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时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一项是( )
A.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B.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C.微信潜在用户消费能力增强
D.在传播上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时网络时代的微信,以其独有特点备受市场关注,增速快、市场需求大。
B.基于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也没有设置照片分享功能。
C.微信的用户每天都可以获取来自腾讯系统发送的很多新闻,信息接收量大。
D.微信无法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原因是其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小题3】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微信和微博在传播上有哪些不同?(6分)
微博从接受信息进行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传播状态。在微博上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千万。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微博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现实。微博借助转发使影响力几何级增大,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绑架 陈思远
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星期四那天早上,老丁起了一个早床,正准备赶往厕所方便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他看了看来电显示:134****5914.顿时感觉怪怪的,于是他不紧不慢地按了下接听键道:“喂,你哪位?”这时,电话那端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
“爸,我是小新,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紧接着电话那端便“嘟嘟”声地响个不停。
“应该就是儿子小新的声音。”老丁一听,顿时一下子心惊肉跳起来。
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蹊跷,一般绑匪是不会这样做的呀,既然是绑架,那为何又没朝我狮子大开口呢?而且又没有具体交易地点。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得不引起老丁的怀疑。
于是,老丁迅速地给远在北京念书的儿子拨去了电话,“您好,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电话那端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声音。
老丁一下子傻了。“莫非儿子真的出事了?”此时,他的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塌了下来。惊吓之余,老丁又朝那个陌生电话拔了过去,想试着与那人和解,可是电话那端却又传来这样的声音,“您好,您所拨的号码是空号。”
原本去厕所方便的老丁,这时一下子便意全无。于是他战战兢兢地回到屋子对妻子说道:“孩子他妈,好像我们小新出事了。”
“啥,出啥事了?”妻子焦急地问。
“你先别着急,我也只是一种猜测。”接着,老丁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妻子逐一讲了去。
“什么,小新被人绑架了?”妻子一听见儿子遭人绑架,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
“我不是话还没说完吗?”老丁说。接着,老丁又把其中的疑惑给妻子讲了下去。
“听说四月有个什么节,好像是捉弄人的,是不是小新这孩子故意让我们为他担心一回呢?因为小的时候,我们都照看的少,一直以来都是由他爷爷奶奶照看,我们也确实很少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该不会是因为怪罪我们而搞的恶作剧吧?”
听妻子这么一说,老丁感觉妻子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于是他顺手翻看了一下当天的日历,4月17日。“不对呀,愚人节早都过了,儿子都这么大了,而且又是高等学府的一名高材生,他又怎么会跟我们玩这个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是不是有些过份了呢?”
“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妻子问。
“唉,我也不清楚,明天还是去北京看看就一清二楚了。”老丁叹了口气道。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绑 架 陈思远 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星期四那天早上文学类文本阅读 绑 架 陈思远 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星期四那天早上“那你现在就去呀!”妻子说。
“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
“对对对,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免得花上一些冤枉钱。”
可是令老丁伤心的是,一天的等待都是徒劳的。无论他怎么拨打,电话的那端总是重复着前面同样的话语。
第二天一大早,老丁便乘车去了北京。经过一日一夜的奔波,老丁终于来到了儿子就读的那所学校。当老丁见到儿子时,儿子正和其他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着他们的最新课题。儿子见到父亲后,一脸的欣喜,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父亲脸上所挂着的那一丝忧愁,他只是轻声地询问道:“爸,你怎么来了?”
“哦,我是专程来看你的。对了,小新,你的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老丁问。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他觉得也就只有这样问问了。
儿子笑了笑说:“哦,我不小心把手机摔地上了,开不了机了,就拿到维修店修去了。本想给您打个电话,可是最近忙于课题研究,一直没法抽出时间。”
“丁小新,我们这一组又有了新发现,你快过来看看。”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对他说道。
“哎,来了!”接着儿子耸了耸肩说道,“没办法,每天都是这样。爸,要不,你去我宿舍坐坐,中午我再过来看你。”
“啊,不了,看到你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我还是先回去了。”
坐在车上,老丁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下来,可是一想起先前的几幕,他又有些后怕。他不知道哪一天如果真的出现的话,他该怎样面对,他只是在心里祈求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发生。上了年纪的人是最受不了这样一惊一吓的。想起更多像他那样为了孩子而操了一辈子心的父母们,他落泪了。车厢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然而没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出他为什么落泪。
(选自《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老丁反复拨打两部电话,主要是想确认儿子到底在哪里和陌生电话背后的绑匪究竟是些什么人。
B.从小说中对老丁“一丝忧愁”的神态描写和“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儿子小新担心和牵挂的心理特点。
C.文中“我还是先回去了”等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丁自己紧张害怕却又不敢声张的痛苦矛盾心理和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性格特点。
D.小说设置了老丁到北京后儿子小新在实验室忙于课题研究的情节,是为了舒缓老丁接到陌生电话后紧张恐惧的心理,一张一弛,使小说更显得摇曳多姿。
E.文末写老丁落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的喜极而悲,也有委屈和后怕,更有为天下像自己这样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的感慨。
【小题2】小说以“绑架”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分析概括小说中老丁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随着空气质量的下滑,城市中灰霾天气现象增多,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灰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
