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小题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小题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小题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柳传志:时间的胜利者
王燕青
今年6月底,柳传志创办的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这是他第二次在香港联交所敲锣,1994年,联想集团曾在此起航。这应该是柳传志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给中国企业家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后,柳传志拒绝被称为“企业教父”,更不愿意让人认为自己被推上中国商界的神坛。在他身上,有着惊人的坦率。他承认对蛮横不讲理的人动过手,还发过大脾气;对一些新商业模式在最初阶段也会有些看不清楚;他向往过恬淡的退休生活,但思考和竞争,始终是贯穿他生活的两大主题。
在1978年之后的中国商业发展史中,有太多柳传志的前辈、同辈和后辈企业家迅速成为瞩目焦点,但又快速消失了,而他依然挺立在潮头。他是时间的胜利者。
在某种程度上,联想就是柳传志的作品,不论是“投资+实业”的联想控股还是专注IT的联想集团。历数柳传志的联想岁月,他带领联想连续爬上了三座山峰。
第一座山峰是2000年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分拆前两年,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些清醒的认识,“那时候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往高走的时候一般不容易去想这件事”,而柳传志就在那时坚决地把联想集团的业务全面放手给了杨元庆,自己重新去考虑走多元化这条路。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则是第二座山峰。这是柳传志自认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而当联想集团的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一位时,他赋予了这件事“成功”的定义。
如今,联想控股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他说这不是巅峰,只是完成了整体愿景的百分之四五十左右。上市后,整个联想系的股权关系更加明确合理,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 IT 类的联想集团;金融服务类的正奇金融、汉口银行、联合保险、拉卡拉和苏州信托;服务类的拜博口腔、增益供应链、安信颐和、神州租车;农业与食品类的佳沃、丰联;房地产类的融科智地;化工与能源材料类的联泓和星恒电源。财务投资包括天使创投联想之星、风险投资君联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弘毅投资。
联想控股上市后,柳传志把总司令和总设计师的位置交给了朱立南,将自己定位为参谋,“实际上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参谋长了”。
柳传志一直都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舵手。相对而言,他对职业经理人比较排斥。联想集团在2008年的危机,柳传志认为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些短期行为造成的。他也不认同搞垮惠普的职业经理人卡莉·菲奥莉娜(前惠普CEO),因为他们不会对企业的长期愿景负责。联想的舵手必须有主人翁意识,朱立南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合适的。
朱立南是跟随柳传志一路征战过来的老将。在2000年联想分拆时,他居间谋划立下了大功,获得柳传志赏识。柳传志认为朱立南在集中集体智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能够把很多事情分析得很清楚,可以把很复杂的事情协调好,可以容纳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下属。
2009年,柳传志完成了联想控股的股权改造,个人股东中,柳传志持有 2.88%的股权、朱立南持有2.03%的股权。柳传志认为,让员工拥有一定的股份比例是真正能把握企业方向的基础。所以他要牵头设立一个好的机制和体制。
最近一次产生舆论风波还是在2013年。那一次,他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在公众心目中,他的中国企业家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成“只是一个商人”。“我从来没想过当什么(领袖)。正好,我非常愿意回到商人的位置。”柳传志一笑而过。他说,他恪守这样的底线:但凡是影响到企业,危害了企业或者是危害到员工的利益,那我就不说了,这就是在商言商。
他在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贡献方面,他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他不希望别人把他看得那么重那么高,“过去从历史上就说无奸不商的这些话,我就是个商人,而且我就要做一个讲诚信的商人便又怎样?”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8月24日第26期)
相关链接
柳传志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后劲;他还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帮助越来越多的其他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百度百科)
联想控股现在的愿景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柳传志对话记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这是他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可算是他人生的巅峰。
B.柳传志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2000年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时,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这源于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清醒的认识。
D.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IT类、金融服务类、房地产类、化工与能源材料类。
