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吃 客 苏童
(1)此人照理说是到了德高望重的年纪了,头发已经白得像腊月里的雪,一根黑的也看不见,奇怪的是他的气色很好,他的皮肤不老,其红润与细腻堪比初生的婴儿。他的眼神也不见一丝浑浊,老年人中常见的迎风泪、睑毛脱落、眼屎过多的毛病他都没有,他的眼睛在饱览了七十年风霜之后竟然清澈如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何以如此?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老人说,有,吃,吃呀,吃出来的。
(2)大家并不怎么尊敬他,街上老老少少的人都叫他小三宝,很明显这是一个乳名,小三宝,哪里听说一个老人被满街的小孩唤做小三宝的?可这样离谱的事情就发生在小三宝身上。他的孙子那会儿刚刚学会说话,也伊伊呀呀地对他祖父说,小——三——宝——抱——抱。
(3)小三宝对抱孙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他对吃感兴趣。他站在家门口与人聊天的内容大多与吃有关,他批评肉铺里卖的冰冻猪肉要不就是皮太厚,要不就是没有皮,总是不好吃,炒肉丝怎么炒都嫌老,烧红烧肉吧,怎么烧吃起来都不香。人家说,那也没办法呀,猪肉这么紧张,有冷冻肉吃就算不错了。小三宝站在那里神秘地摇头,微笑着说,有地方买新鲜的农家猪的,你们不知道罢了。人家自然就追问那个地方,这时候小三宝便打岔了,你想打听的他不透露,他把话岔到竹笋上去了,他说,码头那里有宜兴过来的船,卖竹笋,那笋很嫩,炖腌笃鲜不错的。
(4)大家现在应该看出来了,一个本该是德高望重的人被人唤成小三宝,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5)小三宝的妻子是个节俭的善于持家的老妇人,虽说是近墨者黑,她也特别喜欢翻看女邻居的菜篮子,告诉别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但她对吃的兴趣基本上是过日子人的态度,她一直不赞成丈夫这个吃法,不是反对美食,是反对他为了吃花了好多本该储蓄的钱,谁都知道,小三宝虽然家底殷实,但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都没成家,算算看,要花多少钱?你嘴上省一点是一点,小四小五明年都要结婚了呀!这一大把年纪的人,怎么就不懂事呢?老妇人经常像教训孩子一样教训小三宝,这时候小三宝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一丝迷惘,很快他就想明白了,说,毛主席说的,自力更生,让他们自力更生嘛。
(6)小三宝在吃的问题上执迷不悟,早晨他往市中心去,对老妇人说他去大公园打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是个幌子,小三宝天天去老字号的黄天源吃早点,有一次让一个邻居撞见了,看见小三宝面前放着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小三宝当时不免有点慌张,一手擦着嘴角上的油,对邻居说,回去千万别告诉我们家老太婆。
(7)邻居确实是替他保密的,不幸的是经济账最终是由储蓄金额和抽屉里的现金反映的。这年国庆前夕小三宝的四儿子五儿子一人打了小三宝一个耳光,大家一定猜到为什么了。小三宝捂着脸跑到邻居家,泪流满面,邻居也听见了这个家里的战争之声,不知道怎么安慰小三宝好,后来就听见小三宝自己在安慰自己,他说,这个年头,如果吃点好的都吃不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小题1】第二段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小三宝的“吃货”形象的?(3分)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5)段划线句的内容。(2分)
【小题4】你认为小三宝鹤发童颜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 ① (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题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biàn)证法   匪________夷所思
【小题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生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小题3】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
(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电视艺术作为当代最为强势的通俗文化,其中的音乐节目引领着大众音乐审美趣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中,审美趣味的时尚化便是突出的表现。究其原因,首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为审美趣味的时尚化提供了条件;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开放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放开,人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提升;伴随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浮躁心理在社会蔓延,这些客观存在都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作为新型媒体,迅速普及,电视文艺成为当代最为强势的文艺品种。从受众来看,电视传媒具有大众性、自主性、散漫性的特点;从传播效果上看,电视传媒具有广泛性、时效性,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传播。所以,一首动人的乐曲可以一炮打响,唱红大江南北,一位草根歌手也可以一夜走红,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电视传媒催生壮大了中国流行音乐是不争的事实。从电视文艺的通俗性功能来解读,电视与流行的结合是必然的。应该说,在流行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电视对其的支持多是积极的。但是,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有些时候,电视传媒对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起到了消极作用。大量的通俗音乐充斥荧屏,抢占了经典音乐传播领地,造成了审美对象的表面繁荣,实则与美的距离逐渐拉远,大众的审美判断力集体下降。
音乐栏目是娱乐化倾向还是“主旋律”下的适度娱乐,是媚俗还是坚持启迪心灵?要解决这些矛盾,有必要确立音乐类栏目公益性的定位。首先,电视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应该允许相当一部分的音乐类栏目是公益性栏目,其主要任务是传播人类优秀而丰富的音乐精神财富,提供欣赏类和教育类节目,这类栏目由电视台代政府投资,强调社会效应。其次,商业运作的音乐类栏目,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倡积极向上的通俗,抵制媚俗,杜绝低俗。
音乐类栏目在文艺节目中的地位比较尴尬,既受到其他类型文艺节目如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挤压,也受自身发展之束缚。好的音乐类栏目需要培植,如果是传播品位高雅的音乐,其观众群的培养和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对“审美趣味时尚化”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社会浮躁心理的蔓延,客观上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B.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电视文艺成为了当代最为强势的文艺品种。
C.电视传媒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自身特点使得“一首乐曲一炮打响”或者“一位草根歌手一夜走红”成为了可能。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给普通民众带来了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对于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是把双刃剑,这与其散漫性、时效性的特点有关。
B.流行音乐类栏目的设计身处两难境地,培植好的音乐栏目、传播品位高雅的音乐仍需更长时间。
C.通俗音乐已成为当今音乐类电视节目的主流,它占据荧屏的重要角色,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D.为杜绝音乐栏目过度娱乐化的现象,电视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有必要允许所有音乐类栏目是公益性栏目,传播人类优秀的音乐精神。
【小题3】(小题3)要“培植好的音乐类栏目”,作者提出了哪些合理化建议,请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今天,我们都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②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③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④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选自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第②段中“‘小’了时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今天,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虎视眈眈并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变得“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C.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把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
D.把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即无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也无昏昏噩噩、碌碌无为者。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观点,因为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所以电影《小时代》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思想面目。
B.第②段在第①段基础上论述文艺作品的探索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弊端,然后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识误区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最后表明自己的看法。
C.第③段开头照应第①段,指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强调了知识分子应具有的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D.第④段紧承第③段,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物质化的原因,强烈呼吁作家和艺术家们要有情怀,要有格调,为时代唱大风,力矫颓俗。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文艺作品对物质和人的关系进行探索,这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子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
B.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进行剥夺和压迫,所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
C.文艺的幼稚和浅薄就在于让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这个阶段是必须超越的。
D.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播,普通人目光向下倾并不为过。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江 河   

