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①本草的命名有一套规律。最常见的以药物的自然形态来取名,听其名,知其貌。比如“七叶一枝花”,它只有一根独茎,茎上生有一轮叶子,共七片,花也只有一朵,就生在这七片叶子围护的植株顶端,越发显得娇俏艳丽——药名与药草甚是合拍。还有半边莲、猫爪草,它们不仅是药名,也是采药的识别特征。
②其次是考虑 。譬如以根入药得名的板蓝根,以叶入药得名的枇杷叶,以皮入药得名的陈皮,以花入药得名的藏红花等等。
③还有很多是以 来命名的。如白芨、黄芩、红花、青黛、麝香、乳香等。
命名的药物也不少:决明子、千里光,听其名,用以明目一定疗效不错;续断、骨碎补,治骨折有奇效;伸筋草,顾名思义,当然是舒筋通络的。还有治风通用的防风、乌须黑发的何首乌……诸如此类的药名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有益于疗病。
⑤每到严冬时节,在四川、青海等地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种小草会开出黄艳艳的小花。它虽然没有腊梅那清雅、高洁,却能润心肺、益五脏,是化痰止咳的良药。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款冬花”。款,在此本为古意“至”,然而却因为它的另一个常用意“□□”,令人对花儿有了动态美感的联想。 命名的,除了款冬花,还有仲夏成熟的半夏、夏至成熟的夏枯草、经霜采收的冬桑叶等等。
⑥本草的命名美妙而质朴,探求药名的玄机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⑦例如,有些药名以“胡”“海”“番”等字做为标志。从这些不同的标志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地域。农史学家认为,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中草药,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麻”;凡是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由海路引进的,如“海藤”;凡冠以“番”字的,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如“番木鳖”。有些药名除了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金灯花”别名“无义草”,“金灯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以“无义”代指草药,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无义之人的憎恶之情,表现出了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
⑧要说本草药名之玄妙,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味主治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的药草——“远志”。此药乃用其根,而地上之苗则称“小草”,药效不如根部强。相传东晋名相谢安早年曾立志在东山隐居,后来不得已出山当了权臣桓温的司马。一次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就有“远志”。桓温拿起它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有两个名称呢?”另一位大臣看了谢安一眼,答到:“这很容易解释:在山里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后甚为惭愧。“远志”,这药名中蕴含的意趣,又岂止是中医药学的哲理呢?
【小题1】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两篇材料都表现了中药的命名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富有文化意蕴的特点。
B.《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都是古代药学著作。
C.中药“玉竹”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外形长得像竹子,光莹有节,华美如玉。
D.按中药命名规律判断,“胡荽”“海桐皮”“番泻叶”很可能是外域传入的药草。
E.以“本草”称中药,突出了中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2】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动物、矿物都可入药。请从下面的三种中药中任选一种,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展开联想,谈谈这个药名的妙处。(4分)
刘寄奴:一种菊科植物。刘寄奴即南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此药草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其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凤凰衣:鸡蛋壳的内膜。别名鸡子白皮、凤凰蜕等。干燥后多为褶皱的纸样薄膜,呈浅 黄色或黄白色,略有光泽,具棕色线样条纹。有化痰止痛、护疮生肌的功效。
云母:一种呈晶体状、有玻璃光泽的矿物,古人认为“此石乃云之根”。《神农本草经》: “安五脏,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6 02:5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潜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呼吸。自由潜水,只要呼吸压缩后的普通空气就行。但是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大,压力也随之增大,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时间较长或者深度较大的潜水,就要有专门的装备。这种装备叫水肺,它可以保证潜水员的呼吸。这种潜水方法叫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这是因为氦气的麻醉效应远低于氮气。

②然而,潜水面临的不光是呼吸的问题,人类潜水时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减压病。因为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一个标准大气压。随着压力的增加,人体血液溶解空气的能力随之增加。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因此,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减压的时间往往比水下工作的时间还要多一倍。

