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瞧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拣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小题1】雅盗之“雅”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可以看出雅盗是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2】小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其中设置了哪那些波折?请做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最后两段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事情是这样的

怎么说呢?12月26日,事件经过一天发酵,《惊爆!某超市一黑衣男子对老人大打出手》牢牢霸占微博热搜榜头条。几张图片看起来是连拍,一男子挥舞手臂,老妇人抱着男人大腿,直到最后一张男子的手打到老人身上,看上去触目惊心。文字解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当详实。

小明日记

今天玩得可开心啦。妈妈带我去欧美新生活广场玩,小朋友真多。大人坐在游乐场外玩手机,我们玩打枪游戏。我们玩了很长时间。中午吃面条,很好吃,妈妈说下周还带我吃。

下午和妈妈一起买了很多好吃的,超市的人很乱。有一个奶奶躺在地上,大声喊,还哭得很伤心。

妈妈不让我看,但我早就看见了,那个奶奶抓住了那个叔叔的脚,叔叔不想让她抓。叔叔一蹦一蹦的,像跳皮筋,可好玩了。

超市收银员只言片语

周年庆嘛,人多,忙不过来。我看到的时候,大妈已经倒地,那个黑风衣在掰大妈抱他大腿的手。他们吵得很激烈,那男的一直喊“松手”,而且还说脏话。大妈被他拖着走。听不出来两人为什么起的争执。

我为什么不去拉开他们?公司规定:收银员不能离开岗位。而且我们经理和保安很快就赶到,把两人带走了。期间,很多顾客都在旁边看着,各种拍照。

不说了,不说了,今天顾客至少比昨天多一倍。

值班经理答记者问

记者:两人为什么争执?经理:周年庆,特价区豆油只剩下一桶。那男的要拎走,大妈说是她因为没找到推车,暂时放那儿的,才引发争执。

记者:据我们了解,这件事发生20分钟左右,你们才派人解决,具体原因是什么?经理:因为这次促销力度很大,顾客太多了,到处都是人。我接到电话从值班室下楼去叫保安,然后再上来,我是一直跑着的。我们要从最里面那个非买出口进入,这又是一大圈。到现场的时候,周围好几圈人,分开人进去,差不多十分钟,绝对没有15分钟。

记者:事后,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经理:我们无权调查,这事儿得问公安人员。记者:那最后问题解决了吗?

经理:解决了,我们超市各送了他们一桶豆油。今天我们吸取教训,不仅在特价区安排工作人员,而且,将特价商品量提高了2到3倍。

我是监控录像管理员

12月24日早7点,经理打来电话,让我在营业前调整13号至17号摄像头监控的位置和范围,并要求我们在25日3:20前,务必把13号至17号摄像头于下午2:00--3:00的录像整理出来,保存备份,发给宣传部。

25日下午2:00的时候,我就盯着监控。看到一个女的疯狂冲到小王身后,双手抱住他手里的豆油,小王抢过,女子摔倒,之后立即抱住小王的大腿,大喊大叫,看不出来喊什么。小王使劲儿挣脱,一只手拎着豆油,一只手一会儿掰她的手,一会儿挥舞着保持平衡。他们从15号监控拉拽到17号监控下面。