徐刚

①大地有万类万物,其中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大约就是江河流水。草木枯荣,四时更替。飞鸟也,走兽也,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需要驻足、稍息,唯独江河东去,不舍昼夜。假如追随一处流水,沿江而下,你就会知道,人永远不可能走在江河水的前面,但又总有波涛在你身后汹涌。所有的河流都会汇聚到一处边缘——海与陆的边缘,咸与淡的边缘,清与浊的边缘,又都毫无例外地扩散到四面八方。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

②人在海边望海兴叹,江河源源涌入,海可以容纳多少水?江能够流出多少水?江河的奇异在于:我们知道它流向海洋,却很难目睹它的初始流出、源头何处。

③几千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想象着、寻觅着江之源、河之源、水之源,其实就是生命对源头的呼唤。源头何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心结,因而那些探求源头的人,便是把一个民族的伟大猜想付诸行动的人。在历史的荒原中,探求的脚步已经深入源区,可是仍然说不清源头在哪里。直到一九七六年夏天,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江源考察队,爬冰踏雪五十一天,到达了长江源头,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唐古拉山海拔6621米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发源地。

④江源是冰川雪野,高耸于世界屋脊之上,圣洁庄严。那姜根迪如冰川融水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或者说当冰川夏日消融坠落成流,一条大江诞生了。源区是如此宽阔,流出是如此细小!源区是如此荒凉,流动是如此安详!点点滴滴地流出,从小溪流到通天河……

⑤金沙江还在青藏高原的通天河段时,水流澄明而清澈,宽阔而平缓,仿佛为伸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所诱惑,不忍骤然急速离去,倒成了高原上饱经沧桑、深谋远虑的漫步者。

⑥当金沙江进入川藏之间的山原地带时,面对横断山脉的阻隔,震怒于群山的桎梏而在所不惜地下切,寻觅,坠落,流动,并隐身于深切峡谷,自由于束放之间。

⑦从曲麻莱到宜宾,是中国地形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突变,使一江之水爆发出无法比拟的激情,激活了每一个水分子的想象力,飞跃,奔突,坠落,切割,面对重重叠叠的大山,如斧如锯如齿如刃,把山岩咬碎锯裂,然后嵌进深沉幽暗的峭崖峡谷,闪烁着流动的光。

⑧到云南丽江石鼓镇,金沙江突发奇想做了个一百多度的大转弯,这一长达370公里的大转弯,其直线距离只有36公里,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弯”。弯曲总是与力量和深刻度相辅相成。《易经》称:“曲则全”。江河无不多河曲,堪称典范。

⑨假如说江河、流水亘古以来是世界的启发的话,那么我们迟早会面临这样的思考:直道是不是太多了?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

⑩江河不会回答人类的问题,只是在流淌,或徐或疾。它到底要到哪里去?到底是从哪里来?如此的行色匆匆而又源源不绝,不能不使人想起:在大自然中,江河是有使命的,非同一般的使命,游走于消逝和创生之间的使命。但江河不说,涛声而已!流动而已!

(摘自《散文选刊》2010年07期 ,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江河是“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
【小题2】请解释第①段中“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说“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对此,你怎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