③解决的办法是1957年发明的“饱和潜水”技术。潜水员先在舱内加压,使得体内的气体完全饱和,然后就可以在深水的高气压下工作几天,甚至几十天,等任务完成后再一次性减压出水。这是因为如果在高压下逗留到一定的时间,人体血液和组织里所渗入的气体就会达到饱和,以后只要压力不变,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也不会改变。

④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凡是潜水员直接暴露在水深超过100米的高压环境的水下作业,都必须采用这种饱和潜水技术。法国潜水员在地中海饱和潜水的实际作业深度达到534米,而实验深度达到701米,是当今世界最高纪录。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上百米的深水中生活390小时、工作126小时,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纪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⑤潜水员还有一个保护身体和体温的重要装备——潜水服。早在500年前,达•芬奇就曾设计过皮质的潜水服。现在最先进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它其实不是衣服,而是一个小型的单人潜水器。它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盔甲的形状,肢体关节可以活动,还带有推进装置。由于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目前最好的大气压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潜水服也是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有“深海女王”之称的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厄尔,就曾经身穿大气压潜水服,在夏威夷380米深的海底行走、观察2.5小时,创造了女子深潜的纪录。

【小题1】关于“潜水”相关技术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压力增大后,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
B.“饱和潜水”技术解决了潜水面临的呼吸问题使人类在潜水时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不会改变。
C.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记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D.作为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目前最先进的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使得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从而导致丧命。
B.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花往往比水下多一倍的时间来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
C.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潜水员都必须采用这种先在舱内加压使体内气体完全饱和的潜水技术。
D.达•芬奇设计的皮质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是最先进的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
【小题3】根据选文的内容,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9分)
味精为什么会有鲜味?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但你知道这种让食物变美味的“魔法师”的学名是谷氨酸钠吗?你知道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吗?
事实上,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我国最早的“味精”于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使用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生产出的谷氨酸钠产品──“味之素”。当 “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进入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氨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氨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氨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味精”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味精可以增强食物鲜味功效的认识只有百年时间,我国当初称之为“味之素”。
B.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往往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并让食物具有呈鲜作用。
C.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没加入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D.我国味精最早是从面筋中提炼出来的,现在大都以玉米、小麦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得。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它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重要的一种。
B.荤类菜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煮熟后,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都是生物体所必须的,对人体有益。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味精早期以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现在则合理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C.味精生产的各个步骤中,生物合成特点明显,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D.将粮食中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味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没有电阻的导线
①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斯还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把水银的温度不断降低,使它冻成固体,当温度降到—269℃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 “超导现象”。
②不久,又有人发现,铅在超低温下,电阻也会消失。人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用金属铅做成圆环,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中,这时,金属铅的电阻就消失了。人们在金属环上通了电流,然后截断电流,把整套仪器封闭起来。经过两年半以后,人们再把仪器打开,发现金属环里的电流仍在流动,电流强度没有明显的减弱!
③现在,人们发现,不只是水银、铅具有超导性能,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它在-263.94℃就显示了超导性能,比其他纯金属、合金显示超导性能的温度高。
④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子科学家们的关注。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有人认为,即使找到一种金属,在-200℃左右显示超导现象,只要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这种导线便可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应用。
⑤人们还利用超导现象,制成小巧玲珑的“冷子管”。冷子管的构造很简单,它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浸在液态氦中做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金属丝,一种是钽,一种是镎。冷子管比电子管小得多,比半导体晶体管还小,可用作电子计算机元件。冷子管用电很省,100万个冷子管每小时只消耗半瓦电。冷子管非常灵敏,人们用它可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利用超导现象,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小题1】 文章在谈到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有超导性能,并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理由是:(   )
A.铌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超导性能比其它金属都要高。
B.铌在-263.94 ℃ 的时候就显示出超导性能,而其它金属则需要在更低温度下才能显示超导性能。
C.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大多都有超导性能,但铌超导时本身消耗的温度比其它金属消耗的温度高。
D.在超低温状态下,以铌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要比以其它金属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少得多。
【小题2】参照原文,下面有关“冷子管”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子管”是人们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一种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的精密仪器。
B.“冷子管”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钽和镎)浸在液态氦中制成的。
C.“冷子管” 体积比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都要小得多,并且耗费的电能也只有其100万分之一。
D.“冷子管”非常灵敏,不仅可以用作计算机元件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小题3】请给“超导现象”下一个定义。(3分)

