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⑪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小题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题。
①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②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③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④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导致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小题1】下列对莫言的获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这不仅是对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的一种肯定。
B.莫言获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分不开,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C.莫言获奖消除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学为世界接受。
D.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世界高度并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得工作,也不能说明中国现代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表明他的作品有特色、很成功,但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还有不少的差距。
B.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已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C.如果中国文学或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或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D.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中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B.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要与西方世界互看,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
C.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D.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同类题2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节选自《“苦闷”的灵魂:唐宋词人的忧患心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的忧患情绪,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骚》、汉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一。
C.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
D.《诗经》里的“变风”、“变雅”,汉魏六朝诗歌的“慷慨有余哀”,晚唐诗歌的“忧思宛转”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伤感”。
C.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本源”,如李后主以“血”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
D.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是唐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
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乐极生悲”,经常是歌宴的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苦闷”与“忧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母性的对峙
诸军
那是26年前的事了,那年我10岁,与母亲住在茅山脚下。母亲长着一副高大结实的身板和一双像男人一样打着厚茧的手。这双手让我很难认同母亲是个纯粹的女人,特别是她挥刀砍柴时,砍刀闪着灼人的寒光在她手中呼呼作响,粗如手臂的树枝如败兵一般在刀光剑影之下哗哗倒地。那时的我实在没法欣赏母亲这种毫无女人味的挥刀动作。
有天放学后,我因玩耍入迷而忘了回家。直到母亲找来时,我才发现天色已晚。当我俩走到赤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在半空中。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幽怨的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给本应十分静谧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我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生怕在这荒山野岭遇到狼。
可狼真的出现了,在岭上的那片开阔地,在如水的月光下,两对狼眼闪着莹莹的绿光,一下子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是两只饥饿的狼,一只母狼和它的幼崽。在月光的映照下,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
母亲一把将我揽在怀里,我们都屏住呼吸眼看着狼大摇大摆地向我们逼近。渐渐地,母狼竖起了身上的毛做出腾跃的姿势,狼崽也慢慢地上前和它母亲站成一排,做出相同的姿势。
惨淡的月光,夜莺停止了啼叫,没有风,一切都在这个时候屏声静气,空气仿佛已凝固,让人窒息得难受。
我的身体颤抖起来。这时,母亲用左手揽住我的肩,隔着厚厚的棉袄,我甚至能感觉到母亲手心的潮湿。我的右耳紧贴着母亲的胸,都能清晰地听见她急速的心跳。然而,母亲的脸上却 是出奇的沉稳、镇静。少顷,她轻轻地将我的头朝外挪了挪,悄悄地伸出右手,从腋窝下抽出那把尺余长的砍刀,砍刀因常年磨砺而闪烁着慑人的寒光。两只狼迅速地朝后退了好几步,然后前腿趴下,身体弯成一个弧形。母亲将刀高举在空中,不停地摇晃,刺目的寒光一道道飞出,这种正常的姿态居然成了一种对狼的挑衅 ,一种战斗的呼唤 。
母狼终于长嗥一声,腾空跃起,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向我们直扑过来。母亲本能地将我朝后一拨,一刀斜砍下去,同时发出一声怒喝。没想到狡猾的母狼虚晃一招,落在离母亲两米远的地方。
就在母亲全神贯注盯着母狼的时候,狼崽突然飞扑过来,母亲猝不及防,一个趔趄跌坐在地上,狼崽正好压在母亲的胸上。在狼崽张嘴咬向母亲的一刹那,母亲伸出左臂,一把扼住狼崽的头部。狼崽被扼住的头怎么也动弹不得,四只脚不停地狂抓乱舞,母亲棉袄内的棉花一会儿便一团团地被抓了出来。
母亲按住狼崽,并举起了刀。可她还来不及砍向狼崽时,母狼竟朝我扑了过来。我惊恐地大叫一声倒在地上,母狼有力的前爪已按在了我的胸上和肩上,狼口喷出的热热的腥味已经钻进了我的颈窝。