去年9月以来,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少,且强度偏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集聚,易于形成雾霾。另外,青藏高原南侧暖湿空气活动偏强,使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极其活跃,这股暖湿气流沿西南路径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并且能达到北京附近,使这些地区湿度明显增强,容易导致雾霾天气。
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迅速下滑。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超过全年的30%,有的甚至达一半。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导致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灰霾的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细颗粒物PM2.5对空气能见度的影响更大,主要是人为排放。
专家指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天气。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2010年试点城市灰霾监测结果显示,发生灰霾天气时,PM10及PM2.5浓度明显增加,而且细粒子与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细粒子多,则能见度低;细粒子少,则能见度高),这表明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颗粒物浓度增加是气象条件以外,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科学博士谭知还介绍,PM2.5的主要是人为排放。人类活动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燃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他的人为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往往会附着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颗粒等大多由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4年第二期)
【小题1】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更能降低能见度,对空气能见度的影响更大,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原因。
B.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细粒子与能见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发生灰霾天气时,PM2.5浓度明显增加。
C.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发展和机动车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所以PM2.5的主要是人为排放。
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化为PM2.5,它们往往会附着工业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小题2】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增加,就会产生雾霾。
B.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就会下降。
C.灰霾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因素和空气中悬浮微颗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D.人类活动直接排放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质的燃烧,垃圾燃烧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导致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引起灰霾天。
B.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低。
C.发生灰霾天气时,PM10及PM2.5浓度明显增加,颗粒物浓度增加是与气象条件相关而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D.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秦大河: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
1990年3月3日,一支由6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 经过220个昼夜的艰苦跋涉,徒步行进5968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借助机械手段徒 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六人之一的那个站立在南极冰层上、手举五星红旗、脸庞瘦削黑红还 有些冻伤的中年人,就是我国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秦大河。
那次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大河一时成了“明星”。
南极归来,秦大河没有停止对冰雪的探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他带队赴珠穆朗玛峰, 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记录现代过程研究,编绘了包含南北坡的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在 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图,创立了我国首座冰芯实验室,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冰冻圈科学”概念。
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考察中,这位具有丰富青藏高原考察经验的科学家突患脑水肿,后来居然生还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生成为医学奇迹。正当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时,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局长,5年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谈及探索研究冰冻圈的经历,秦大河始终谈笑风生,“有次观测海冰时,突然刮起大风,将我脚下的冰层吹断,幸亏同事及时展开救援,不然我就像企鹅一样随着海冰飘走了”。
谈起冰川学,秦大河说在1965年报考大学时,自己本来希望学习数学或物理专业,可是 由于报考地学专业的人太少,最后被分配到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既然祖国需要,他就勇敢地接受了祖国的挑选。后来在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先生的影响下,他把冰川研究作为自己一 生的追求。1978年5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1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硕 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那时,全世界进行冰川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在中国不过几十人。进行冰川学研究意味着长期的野外考察,冰川学家们的常规工作环境是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对身体的慢性损害:吃不下、睡不着、嘴唇溃烂、全身浮肿,还要面对雪崩、泥石流的威胁,暴雪中的迷失,经常遭遇生死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秦大河对“艰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地学工作者,自从我选定于冰川这一行,认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风餐露宿,就得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只有在苦难中,人们才能认识自我,事业的乐趣也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2000年12月,秦大河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政府官员,从冰川学研究领域到气象、气候工作领域,角色转换了,地位变化了,可秦大河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
