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冰释
刘腊梅
这个暑假又长又闲,夸大了人的所有知觉。
芝化刚参加完初中升学考试,在家等待结果。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她报考了城里一所师范学校。
每年暑假,表妹都要来家里玩一段时间,尽管母亲从没有好脸子。对于褒和贬她都以没心没肺的坦诚笑容一一收受,高兴与不高兴都挂在脸上,心眼儿浅得一眼可以望到底。她并不知道自己成了舅妈与外婆恶劣关系的牺牲品,照样每年放暑假就来乡下消磨。有时候芝化也不亲表妹,因为她一来就分走了奶奶对她的专宠。奶奶对这个外孙女藏着好,是见不得人的那种,偏偏几次都被芝化撞见。比如偷偷塞个煮鸡蛋给表妹,或者悄悄拿两元卖破烂的钱给她零花。对于这份私情,表妹很懂事地配合,从不在第三者面前显摆。但这种私赠私授的诡秘感情,并没有瞒过母亲和芝化,芝化把它沉到心里,母亲把它挂在脸上。
这天晚饭时分,桌上多了一道薏米炖排骨,是奶奶用自己的私房钱来给表妹接风的,母亲才不会因为这个小客人的到来而改善伙食。而对于因表妹而开的洋荤,母女俩都不会领情。母亲因为头天晚上和父亲争论舅舅过生日送礼金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一张脸冷得瘆人。芝化把喝汤的声音降到最低,排骨上残留的肉渣子也不敢用力地吮,怕弄出声响来给母亲找到发作的理由。
“芝化,快吃,完了和我一起去晒谷场收包谷。光吃不做,会消化不良的。”
除了芝化被迫接收这个信息外,全家人都当没听见。表妹把一块骨头拿在手里,啃得翻来覆去,有滋味得很。
母亲拿着笤帚与竹篓向晒谷场走去。芝化只好草草结束了晚饭:“表妹,我们一块儿去吧,东西多了我拿不了。”临走时她叫上了表妹,这算是好心还是歹念?表妹乐颠颠地跟在芝化后面,不知道她领受表姐给她找的这个为这餐好食必须付出代价的理由没有。表妹把事儿做得像玩游戏,有两分调皮,手上快一拍慢一拍,由着性子打发,晚饭的不愉快丝毫不影响她的心情。母亲看不惯这种小姐派头的作风,脸上写着嫌恶与不屑,呼呼的扫帚带起一层扑面的灰,像千军横扫的沙场。
“姐,我妈说你上了新学校,要经常来我家耍哟。”在表妹眼里,表姐可是要飞出山窝了,她先替表姐新鲜和高兴起来。母亲也受了点感染,脸色暖多了,对表妹说:“你爸爸一车货下来可不少挣钱,以后你外婆还指望着你们呢。”表妹并不懂得母亲在旁敲侧击地推卸责任。
住了一个星期,表妹回城了。
暑假很快结束,芝化落榜了,屈在家里不知去向。母亲病倒了,医生说是肝火过旺,气急攻心。
第三天里,表妹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来了,手里拎了两袋奶粉,两条黑亮的辫子和一张油亮的脸庞像被阳光镀了一层金。人在门外两米,声音已闯了进来:“姐,听外婆说舅妈生病了,我妈让我来看看。”芝化嘴角向里屋呶了呶,眼睛替母亲领受了谢意。表妹推开屋的门,把奶粉搁在床头:“妈让我拿了奶粉,你冲水喝,别人送的,我家没人喝。”表妹从不拿别人的人情替自己献礼。“我爸找人打听了,表姐只差两分,找个管事儿的熟人问问,再拿些钱应该还是可以去读的。爸爸说他先给表姐把学费垫上,去学校报了名再说……”芝化听得很囫囵,她看不到母亲的脸色,却知道她脸上一定正发生着阴晴变化,还是应接不暇的那种。
“你爸真这样说吗?”母亲找不到为自己下台的话来说,有点不敢相信那个发了迹的姑父。表妹这时候已经在找电视机的遥控器了,顾不上回答母亲,自己打开好多天不闻声息的电视,专注而投入。
“芝化,给表妹冲杯糖水,这么热的天,看这汗……”母亲怕表妹反悔似的,也不追问刚才的问题了。芝化不喜欢那黏腻的感情,给表妹端来一大杯凉白开。表妹咕咚咕咚灌了一杯。短短的十分钟内,芝化像是走了一程长长的路,风雨也淋了,风景也看了。母亲坐了起来,陪着表妹一起看电视。芝化敢说,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认真看自己一点不喜欢的动画片,表情上写着看不懂的热情,是那种小孩子全心全意凑热闹的虔诚。表妹成了动画片里的一个角儿,被母亲一起慈爱地看进眼里。表妹还是没心没肺地笑着,忘我得很。
厨房里,奶奶又在张罗着腊肉猪脚汤。芝化静静地待在一边,心里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受。闻着肉香,好像这几天缺乏的烟火味儿全都找补回来了,特别饿,特别馋。
(选自2014年6月9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城里的表妹,暑假来舅舅家玩,舅母对她从没有热情款待,这说明这位舅妈并不喜欢城里人,或者对城里人有妒忌之心。
B.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她不仅爱自己的孙女,而且爱自己的外孙女,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常常要招致孙女的责怨。
C.芝化非常懂事。她知道母亲和父亲头一天晚上又起纷争,吃饭时就谨小慎微,压抑着自己,害怕引发母亲情绪的爆发。
D.母亲很世俗,听说芝化姑父能赚钱,就想将婆婆推给他赡养,听说他帮助芝化上成了学,才一改故态对表妹“示好”。
E.“落榜”对芝化的打击很大,以致让她食不甘味,浑浑噩噩;而命运的转折和母亲态度的变化,又让她找到了些许的信心。
【小题2】作品中的“表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芝化”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一方对另一方个体的接纳,而且需要对另一方所属整个家庭的接纳。对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孩子哭啦!”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尤其是在雨夜或刮风的早晨,静穆里的这声音受着桥下的水的共鸣或者借助于风声,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丈夫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啊?这么早就饿了吗?昨晚上吃得那么晚!”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在她理想中,好象一伸手她就能摸到那小土丘上面去似的。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桥西,小主人那白嫩的圆面孔,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而自己那个孩子,黄瘦,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哪里可爱呢?她自己不知道。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她简直忘记了她是站在桥这边,她有些暴躁了。当她的手隔着桥伸出去的时候,那差不多要使她流眼泪了!“爹,爹是不行的呀⋯⋯到底不中用!可是这桥,这桥⋯⋯若不有这桥隔着⋯⋯”借着桥下的水的反应,黄良子响出来的声音很空洞,并且横在桥下面的影子有些震撼:“你抱他过来呀!就这么看着他哭!绕一点路,男人的腿算什么?我⋯⋯我是推着车的呀!”桥下面的水上浮着三个人影和一辆小车。但分不出站在桥东的和站在桥西的。
从这一天起,“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究竟日子长了,短了?她也不知道,天气寒了,暖了?她也不能够识别。⋯⋯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