在这千钓一发之际,母亲忽然大吼一声,将砍刀砍进了狼崽的后颈,刀割进皮内的疼痛让狼崽也发出一声求救的哀号。奇迹此时发生了:我突然感到母狼喷着腥味的口猛地离开我的颈窝。我慢慢地睁开眼,看到母狼正侧着头用喷着绿光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和狼崽,母亲和狼崽也用一种绝望的眼神盯着我和母狼。动物与人的母性的较量在无边的旷野中久久地持续着。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
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将四周的树和草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窃窃私语这场除了打个平手外胜败皆悲的战争。此时的月亮也钻进云里躲了起来。
对峙了很久,母狼终于放开那只抓住我手臂的右爪,继而又将按在我胸上的那只左脚也抽了回去。它站在我的面前,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用一种奇特的眼神望着母亲。
母亲的刀慢慢地从狼崽的脖子上滑了下来,就着臂力将狼崽使劲抛到几米外的草丛里。母狼撒腿朝狼崽奔了过去,带着狼崽很快消失在幽暗的丛林中。母亲也急忙将已吓得不能站立的我背起,狂奔到家就腿一软,径直摔倒在地上,人也昏了过去。
她手中的砍刀“哐当”一声飞出好几米远,而她那像男人般长满老茧的大手仍死死地搂着我……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母亲那双长满厚茧的大手,首尾呼应,结尾处“仍死死地搂着我” 蕴含了“我”对母亲情感的心理转变。
B.“两对狼眼闪着莹莹的绿光”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形象地写出狼的饥饿与枯瘦。
C.小说将人狼之间的搏斗和对峙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由于母亲夺得先机制服了狼崽,母狼不得已只好放弃,母亲赢得搏斗。
D.小说多次写到母亲的砍刀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是为了从侧面说明母亲挥刀动作的娴熟, 也为母亲最终赢得这场战争埋下了伏笔。
E.在狼与母亲的对峙中,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慑于母亲的强悍,母狼思忖着不能获胜,向人求和。
【小题2】小说中三处画线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那场动人心魄的人狼对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行题。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一个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一个中国人,他就是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的国学大师钱穆。
因家境困难,未读完中学的钱穆在辍学后,开始了十年的乡教生涯。他自知上大学无望,遂矢志自学,发愤苦读,“夏暑为防蚊咬,效父纳双足入瓮夜读。”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儒学。《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学正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钱穆治学讲究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求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他在教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1930年,钱穆迎来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在顾颉刚的大力推荐下,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自此,迎来他任教时期的辉煌顶点——同时在北大、清华、燕京大学和师范大学任教。钱穆在北大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一口洪亮的无锡官话,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他自己也说过,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他对问题往往反复引申,广征博引,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自学者居然同时在北京四所著名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城,这一年钱穆年仅三十七岁。
他平时不苟言笑,埋头治学,惜时如金,但绝不是一个酸夫子,而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也很懂生活的人。钱穆特别欣赏朱子的“出则有山水之兴,居则有卜筑之趣”的生活方式,也自觉实践。他读书治学都尽可能选择环境清幽,景色绝佳的地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用来形容钱穆再合适不过。钱穆自有一番解释: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成性所至,心无旁及。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钱穆早年从事乡村教育时,就立志要研究中国文化,以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他是抱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可以说,他走的是一条积极济世的治学道路。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撰写了一本《国史大纲》,为全民抗战尽了知识分子的一份力量。对钱穆而言,《国史大纲》的写作构想是源自“九·一八”事变后的乱局,本来就是一部抗日救亡、宣传爱国的国史教科书,因为唯有熟习历史,培养国民对历史的关切与温情,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真正目标。《国史大纲》为钱穆一生力作,除了学术贡献外,爱国的精诚更是让人动容。
1949年,大变革的前夜,钱穆忧心时局,南下香港,建立“新亚书院”。怀着为中国文化延续命脉的精神,为创办学校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经过数年来的辛勤耕耘,办学理想终于引起香港各界及国际上的关注和瞩目,获得了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延续了中华文化最纯粹一脉。他的学术关怀已经由为古人申冤的史学研究,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上。一如经学、理学,钱穆都在期待能找寻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而非西方文化背景的思想大道,以文化中表露的历史精神,理清中国的民族与文化定位,甚至找到延续民族生命的原理。钱穆生前最后一篇未完成的思想文稿,主题即在“天人合一”,希望借中国人调和天道与人道的历史关怀,迎接未来的新时代挑战。
一如钱穆夫人所撰的一副对联:“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运,人文幸得绵延。”钱穆作为一代硕儒,在史学、经学上别有成就,见证了中国的起起伏伏,虽历经颠沛流离,却始终未忘著作、讲学,毕生为文超过一千五百万字。这其实是奠基于一股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热爱与信仰,期盼有待来者,从此也可以看出一代思想家的格局与胸襟。
