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花前自愧
[日]神尾久义
①凡是花,无论什么品种,也不管东洋还是西洋的,我都喜欢。
②看花能使人愉快。这愉快不是别的,正是欣赏到美好事物的一种喜悦。因此,可以说美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物。美,不仅使人们的眼目,甚至心灵受到清新感情的熏陶,美又使人的神经得到安定。
③花的美丽不夹杂任何利己的目的,她和人类不同,她不是人工化妆出来的美,因此,更能动人心弦。
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欣赏那些名家的浮夸、造作的瓶中插花。我认为从泥土中萌芽、生长、展叶、开花这一自然生态是最优美动人的。花儿只有在茂密的绿叶丛中才能生机勃发,当然也需要适度的光照。梅花和樱花之美正是由于树木的衬托才光彩夺目,并且由于枝条纷乱交叠而显得灿烂无比。树木也如此,两株要比一株好,三株又比两株好。树木越多,花色越发艳丽。繁茂与美丽,错综复杂,交相辉映,因此,自然界花木之“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⑤我对周围事物是不大轻易动感情的。可是如果路过别人家门前,突然从院里飘出一阵花香来,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要是花枝伸展到墙外,我定会观赏良久,甚至揣度庭园主人的心境,使自己的胸怀得到充实。
⑥俗语说,“爱花者无坏人”,还有一句谚语是“盗花者也属风流”。这些话的含义不难理解,但我总感到它是自私自利者的歪道理,因而我不喜欢。以前政界首脑提倡“樱为百花王,武士为人杰”,特别着意渲染樱花凋谢时如何坚贞纯洁。樱花自然也是花明香远的盛开时节最为美丽。花是应当欣赏的,但人类不应当轻率地对待生命。这是理所当然的吧。
⑦提起赏花佳期,自然是鲜花盛开时节最好。可是近来温室培养的花卉大量上市,使很多品种提前了开花季节。这种风潮,无视谚语所说的“花为三月好,菖蒲五月艳”,令人难以理解。“花为三月好”的“花”,指的是“樱花”。“樱”是日本花木的代表,这一认识似乎自古已有之。奈良时代的“花”是指梅花而言,因此樱花取代梅花的王位可能始于镰仓时代。这正好和武士兴起的时期相吻合,大概是武士爱上了樱花骤然开放又骤然凋零这一特色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执政者甚至把樱花塞进教科书中加以讴歌。这实在是给樱花帮了倒忙。
⑧扯的太远.还是书归正传吧。所说的“花为三月好,菖蒲五月艳”,意思是观赏樱花的佳期是三月,欣赏菖蒲应当在五月。万物都有其最美好的时光,万事有与其相适应的时机。因而赏花也必须正当其时。
⑨“十月菊花,六月蒲”也是类似的谚语,但含义略有不同。菊花用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菖蒲用于五月五日端午节。因此这个谚语多用来说明已错过时机,赶不上用场的意思。顺便再举两个相同的谚语,如“跳罢盂兰卖鲭鱼”“夏送炉子冬送扇”,也都是这个意思。
⑩世人通常认为鲜花的生命最短暂,因而当人们看到已过盛期,开始凋谢的花朵时,心中便有凄凉之感。如果不曾见其光彩夺目的盛时倒也罢了,凡见过她们的荣华者总要产生悲怜之情,然而那也许只是人类自己的伤感吧。
11我想百花一定是极力歌颂其短暂的生命的。因为她们没有任何私念,只是一心要开出美丽的花朵。这就是她们的生活。一旦怒放之后,即使衰败、枯萎,她们也会感到心满意足的。她们活着的目的正在于此。人类却只见花之艳美,而不知花的高尚精神。人类应当在花前感到羞愧的。
【小题1】第①段写到:“凡是花,无论什么品种”,“我都喜欢”,文中作者喜欢花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第⑦段“这实在是给樱花帮了倒忙”的含义。(4分)
【小题3】第⑧⑨两段引用“花为三月好,菖蒲五月艳”和“十月菊花,六月蒲”等谚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花前自愧”,文末写到“人类应当在花前感到羞愧的”,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列出“自愧”的原因。(6分)
【小题5】文中第⑧自然段说“万物都有其最美好的时光,万事有与其相适应的时机。因而赏花也必须正当其时。”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1)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2)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3)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4)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5)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的绿树、庄稼包围。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6)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7)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8)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9)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
(10)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项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11)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鸟鸣声却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12)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13)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14)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15)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写于1982年(选文有删节)
注:静虚村:即方新村,位于西安郊外,静虚村是作者对村子的命名。
【小题1】作者为什么“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如何理解(14)段结尾划线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你说出“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的理由。(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用对比的手法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写出了作者的意图。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及习俗等。
C.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这种染指甲的花”借代村中女儿们,巧妙新奇。
D.尽管我没有时间种槐树,但我可以随意吃,写出了村民对我的热情,我与农民的关系也由隔阂变得融洽和谐。
E. “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通过写吃井水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乡村的鞋匠    (西班牙)布拉斯科
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光线。
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这样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
向往自由,
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
无异于死亡,
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
“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赶驴的人?”