“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测地。”这是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气象业务将由传统的气象预报领域向更为广阔的气候系统领域跨越。到那时,气象部门将为公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预测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各个分支系统;除了对温度、降水、风等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将预测地面环境对天气的影响,并由现在的短期预报拓展到跨季度、跨年度的气候预测。因此,他领导中国气象局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了 “四个转变”:从单纯拓宽服务领域向拓宽基本业务领域转变;打破部门界限,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向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转变;从单一气象业务向科研、业务、服务有机结合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之成为全中国的气象局,而不仅 仅是部门的气象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1990年一支由6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艰苦跋涉了220个昼夜, 徒步行进5968公里。
B.秦大河是横穿南极第一人,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回来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 大河一时竟成了“明星”。
C.冰川学研究人员偶尔要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这些恶劣气 候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
D.作为地学工作者,选择了冰川这一行,也就选择了艰苦,但秦大河却认为,事业的乐趣也 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E.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了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 测地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2)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主要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10月21日,秦大河被授予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该奖项代表了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称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秦大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秦大河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秦大河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样的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产生共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看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积极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百年的月光
李娟
①翻开一本民国的旧课本,沉睡在光阴里的书香一瞬间将我覆盖。文字简静美好,拙朴醇厚,沉静从容。不繁文缛节,不喊口号,不唱高调。天性自然,人性温暖。老课本中的文字,来自源远流长的汉语,一字一意象,一词一乾坤,清气四溢,意蕴深长。美好的文字永远是温润的,有情感,有力量的。
②我似乎成了民国时期的孩子,坐在春日午后洒满阳光的教室,捧一本民国的课本,语声朗朗,唇齿留香。又仿佛置身文字的原野,左采一朵,右摘一朵,令我目不暇接。
③书中图文并茂,不少插图是丰子恺先生所做。我不禁要嫉妒起民国的孩子,开启智慧之初就有画家丰子恺温情的画笔,为他们画下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孩子、蚂蚁、月光,他笔下的天地万物皆具性情,诗意流淌,深情款款。那时的孩子多幸福,有慈父一般的画家,教他们惜花草如邻,怜小生灵如手足,因为,我们和它们同是大地的孩子。
④一百年前,书中一字一句召唤多少颗懵懂的童心,唤醒一颗颗沉睡的种子。那一刻,风和日丽,岁月静好。上苍微笑着俯视着孩子们,等待他们在幽幽书香里慢慢长大。回望民国时期,那时虽金戈铁马,战乱不息,却有精神世界的宁静祥和,淡泊从容。老课本中有静气流淌,童心盎然,即使物换星移,沧桑变换,也经得起日月细细翻阅,依然是本一生也读不完的好书。
⑤一代代的生命捧着她,温暖彼此生命的每一个寒夜,一代代生命捧着她,润泽每一个幼小的灵魂。回首民国时期,总让我想起他们,那些璀璨如星的名字:蔡元培,鲁迅,陶行知,朱自清……
⑥课文《秋花诗》中写:“春花木本好,秋花草本妍。”文中教我们识得花儿芳名。识得花草名,原是上苍布置给我们的功课。世间每一个生灵,都是庄严的。我们认识她们,如同识得自己的芳邻。如今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听不见布谷鸟的鸣叫,分不清蒲公英和雏菊,闻不见桂花的暗香,却对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如数家珍,他们是远离泥土和大地的孩子,远离花草、树木、溪流、小鸟的孩子。他们张张嘴巴,唤不出几朵花的名字,生活在尘世的他们是多么孤单。漫画家钱海燕说,希望在临终前,给我一个月的闲暇,我想知道世界上每一朵花的名字。多么有情趣又温情的女子啊!
⑦《蜘蛛结网》一课,用笔极简极淡,六七岁的孩子,见一张蜘蛛网中落了一只蜻蜓,他执杆挑破蛛网,救出了小蜻蜓。“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用情如江河开阔,润物无声,人类的仁慈和悲悯才是尘世的大爱。
⑧上苍俯视着救蜻蜓的孩子,俯视着人类的良善与仁爱之心。
⑨《勿贪多》一课,很有趣。读之,余味悠长。孩子将手伸进瓶中取糖果,手里攥了大把,握满糖果的手在瓶中取不出了,急得大哭起来。身旁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文章虽小,蕴含人生之哲理。贪欲之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自孩童时,父母就告诉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吃东西时,白发的祖母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意思是吃得过多,难以消化。我们童年时懂得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勿贪多,教我们懂得节制与取舍。
⑩如今有些贪官,利用手中权力无休止的索取和占有财富,不知道他贪婪的手自瓶中索取的是糖果,还是砒霜?
⑪《天然之美》一文,郑家姐妹俩人,姊喜清洁,谓清洁为美,妹喜妆饰,谓妆饰为美。二人争论不决,乃问母,母说:“清洁为天然之美,且有益于卫生。妆饰为人工之美,复近奢侈,吾以清洁为佳。”如今有许多的母亲,爱慕虚荣,为了让女儿出人头地,一夜成名,带着花样年华的女儿去医院整容。郑氏姐妹多么幸运,有一位智慧的母亲,告诉女孩什么是美?天然就是美。其实,一位女子,若想花容永驻,与其化妆和整容,不如多读几本好书。
⑫年幼的孩童,人生犹如一张洁净的白纸,教育就是在白纸上严谨的作画,而不是肆意涂抹。教育就是给人一个清白有节的人生。
⑬文字有着穿透光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引领我们,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嚣。
一本老课本如百年的月光,洒满你心灵的每一寸空间。佛家言,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一个生命就是一条河流,那么邂逅一本好书,心中就有了一轮明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富有想象、充满抒情的笔调来写民国的旧课本,流露出对民国旧课本的由衷喜爱。
B.文章多角度地反复描写民国旧课本的书香和温情,其中暗含对比,作者意在借此贬斥当今的课本,表现出明显的怀旧思想。
C.“我不禁要嫉妒起民国的孩子”,一个“嫉妒”即传达出作者对民国的孩子能看到丰子恺先生充满温情的课文插图的羡慕之情。
D.“上苍俯视着救蜻蜓的孩子,俯视着人类的良善与仁爱之心”一句,形象生动,从一个角度表现了《蜘蛛结网》选文的精妙。
E.第⑥至⑪自然段选取具体事例,具体表现民国旧课本不唱高调、人性温暖等特点,意在彰显全文的主旨——多读几本好书。
【小题2】作者认为民国的老课本“经得起日月细细翻阅”,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说明。(6分)
【小题3】文章以“百年的月光”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民国的老课本给我们诸多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好书对教育的作用的思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