简单、严谨、快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礼乐”仪式。整个国家像家庭一样和睦有序,充满温情和乐观,而且可以有音乐、舞蹈、诗歌伴随,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这个礼乐社会靠什么支撑起来?靠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点,缺少过渡的桥梁,缺少实践者、评判者和监督者,无论是礼是乐,都缺少执掌者和引领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大家从他的言论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是孔子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B.孔子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的具体做法,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范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宏观政治问题的通俗版。
C.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的血缘伦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成员之间的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
D.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人们只能稳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农耕文明”是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C.“农耕文明”从春种到秋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精细化的程序,需要人们聚族而居。
D.“农耕文明”生活方式中的劳动分工、财务分配等,需要家庭伦理结构协调彼此的关系。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孔子穿找了家庭伦理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孔子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延到朝廷中君臣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亲亲”“尊尊”等整套“治国”观念。
C.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所以他认为国家要靠君子来支撑。
D.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位置中找到与家庭位置相对应的点,这样,整个国家就像家庭一样和谐有序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明示了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巧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性难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