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军礼
陈东亮
1951年秋的一天,外公全家赶往利津洼。外公左手提着一点可怜的“家当”,右手拽紧外婆的胳膊,8岁的母亲和6岁的大舅紧随其后。那是个“秋老虎”仍然肆虐的上午,他们孱弱的身躯被阳光舔舐出一轮轮的汗水,衣服夸张地贴在后背上。
“是在河南孙口上的船,”母亲有天晚上告诉我,“你外婆的头发乌黑,齐了腰身。在上船的前几天,她寻过死,刚把自己挂到房梁上,准备蹬开凳子时,你外公忽然就蹿出来,抱住了她。”
外公外婆相识于1940年,当团长或者营长的外公领着部队在山东临淄驻扎,因为受伤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是经营玉器瓷器的,比较富裕。不久,在家里一片不敢声张的反对声中,外婆跟着伤愈的外公闯进了军营。
外婆穿一身旗袍,手上戴着玉镯,在土黄色的部队中很是扎眼。她没有嫁妆,戴着外公采来的满头鲜花,举行了婚礼。
外公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胸前是耀眼的红花,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不久,外公被派到济南,做“地下工作”。外婆领着母亲和大舅,也跟着去了济南。外公靠着写信、裱画为生,其实门面就是临街而设的一张桌子,是我党的一个接头地点。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时候,外公不见了踪影。为预防炮弹袭击,外婆领着大舅和母亲藏到四腿垫高了的床下。床上放着桌子、板子和棉被,只要是能用上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床上。战斗进行了好几天,吃喝拉撒全在床下。
外婆将孩子们揽在怀里,捂着他们的耳朵,听着炮弹尖锐地滑过和瞬间轰炸的声音,身子随着母亲和大舅的阵阵战栗而哆嗦。
母亲说,她恍惚记得有流弹不知从哪里飞了进来,落在她们面前,就在床前,哧哧冒着烟……外婆瞬间冲了出去,她抱起那个流弹迅速掷到屋外。但那个流弹并没有响。
母亲那天给我说的时候,用毛巾拭着泪。“后来,后来呢?”我问。母亲哽咽了一会儿,接着给我讲了以后的事情。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外公冲进了家,拽起他们就跑,当时济南已经解放了。有战友告诉了外公,上面要抓他,有人告密说外公给国民党没少干“坏事”。 外公说,这当然是诬陷,但是却说不清楚,他们跑回了老家河南台前。
在老家的三年里,外公终于有了“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感觉”。但是,他后来接到一封电报:李长安,速离家。外公隐隐感觉上面要来老家逮他了。
在关键时刻,外公某位没署名的战友,冒险搭救了他。不知为什么,外婆当天就有了轻生的想法。外公晃着外婆,大声喊着让她清醒,要努力地活下去。
母亲说,在孙口上船后,外公一直抓着外婆。船靠岸时到渡口买点东西,或者晚上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他就让母亲和大舅牢牢抓住外婆的头发。
外公说,你们抓紧她的头发,她就不会跳河。她会担心把你们带下河的……那天晚上,母亲说着说着,用力攥了下拳头,满脸是泪。
1957年,外公在老家台前被划成了“右派”。舅舅当时成绩很好,总是第一名,却被勒令退学。外婆拽着舅舅找到学校,不仅没有结果,还和外公前后拴在一起游街。
后来,家里实在挨不下去了,外婆便卖了珍藏的玉镯,开始做点小生意。主要是贩卖一些花布之类,后被人举报。
公社里派人来敲院门的时候,外婆砸开土炕,把布塞了进去。让母亲坐在上面哭。母亲说,当时外婆用力拧了下母亲的腿,那种痛让人记一辈子。
1978年,外公去世八年后,被摘掉“右派”帽子。外婆见人就絮叨外公的一些趣事。外婆去世前两年,有点间歇性的痴呆和迷糊。
我过年去探望的时候,外婆忽然说了句让人非常惊诧的话:我是李长安,我会对你好的。她布满青筋和皱纹的手半握着,给我们忽然行了一个军礼。小孩子们哈哈大笑,母亲却流了泪。
母亲给我讲这些的时候,是今年的春节除夕。那天晚上,我搀着母亲站在阳台上。随着声声尖利的哨响,各式的礼花在空中炸响、闪烁。那一刻,母亲忽然笑得很灿烂。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描写外公一家赶往利津洼的情景,着力突出了外公的无奈与慌乱;“秋老虎”的肆虐,更是让外公一家狼狈而悲哀。
B.外公在危难之际,得到自己战友的帮助,带着一家人外逃,一方面是因为被人诬陷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说明外公为人交友很好。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巧妙地揭示了外公的内心世界。
D.小说对外婆在家中有点儿间歇性痴呆和迷糊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外婆晚年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为外婆感到悲哀的感情。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了外婆一生的坎坷经历,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军礼”,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图?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外婆”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外婆”,可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外公”。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表现手法和主题等角度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

(取材于陈忠实《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小题1】作者在第⑤段中说,“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2)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选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希特勒是个 ① (十恶不赦/万劫不复)、杀人如麻、 ② (以邻为壑/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凶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行径所不及。
它的残酷行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罪行。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暗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顿、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而心有余,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 ③ (得意忘形/得意忘言)。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hèng)暴卑(liè)B.(qí)祷暴戾(lì)
C.威(xià)鞭(dá)D.余(jì)一小(cuō)
【小题2】文中划线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凶捍一贯B.赡养戎装
C.迟顿策划D.暗然失色唾手可得
【小题3】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十恶不赦欲壑难填得意忘形B.十恶不赦以邻为壑得意忘言
C.万劫不复欲壑难填得意忘言D.万劫不复以邻为壑得意忘形
【小题4】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
①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   ②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
③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 ④生活虽然十分艰辛
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B.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日荷塘满眼生机,这与眼前所见的枯萎破败的残荷形成了鲜明对比。
E.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小题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
相关链接
1949年的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包括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为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考古学家李济》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进行考古发掘,后来为更好地寻绎出中国人的原始,他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李济所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和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其实李济的影响只是在台湾学界,在大陆他没有这么大的影响。
E. 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李济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有多处引用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
【小题4】李敖评价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