“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下定了决心。
“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多么好的天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
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惶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
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
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寻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过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去吧!”
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天气好!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画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5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请你根据加斯帕尔的故事,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发。(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根生  
刘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三朝时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苗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蛰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
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2013 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更烘托了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00余万名写作者、近千万部网文作品储备、200余种内容品类、1.918亿月活跃用户——这是阅文集团日前发布的一组数据。过去20年,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广为人知、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数据显示,2016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46亿元,今年预计达63亿元。
网文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长度,改变了写作者的构成,培育了无数文学读者。回望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边界日益模糊,文学生态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巨变。
(摘自解放日报《网络文学:改变作者构成和文学生态》)
材料二:
老外为何会成为中国网文的粉丝?
在邵燕君看来,网络小说的特性就会吸引人们去阅读。“网络文学对我们现实生活反映是非常切近的,它是一种折射式的反映,而非直接反映。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实中的焦虑、欲望就都会反映到类型文中去,我们最核心的焦虑恰恰可能会投射成网络文学中的‘爽点’。”
“比如现在都市文之中有很多‘重生文’。就是我一下回到生命的原点重新过起,所有的遗憾,丢失的恋人、错过的机会都可以找回、弥补。这样‘爽点’就有了。”她说。
国内粉丝规模的扩大还只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方面。从2016年开始,邵燕君和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注意到,中国网络文学正在走出国门。
2014年12月,美籍华人赖静平)建立了被认为是第一家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网站的Wuxiaworld。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对网文出海现象的关注,诸多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相继出现。
中国网络文学为何会越来越多的被外国读者接受?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外国读者在起点国际上的留言找到原因。网友aswalz在看了一部名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网络小说后表示,读这部作品“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同样在追这部作品的Albert23坦言,“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得太棒了”。Modsan则认为,“这个类型的小说正是我需要的”。
邵燕君曾对媒体表示,老外粉丝爱看中国网络小说的原因,和国内的粉丝差不多,就是爽——“草根的逆袭”这一主打模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能满足不同人群共通的欲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网络小说出海之路:老外为何追捧?瓶颈在哪?》)
材料三: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文学要想实现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相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与会专家认为,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批评的积极干预,网络文学可以更健康地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过,网络文学批评也面临新媒介、商业性等新情况。与传统文学批评相比较,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不能没有市场的维度,需要引入读者群的消费评价。不过,歌颂真善美、惩治假恶丑的坚守始终不能变,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也不能丢掉“文学性”这个核心。
事实上,与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相比较,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发展起一批专业评论队伍。正如网络作家陆显钊所说,“我们写作需要正能量的指引,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不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得下。实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更能够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通过详尽的数据来说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学,从而使文学生态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变。
B.材料二重在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国内的粉丝团正快速扩大,而且被无数的外国读者接受;也产生了无数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
C.邵燕君认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的很棒,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追捧。
D.《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文学虽然蓬勃发展,但离实现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尚有距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中国网络文学亦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受,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学亦将越来越式微。
B.从2016年的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的数据和预计的2017年市场规模的数据已经显示,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了所谓主流文学的市场规模。
C.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学批评有相对明确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标准和体系一般不会为市场所左右。
D.中国网络小说直观反映了生活现实,反映了现实中人们的焦虑、欲望,这样的特性往往会吸引读者——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去阅读。
E. 网络文学要真正地吸引人们阅读,往往在于作者把握的“爽点”准确地反映人们最核心的焦虑。
【小题3】为了促进中国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