E.柳传志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不讲社会贡献,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小题2】柳传志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请结合材料,分析柳传志这样给自己定位的理由。
【小题3】柳传志是如何打造接班的队伍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柳传志为何能成为“时间的胜利者”?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马
陈毓
三天前,他看见那匹马,只一眼,爱已无药可治。马在黎明的地平线上向着太阳驰骋,轮廓金红,但经验告诉他,马是白马。他注视着马的背影起伏又起伏,直至消失。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他经历了爱与离别。
他在马离去的蹄声中失魂落魄。他一整天都神不守舍,不时倾耳而听,期待那独一无二的蹄声再次响起。
东方再次亮起前,他一夜不眠的守候里,那匹马光彩熠熠地出现。
他“嗨”一声,那一声“嗨”寄托着他对马仅仅一天一夜过去就凝集了一生的情感,他敏感地意识到马明白他的情感。马一个打挺,在他目不转睛的注视里,完成从起步到驰飞到止步的一个完美过程,像是诚意报答他的守望,又像是要自夸给他看,他向马远远地伸出他的右手,他想走得姿态洒脱,但却走得磕磕绊绊,他控制不住战栗,但他还是靠近了马。他几乎是一跃而起,就在他几乎触及马背的一瞬,马闪电般地向他扬起后蹄,他感到小腹一麻,马蹄却在离他一寸的距离收住。马一个转身,向着天边飘然而去,使他再一次地失魂落魄。
他忽然想起他的经验,两天来退隐的经验这一刻被唤醒。他要用经验拥有这匹马。
是的,他是驯马师,草原上最优秀的驯马师,驯服野马是他一生的光荣。他是野马的敌人,也是野马的知己。千里马之于伯乐,野马之于他,都是彼此的存在意义。
带上驯马师的套索、鞭子以及嚼子,它们从祖先那里传递过来。他想起他的工具,却决定放弃工具,赤裸的马,天籁一般妙不可言的马,任何工具对它,都是侮辱。他决定徒手对待白马。
他在第三天黎明前夕等在他遇见马的地方,他预感马会来和他约会。
他捕捉到风中马的气息,循着气味,他看见那匹马,他耸动鼻翼,心醉神迷,但他清醒着眼前的约会,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动作,把身体变成一朵云,袅袅升腾,飘上马背。
他感受到了马背的温度,但几乎同时,他像一滴难以栖息在树叶上的水珠一样,在马背上弹跳而起,跌落在马身后的草地上。他再次把身体聚拢成一朵云,飘向马背。他依然白费力气,再次坠地。白马稳立不动,像是在奚落他,又像是在嘲讽他。
他仰脸躺在地上,向白马伸出双手,喃喃自语:小白马、小白龙、龙龙…
他听见四周轰然而起的笑声。
你还是驯马师吗?
你忘了你的鞭子、套绳、马嚼子啦?
他的那些驯马的搭档,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真是昏了头,忘了潜伏在白马身边的危机。
多么漂亮的一匹马啊!伙伴们赞美道。
去野马那里,带上你的马鞭和嚼子,你忘了这些了,一个驯马师怎能忘了这些!奚落他的同伴,把一根长长的套索向白马抛去。
他从草地上跃起的同时,看见三根套马索从三个角度抛向他心爱的白马的脖子,把腾空的马从半空绊倒在地,马在脊背触地的刹那再次腾起,像一团火焰跑远了,脖子上的绳索在它的身后哆哆嗦嗦。那团火焰在天边再次被绊倒,绊倒又挣起,像夏日雷雨天在草地深处炸响的连环雷。一团火焰,又一团火焰。三个驯马师拉着套索滚下各自的马背,被白马拖拽着在草地上犁过,却都不松手。又有三个驯马师齐刷刷抛出手上的套索,把他们像石头般沉重的身体坠在各自的套索上,一起对付那孤胆英雄。
冷铁的马嚼子穿过白马的嘴唇,缰绳也已套上,天光大亮,所有的人都看清眼前这匹马,熠熠生辉,仿佛神就住在它那一边。
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拉着马缰绳跃上白马优美的脊背,但他旋即像被利剑刺中一般滚落下来。另一个知难而上,被马闪电般地一踢,也跌下去了。
同伴的号叫唤起驯马人心中更大的野性。六根套索如死亡的绞索,把马拉翻在地。
跃起,摔倒。摔倒,跃起。似乎一千次。
嫣红如红宝石的血滴从衔铁口滴滴跌落。即便这个时候,他心爱的白马依然睁着那双不染一尘的眼睛,它不知道不屈服的马儿在驯马人这里是不存在的。
白马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马被杀死,变成驯马人胃囊中的物质,马的精神将来到人的身体里,马的勇气、气力、无畏、不屈,这些都是驯马人看重的。宰杀烹食马肉的过程,也以欢庆的方式,男人举杯痛饮,女人载歌载舞,孩子为争一块马的拐骨扭打在一起。
奇异的肉香不可阻挡地冲进他的鼻腔,刺激他的眼泪滚滚。
他渴望得到马的头骨,哪怕他要为此和那个杀死马的驯马师决斗,他也不放弃这最后的机会。他想要珍藏它,像珍藏可以一生缅怀的爱情。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2段写了“他”看到白马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马的“奇异的肉香”为什么会使“他”“眼泪滚滚”?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写了一匹白马的悲剧,这个悲剧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小题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小题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涂鸦艺术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70 年代传向欧洲并在欧洲发展壮大。在当时,对于这种简单的“乱涂乱画”作品并没有人过多的去关注和探讨。到今天,涂鸦艺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种时尚潮流,从一种自发的、简单而随意的现象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尽管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对于街头涂鸦扩展到视觉领域的零散论述,但基本上局限于对涂鸦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揣摩,并没有能够深入系统地对城市涂鸦艺术的精神特质和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街头涂鸦在城市环境中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习惯了涂鸦这一独特的“艺术”。我们时常能看到它的踪迹,但涂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比如:雕塑、壁画。涂鸦艺术有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以城市环境中的墙壁、地铁车厢、树洞甚至垃圾桶等为画板,有着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表达创作者对现今社会的看法和立场,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环境。
在城市环境中,商业街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店铺、广场、步行街等,其环境中的色彩比较靓丽,饱和度和明度都比较高。涂鸦创作者追求自我和个性,所以他们对那些商业环境中摆放的许多套路式的印刷广告很反感,经常会去“破坏”这些常规的商业广告形式,以大红大紫、怪异的手法来引起行人的注意,成为城市环境色彩中很生动的点缀。