同类题4

现代科技文阅读。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题。(9分)
大脑中的时间机器
构想未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对于记忆来说,海马是大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海马部位受损的患者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构建未来的详细图景,他们的思维似乎被静止地定在了现在。而我们其他人的意识则不断地在时空中来回移动,我们的思维可能一时会想起昨天夫妇间的谈话,下一刻却突然飘移到今晚的晚餐计划。
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特殊的区域——杏核体和rACC,掌控着我们的“乐观神经”,我们的积极心态都于此。
但大脑的时间旅行并不以随机方式进行,它往往涉及某种特定类型的想法。我们想象我们的孩子如何过得更好,我们想象如何获得一个好工作,如何攒到足够的钱买套像样的房子,如何找到完美的爱情,我们想象我们的球队会赢得一场关键性的比赛,我们想象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想象自己如何在牌桌上连连获胜。当然,我们也会想象如果失去亲人怎么办,工作失败怎么办,我们还会想象是否会死在一场可怕的飞机坠毁事件中。但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花在想象乐观未来的心思要比花在想象不幸后果上的心思多得多。当我们想象失败和不幸时,我们往往还会将重点放在如何避免之上。
夏洛特在几年前与杰出神经学家伊丽莎白·费尔普斯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导我们乐观地想象未来的是前额叶皮质与大脑深处皮质下区域沟通的结果。前额叶皮质是人类大脑中最近进化的部分,人类大脑这一部分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都要发达得多,是人类大脑拥有许多复杂功能的关键,如语言能力和和目标设定能力等。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记录志愿者想象未来特定事件时的大脑活动,包括高兴的事(如某个重要的日子或赢了一大笔钱),或不愉快的事(如丢失钱包或恋爱关系结束),根据志愿者们的叙述,对高兴之事的想象图景显然比不愉快事情的想象图景来得更丰富更生动。
这一结果与对大脑另外两个关键区域的观察结果相符合,一个是大脑的杏核体,也叫脑扁桃体,是大脑深处处理情绪的一个小结构,另一个是前扣带回皮质喙部(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rACC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员,调动和强化大脑中的乐观情绪,越是乐观的人在想象未来时,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这两个大脑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这一发现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两个区域,杏核体和rACC,是抑郁症患者大脑内活动异常的地方。健康的人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往好的方面想,而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却往往偏向于悲观,他们的预期比实际情况更糟,而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却相对比较接近现实,他们看到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大脑神经机制中没有这么一种偏离现实的乐观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脑都会出现轻度抑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比周围的同事都更成功,这种能力完全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
B.我们眼中未来为什么总是绚烂缤纷如玫瑰花般美好?因为大脑中的杏核体和rACC掌控神经。
C.如果人的大脑海马部位受损,那么他就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畅想未来,思维似静止到现在。
D.尽管人类自认为是理性的生物,比如遇事会权衡利弊等,但研究表明,乐观倾向超越了现实。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设定能力等大脑中拥有的复杂功能,是由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决定的。
B.当想象自己即将考入北大或落榜北大两种情形时,落榜时的悲痛伤心超过了考入时的兴奋愉快。
C.听到成功事例,我们就会产生我们也能成功的想法,但在听到失败的事例后却觉得自己可避免。
D.研究表明,人灰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机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乐观情绪和倾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人的情绪越乐观,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
B.乐观的情绪对于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它能让我们放松大脑,舒缓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C.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往往相对比较接近现实,因此这些人头脑常比健康人要清醒。
D.科学证据表明,人类的乐观倾向可能在进化中已经固定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静态与动态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