2019年元旦,关于欧美超市的微博《反转—一黑衣男“动手”的真相》,再次成为微博热搜的头条。文章链接了一个12分钟的视频。某媒体的官方微博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两个小时点击超过500万,转发超过20万,评论过万。周年庆加圣诞节“双惠”期间,欧美超市营业额远超沃尔玛、家乐福等,为答谢新老顾客厚爱,元旦期间超市的“双惠”活动将持续到本月7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发时有不少顾客在场,但作者只选取了一则小孩子的日记作为顾客对事件的描述,构思颇有深意。
B.超市周年庆顾客多,收银员“忙不过来”“听不出来”,公司又规定“不能离开,她可能真不知情。
C.从值班经理答记者问可知,面对突发事件,超市确实行动非常迅速,举措得当,充分考虑了顾客的需求。
D.作者从占据热搜榜头条的一条微博写起,以官方微博和超市的“双赢”收尾,增强了故事的反讽意味。
【小题2】小说的标题“事情是这样的”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小说从多个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事件,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七夕节,到底在过什么
曹雅欣
七夕节之所以也被唤作是“中国的情人节”,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参与了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汉初年,这个神话传说就已经盛行于民间。
于是,七夕之时,闺中女孩儿们遥想着牛郎织女的挣扎与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许愿,希望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缘。所以,与上元节的“情人会”不一样,七夕节只是“情人盼”,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
其实,女孩子们的乞求许愿,与其说她们在求一段爱情,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良人,更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人生。
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婚姻观念:
在古人看来,女儿在家是客,是暂居于娘家,只有当她出嫁、嫁到了终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托付整个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对应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双方共同组成了“家室”。
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是回归到了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古语称女孩嫁人,就叫“之子于归”。
在《诗经》里的一首贺新娘曲《桃夭》,是为踏出闺门的新娘子送上的一首贺歌,里面就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女子归来,家室完整。因此,女人成婚,是将终身赌注给了她要陌生面对的丈夫以及她要只身融入的夫家。所以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说她们甜蜜幻想爱情那是奢侈的,她们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那才是真实的,因为那个男人、那个夫家的好坏,决定了她无可悔改、不可转圜的下半生命运。
七夕节,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但古代女子甚至无缘言情、无心痴盼“情人”,只要命运赐给她的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良人”,那就是姻缘善待了她的人生。
七夕的“情人节”,如果两心情热,那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如果心境秋凉,那就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但无论如何,这一个“情人节”的本质:从牛郎织女的本源苦情算起,就是一个相思相望不相亲的节日,是苦中作乐而已的暂时私会;从女孩儿的闺中岁月看,又是一个望穿秋水候良人的节日,是没有良人时的一厢情愿。所以秦观最著名的宋词《鹊桥仙》形容这一个情感节点,也只好半是安慰半是无奈地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若两情相悦,自然还是朝朝暮暮的好,何必常做久别离;若两心相依,每一天便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所以,七夕节的风俗,古代女孩的乞求,无论乞求心灵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缘也好,都有无限辛酸在其中。——那样苦苦地求盼,那样深深地许愿,那样迷信地通过游戏来求一个吉祥预兆,正是说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而今天过七夕节,很少有人再“乞巧”了,但是反而,我们的时代靠女性的投身职业、女性的自主婚姻,完成了古时女子在星空下专注乞求的幸福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是爱情故事,所以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B.七夕节只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只是闺中女孩遥想着牛郎织女许愿,为自己求一份好姻缘而已。
C.古代女子终身仰仗托付大半生的,是外姓的夫家,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回归到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
D.古代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并非甜蜜幻想爱情,而是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的好坏,揣度自己不可改变的下半生命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得一项是()
A.古人认为女儿在父母家是客人,有了丈夫才算是“有家”,而男儿有了妻子,也才能叫做“有室”,男女成婚才能算是组成“家室”。
B.古语称女孩儿嫁人叫“之子于归”,因为他们在送新娘子踏出闺门之时,会送上一首贺曲《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古代女孩,会在“七夕节”乞求心灵手巧,或乞求良人姻缘,但怎样的求盼、怎样的许愿,都蕴含着无限的辛酸。
D.七夕节,只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而对于古代女子,若命运赐给他一个还不错的丈夫,就是她很好的婚姻的运气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夕节的风俗实质是通过游戏来乞求一个吉祥预兆的迷信活动,它说明了古代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B.七夕节从本质来看,无非是是相思相望难相亲的暂时相会,或望穿秋水候良人的一厢情愿,而非今天理解的浪漫幸福。
C.文章引用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在告诉我们,只要两情相悦,每一天就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D.现在过七夕节,或许还有人“乞巧”,但更多的女性已投身职业、婚姻自主,无需再在星空下专注地祈求幸福的人生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小题。
(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小题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小题3】对画线③全句诵读和理解正确的是:(    )
A.诵读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理解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诵读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理解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诵读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理解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诵读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理解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小题4】文段(二)是课文最后一段,试分析该段对祝福的场景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细微的表征。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历史的具体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但今天的经济成长和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传统的“空洞化”的努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贵古贱今和厚古薄今。我们不仅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新的传统,更需要几十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于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第三,“传统文化热”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的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由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新的“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
B.新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热”的表征。
C.新的“文化自信”是告别民族悲情的努力。
D.新的“文化自信”可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有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冲击让我们感到了整个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
B.我们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不如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充分。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D.国家的和平为“传统文化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一定会带来中国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
B.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开放,就能弘扬传统文化。
C.“祭祖”“读经”“汉服”等方式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
D.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细雨,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令人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宿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上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绍兴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假中又重游一次,上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园中的映山红和紫竹都很鲜妍,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热热闹闹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想象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的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这种想象决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他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他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东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不定期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溥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我们坐在架下的石登上,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这是作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真切动人。
B 作者叙述自己曾经三次去过快阁,但前两次都没有多大印象,是为了突出紫藤的美丽,紫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C 文章第4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快阁的美景,使人如临其境。
D “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她们听,正在奏乐给她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E 文章在描写紫藤时融情于景,储蓄隽永,使全篇笼罩着由于紫藤花落而引发的凄凉心境。
【小题2】文章从题目来看是要写紫藤花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文字写快阁周围的景物?(6分)
【小题3】作者在写到快阁时,用到了陆游的典故,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开头部分就点出两架紫藤“使人难忘”,后文又写了白色紫藤花和青色紫藤花,试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这两种花的?又有何寄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