工业区是现代化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工业用地占据城市环境的大部分,但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工业区搬迁至城郊,于是老工业用地被废弃,变得陈旧,墙体暴露,杂草丛生,这些地方通常成为涂鸦者的聚集地。因为不受拘束,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将精力放在涂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破旧冷清的环境恰好烘托了涂鸦艺术作为街头艺术原始和冷酷的感觉,在这些地方能看见许多精致且赋有创意的作品。
在现代城市中有许多老旧街区,年代久远,在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作用下变得脏乱差。用涂鸦作品覆盖墙面,那些原本被风化腐蚀的污渍都被涂鸦作品覆盖或成为涂鸦的附属品。比如,一个破旧的墙面就如一张陈旧的画纸,在上面画上图案后,原先斑斑点点的小颗粒、小细节可能会成为画面的肌理,为画面做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因此,街头涂鸦对建筑本身的缺陷有覆盖、弥补、改善的作用。
涂鸦艺术与城市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当然,涂鸦艺术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它对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涂鸦艺术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它只是被看作一种简单的“乱涂乱画 ”现象,并没有被更多的人关注和探讨。
B.与雕塑、壁画等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相比,涂鸦艺术创作多为自发,更为随意,有着特殊的画板、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
C.涂鸦艺术在今天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全球性的时尚潮流,在城市环境中的很多地方都经常能寻到这种艺术的踪迹。
D.仅仅对涂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揣摩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涂鸦艺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城市环境中未来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包括店铺、广场等在内的商业街区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行商业宣传通常会采用常规的商业广告形式,如印刷广告等。
B.涂鸦创作者追求自我和个性,经常会以较高的饱和度、明亮度以及大红大紫、怪异的手法去点缀城市商业街区的色彩并吸引行人。
C.因为不受拘束,可以更好地将精力放在涂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涂鸦创作者常常会选择废弃不用的老工业区作为涂鸦地。
D.城市环境中许多脏乱差的老旧街区,也被涂鸦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他们的涂鸦作品对建筑的缺陷起到了颠覆、弥补、改善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画在废弃不用的老工业区的涂鸦之作,其原始、冷酷的感觉被周围破旧冷清的环境所烘托,从中能找到不少赋有创意的作品。
B.老旧街区在自然、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变得脏乱差,涂鸦艺术能够使破旧的墙面,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C.涂鸦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与城市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D.涂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环境。相关部门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划,涂鸦艺术对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将会消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养 鸭 人

筱 敏

①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② 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地痉挛一下。

③ 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④ 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⑤ 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⑥ 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⑦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⑧ 忽然他开始喊叫——

⑨ “……啊!——啊,啊……——啊……”

⑩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⑪ 鸭群被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窗就此张开,回应他的嘶叫。

⑫ 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⑬ 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了。

⑭ 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草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下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⑮ 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小题1】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
【小题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8~10段文字。
【小题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12段画线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