钱穆最后给中国青年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他希望后辈不要看轻自己,将自己的文化一笔抹杀,必须抱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从事理中探寻中国本源。
余英时在钱穆逝世后为先师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入台后的书斋岁月,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作为钱穆嫡传弟子的余英时,与钱穆保持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一副挽联,大概是对于钱穆一生最深情也最有分量的概括。
(选自2010 年8月2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被称为当代大儒,他立足于儒学,从大处着手,由博而精,完成了《论语文解》等诸多学术著作,被耶鲁大学授予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B.中学没有毕业的钱穆自学成才,十年乡教,著书立说,后又在北京四所著名大学同时执教,达到任教时期的辉煌顶点,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
C.为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的民族自尊心,钱穆立场研究中国文化,走的是一条积极治世的治学道路。《国史大纲》的编著,旨在达到救亡图存的目标。
D.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学院”,将学术关怀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上,延续了中华文化。他的办学理想一开始就获得了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
E.作为一代硕儒,钱穆毕生为文超过一千五百万字,在史学上有巨大的成就,而他的孜孜不倦终生努力,都是“为故国招魂”的爱国精神使然。
【小题2】钱穆被称为“当代大儒”,他的治学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钱夫人撰联曰:“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运,人文幸得绵延。”请说说钱穆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题4】钱穆最后给中国青年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探究学者该如何体现爱国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劝君免谈陈寅恪
易中天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似乎是一件没什么道理的事情。
史学不是显学,陈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众情人。陈寅恪也不同于其他一些文化人。他不是金庸,不曾写过从政治家、科学家到“引车卖浆者流”都人见人爱的新派武侠小说,也没那么多门徒和拥趸。他的著作,选题既很专门,文字也很古奥,感兴趣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也不多,感兴趣又看得懂的更是凤毛麟角,哪里会弄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也不是余秋雨,不曾炮制过“香喷喷甜津津有点嚼头,完了还能吹个泡泡”的“文化口香糖”,亦不曾发表过声讨某集团的《告全国人民书》。
没有哪个小女生或小男生会去买《元白诗笺证》或《柳如是别传》。柳如是?柳如是是谁?是王菲吗?还是田震?陈寅恪又是谁?是汪国真、赵忠祥吗?陈寅恪的最后20年,基本上是冷清寂寞,默默无闻的。他甚至不同于钱钟书。钱先生和陈先生一样,也是学贯中西博通今古,也是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他的《管锥编》。《谈艺录》,也没多少人看得懂。但钱先生毕竟写过《围城》呀!还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还拍得挺成功。这就举国皆知,人人趋之若鹜了。那么,陈先生可曾与大众传媒缔结过良缘吗?没有。
所以我赞同骆玉明教授的说法:“陈寅恪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然而“最不应该成为”的最终还是“成为”了。而且,还弄到了人人都拿他来附庸风雅,谁不说陈寅恪谁就狼心狗肺缺心眼儿的程度。至于这些说词究竟有多少符合历史事实,又有多少最得逝者之心,那就只有天晓得了。正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冷和热。最不该热的热了起来,就一定事出有因。比如国内民众的关心,便多半带有好奇心理。的确,像陈寅恪这样可以公然不参加学习,不接受思想改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真没几个。这才真是怪了!于是人们就很想知道,陈寅恪这“瞎老头”受此优待,究竟凭的是什么?疑团很快就因史料的披露而冰释。原来这陈寅恪并非等闲人物。他的祖父陈宝箴,未出道时就为曾国藩所器重,后来官居湖南巡抚,是戊戌变法时推行新政的风云人物。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早年和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号称“晚清四公子”,晚岁则以诗文著称,被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评价为鲁迅之前中国近代文学成就最高者。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这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何况陈寅恪本人也十分了得。他12岁时就东渡日本,以后又游历欧美十数年,回国后与赫赫有名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而1925年吴宓举荐他任此教席时他才35岁。他学问大得吓人,据说外语就懂十几门(也有说二三十种的)。名气也大得吓人,据说***访苏时,斯大林还专门问起。英国女王也曾来电问其健康。这些都让人啧啧称奇,哎呀连声。如此之多的光环加之于身,被推介给大众也就不足为奇。
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首先是“顶不住”。无论是谁,当真要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就必须有本事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知道,压力并不仅仅来自官方,来自当局,也来自民间,来自群众。
其次是“守不住”。怎么个守不住呢?因为要“学以致用”。中国的读书人,或曰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历来就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那就是总觉得自己的满腹经纶得有地方派个用场,否则实在是可惜了。所谓“有用”,倒不一定是要拿去换饭吃,换钱花,更主要的还是要有利于国家民族国计民生。因此这种想法不但不可耻,反倒很崇高。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谈陈寅恪?
(选自《博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说了陈寅恪热的现象,陈寅恪为什么能在社会上流行起来?(6分
A.
【小题2】结合文章概括陈寅恪有哪些异乎常人的地方。(6分)
【小题3】作者认为为什么不能谈陈寅恪?(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