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震 心
朱 佳
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梅,就停下来,刚把烟点燃,一滴水珠从隧道顶滴落,砸在烟头上,炭火一样红的烟头还没来得及冒烟,就噗地灭了。雪梅刚好赶上来,瞅了他一眼,手里攥着一件白色的东西,在闷湿的空气里一扬,说:“怎么样,就在这儿把事办了吧,免得再走。”
  不用看,尚永也知道雪梅此时的脸色。他哼了一声,意思是“不行”。
  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那里是终点,没有出口,要回到外面的世界,必须原路返回。
  被浇灭的烟是尚永的最后一支。他刚才在隧道外面等雪梅的时候,就吸光了所有的烟。现在,仅有的一支也湿了。尚永无奈地把烟扔到地上,用脚踩瘪。雪梅听到隧道底端的叫喊,来了气,快走几步,扔下一句话:“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永远长不大。像你这样,怎么过日子?”
  尚永不回答,闷着头跟在后面。
  隧道的地面湿漉漉的,凸凹不平,踩在上面容易打滑。尚永小心地注视着雪梅的脚步,以防万一她摔跤,他可以及时扶住她。可是,一直走到隧道底,他都没有机会。
  隧道底端显出一道深绿色的铁门,充满惊惧的叫喊声就从后面传出来。铁门上用红油漆写着:每次最多仅限十人。从门外无法看到门后的内容。雪梅在铁门前停住脚步,两手一抱,怨气十足,想不通尚永带她来这里的目的。
  两秒钟的工夫,嘶叫声彻底平息,铁门徐徐地被打开,一群人兴奋地走出来,有大人,孩子更多。他们看上去挺高兴,看见门外的这对男女一筹莫展甚至怒气冲冲的样子,都觉得奇怪,两口子吵架,凭什么上这儿来?莫名其妙。
  等人走光,尚永从衣兜里拿出十张门票,交到看门人手中。看门人诧异地接下门票,又扭头看了看尚永身边的雪梅,撇了撇嘴,暗想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然后关上铁门,在前面领路。
  看门人把尚永和雪梅带到里面,那里有一个四方铁质平台。平台的周围围着铁栏杆,平台前面的隧道顶端,遮盖着铁皮顶棚。平台上并排放着三排椅子,每排椅子之间也有扶手栏杆。雪梅生气地走进去,坐到最边上,脚踩在铁皮上,咚咚地响。看门人看这架势,知趣地离开。他一边走向控制室,一边想,这叫什么事,包了全场进来吵架?!
  尚永也坐下来,故意和雪梅隔开一个位子。他们前方的铁皮顶棚,像天文台的观察台似的,缓缓打开,露出一片蓝天。日光漏下来,照亮另一个天地:一个人工小池塘,池塘周围有房子、假山、塑料花草、塑料家禽,还有一辆仿造的塑料吉普车。都是假的,却做得逼真。
  原来,他们这座城市是地震多发地带,政府就故意修建了这个地震模仿室,让人们亲身体会一下地震的滋味,以使人们在真正地震时,临阵不乱。
  雪梅听说过这里,但从没来过。她先被那突然打开的天顶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把手里的白纸抛向尚永,“签字吧,我没时间陪你玩。”
  “等结束了再签也不迟,就五分钟。”离婚协议书飘落在脚跟,尚永弯下腰捡起来。他记得,在他和雪梅初相识的时候,两人发过誓,生死不离。现在,他们的婚姻就面临着一场最大的地震,他们的爱情处在震心。
  看门人按下地震启动键,人工模仿的风声呼啸而至,雨丝从池塘的上方飘落,逐渐变成倾盆大雨。他们身下的铁制平台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尚永抓紧了面前的栏杆,去看雪梅。雪梅紧闭了双眼,双手也紧紧地握住栏杆,身体像在一艘遭遇海啸的小船上颠簸。雪梅忽然想起来了,她曾经开玩笑似的对尚永说:“如果地震了,我们被压在房屋之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生还的机会,我要你活着。我不希望你先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去你的痛苦。”两行泪,从她的脸颊滑落。尚永在地震中,看到了那泪,自己的眼睛也模糊了。
  此时,地震进入高峰,房子倒塌了,吉普车冲进了池塘,狗叫声和人们的奔走呼号混成一片。尚永和雪梅沉默着。
  看门人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两个人,他们是这个地震室开办以来最安静的顾客。
  模拟的余震也过去了,一切平静下来。按常规,看门人应该请他们出去,迎接下一批顾客。但是这次,他没有动,他要给这对夫妻更多一点时间。
  尚永拿起离婚协议书,他确信雪梅的心不会没有震动。“我们,还有机会吗?”尚永问。
  雪梅抹去泪水,说:“这是一场人工地震,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我和你的区别,就是你永远生活在想象里。婚姻,需要实际。请你签字吧。”
  尚永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掏出了钢笔。
  雪梅拿走了自己的那份,走下平台前,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给尚永:“我料到你在等我时就抽完了烟,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买的。以后,一个人,要学会照顾自己。”
  雪梅走了。看门人不得不请尚永离开。他注视着这曾经是夫妻的两个人,一前—后默默消失在隧道拐弯处之后,才开始迎接下一批顾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等语句交待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烘托出文章主题。
B.从看门人目睹男女主人公进入铁门开始到看门人目送两人离去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的种种表现让看门人啼笑皆非。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呈现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
D.模拟地震的场景让“雪梅”陷入了她和丈夫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这个环节,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E. “尚永”和“雪梅”各自都在努力挽救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二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前者选择了努力弥补、继续相守,后者选择了坚定地迎接新的生活。
【小题2】小说中的“尚永”和“雪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震心”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藏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B.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C.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主线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小说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你”对狼的恐惧,另一方面表现了“你”在盗獒时的复杂心理,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E.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这一细节主要表达了藏獒对“你”的感激。
【小题2】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
【小题3】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有人将小说的结尾改成“万籁俱寂。突然间,你听见泪水叹息般的滑落声”。与小说现在的结尾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B.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C.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D.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进行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B.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C.“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B.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赵子曰
老 舍
赵子曰先生的一切都和他姓名一致居于首位:他的鼻子,天字第一号,尖、高、并不难看的鹰鼻子;他的眼,祖传独门的母狗眼;他的嘴,真正西天取经又宽又长的八戒嘴。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而人中之灵的赵子曰!
他不但得于天者如是之厚,凡加以人事者亦无所不尽其极:他的皮袍,从“霜降”穿过“五七国耻纪念日”,半尺来长的雪白麦穗,地道西口老羊皮。他的皮鞋,绝对新式,英国皮,日本做的,冬冷夏热,臭闻远近的牛皮鞋。……
道德,学问,言语,和其他的一切,不跟别人比较,(也没有比较的必要)他永远是第一。他不要文凭,不要学位,只是为学问而求学。有时候可也说:“咱若是要学位的时候,不要哲学博士,不要文学博士;咱要世界第一,无所不有的总博士。”
有两件事他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件是住的房是第三号,另一件是上学期考试结果的公示把别人的姓名都念完,才找到“赵子曰”三个墨饱神足的大字,有点儿不高兴!然而,(然而,一大转也。)客人们都管第三号叫“金銮殿”,自然第一号之意寓其中矣。至于名列榜末呢,他照着镜子自己勉励:“倒着念不是第一吗!”于是那一点不高兴,一片雪花儿似的那一点,没其立足之地了。
还有一件不痛快的事,这一件可不似前二者之容易消灭:他的妻子,在十年前,(赵子曰十五岁结婚。)真是九天仙府首席的小脚美人。他在结婚后三个月中,受爱情的激动,就写了一百首七言绝句赞扬她的一对小金莲。现在赶巧了在隆福寺的旧书摊上,还可以花三个铜子买一本赵著的《小脚集》。可是,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于是“圣之时者”的赵子曰当然不能不跟着人们改换了“美”的观念。他越看东安市场照像馆外悬着的西洋裸体美人画片,他越伤心家中贮藏着的那个丑女。
他本是个海阔天空、心怀高朗的学者,所以他只诚实的赏识真的美,只勤恳的搜求人生的真意,而不信任何鬼气弥漫的宗教。不幸,自从发觉了他那“头”,或者说那“匹”妻子的短处以后,他懊悔的至于信了宗教以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他的信仰物,非佛,非孔,非马克思,更非九尾仙狐,而是铁面无私的五殿阎君。牌余酒后,他觉得非有些灵魂上的修养不可,他真的秉着虔诚,匍匐在地的祷告起来:“敬求速遣追魂小鬼将贱内召回,以便小子得与新式美人享受恋爱的甜美!阎君万岁!阿门!”
祈祷之后,他心中轻快了许多,眼前光明了许多,好似他的灵魂在七宝莲池中洗了一回澡。他那个小脚冤家,在他半闭着的眼中,象一条黑线似的飞向地狱去了;然后金光万道,瑞彩千条,无数的维新仙子从天上飘然而降。他的心回复了原位,周身的血脉流得顺了故辙,觉得眼前还有一盏一百二十烛力的西门子电灯,光明!希望!他从无聊之中还要安慰自己,“来吧!再爽快爽快!”于是“金銮殿”中两瓶烧酒由赵子曰的两片厚嘴唇热辣辣直刺到他灵魂的深处!
可怜的赵子曰!
(节选自老舍长篇小说《赵子曰》)
【注释】《赵子曰》是老舍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于1926年。该小说是国内第一部正面表现“五四”运动退潮后学生状况的长篇文学作品。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对赵子曰的态度是又可怜又厌恶,这态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小说开头说赵子曰的姓名“居于首位”,是因为“赵”为“百家姓”之首,“子曰” 是《论语》的开头两个字。
C.赵子曰是一名颇有文学才华的在校大学生,他写的诗作在旧书摊上可以买到,可见其流传甚广。
D.本文在行文上颇有特色:长短句结合,用短句突出人物性格,用长句叙述故事情节。
E. 本文以赵子曰为典型,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大学生的灰色人生,意在揭示部分青年人革命性的不彻底和革命意志的不坚定。
【小题2】小说主人公赵子曰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概述。(4分)
【小题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两个写作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小题4】在《赵子曰》这部长篇小说里,赵子曰最终是参加了革命活动的,你从节选的这部分情节中,能为他日后的这一行为找到一些依据吗?(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舍身救难 大爱永存
——追忆香港义工黄福荣 闵 喆
4月18日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救人捐躯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灵柩从青海结古镇孤儿院辗转回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庄严简朴的仪式,迎接香港之子英灵归来。黄福荣的亲属和特区政府的多位高官到深圳口岸迎接。在香港警察仪仗队奏出的哀乐声中,黄福荣接受英雄式的致敬,鲜红的特区区旗覆盖上灵柩。
香港特区政府16日已向授勋委员会推荐黄福荣追封金英勇勋章,并建议将遗体安葬在表扬英勇市民的景仰园。有记者询问黄福荣胞弟黄福华:“假如生命可以重头再来,您会选择支持还是劝阻福荣先生长期只身从事善举?”黄福华先生说:“如果让我重头选择,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
14日地震发生时,黄福荣正在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那天清晨,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黄福荣、3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7.1级强震爆发,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孤儿院周副院长说。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去营救他们。
大约10时,救出3个孩子和1位老师后,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幸免于难,但阿福却身受重伤。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周副院长回忆说。
被阿福推出废墟的4人,除一名孤儿腿部骨折外,其余3人均只受轻伤。
“要做就要做好”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热心公益的人。”黄福荣的朋友、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他跟我讲:公益、慈善,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摆空架子。”
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多月义工。
赵林说,阿福每月工资只有1万多港元,在香港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3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4月1日,阿福到兰州与我会面,走访甘肃贫困学生,我以为他会坐飞机来,没想到他却从深圳坐火车到兰州,说自己省一点,就又能资助几个学生了。之后他又说想来孤儿院,随身带了1万多港元,希望买点物品带去孤儿院。”赵林回忆说。
当时,赵林开玩笑说:“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怎么办?”但黄福荣一句话,让赵林感动良久,记忆犹新。黄福荣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港人的骄傲”
连日来,关于黄福荣的报道持续占据电视、报章和网站的重要时段和显著位置。一夜之间,这位平凡的香港司机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港人的骄傲”,内地同胞赞他是“真的汉子”“真正的英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自己的网页上发表题为《香港的光辉榜样》的文章,深切哀悼在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他写道,“噩耗传来,我感到十分难过。像无数被黄先生的事迹触动的内地和本港市民一样,我万分敬仰他,并引以为荣……”曾荫权接着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福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与襟怀?黄先生事迹给了我们启示。
许多香港艺人发微博传递爱的呼唤与关心。梁咏琪说:“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动容……致最崇高的敬意,伟大的香港英雄”;文咏珊说:“他拥有这么善良的一颗心……他是我们香港人的英雄!在这里致最崇高敬意!安息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
【小题1】为什么黄福荣会被称为“港人的骄傲”“真正的英雄”?
【小题2】人物通讯常以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说说“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这一节是怎样表现黄福荣这一人物的。
【小题3】曾荫权说:黄先生的事迹给了我们启示。联系全文,你认为黄福荣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目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⑪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⑫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⑬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⑭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⑮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分)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直立着一只邮筒(2分)。
【小题3】“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4分)
【小题4】龙应台是当今华语世界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之一,据说《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网络,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它流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