——只隔一道桥,若不⋯⋯这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东西吗?每次她抛的东西若落下水的时候,她就向着桥东的孩子说:“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向桥东抛着这些东西,主人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可是当水面上闪着一条线的时候,她总是害怕的,好像她的心上已经照着一面镜子了。——这是偷的东西⋯⋯老天爷也知道的。因为在水面上反映着蓝天,反映着白云,并且这蓝天和她很接近。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像是同那颤抖的桥栏一同消灭下去。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桥头上孩子的哭声,不复出现了。在妈妈的膝头前,变成了欢笑和歌声。黄良子,两个孩子都觉得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黄良子把“桥”渐渐地遗忘了。
但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并且常常哭。“不许这样打的呀!”在墙外,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的流着。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总之,道路上的雨水已经开始结集着闪光的冰花。站在桥头,她忽然感到高了!使她踏不上去似的。一种软弱和怕惧贯穿着她。——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然而小良子照样是向桥头奔跑。“找妈去⋯⋯吃⋯⋯馒头⋯⋯她有馒头⋯⋯”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小良子从此丢失了。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于是肺叶在她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选自《桥》作者:萧红)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5 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文章首尾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请理解“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这句话的含义。(5 分)
【小题4】这篇小说虽然发表于1936 年,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当下也富有意义。请结合全文,就其当代意义作一简要探究,不超过80 字。(8 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功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厂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学+科+网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亡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 "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桨名篇快读》,有删改)
【小题1】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4分)
(1)“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2分)
(2)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2分)
【小题3】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4分)
【小题4】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是现代化;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就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物质基础在于,随着机器大工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节点。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人为因素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成为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力量。相对于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与自然关系来说,人类开始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由此,以往浑然一体的世界被二元化:自然被降格为客体和人的生活环境,人则成为一种超越甚至主宰自然的存在物。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社会转型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古代社会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使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后者主要使用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前者主要是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后者主要是人受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前者主要是个人通过家庭、部落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后者主要是个人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前者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者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前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实行统治,后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货币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等等。因此,从哲学上审视,现代化的底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
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表现在由自然向人、由实体或本体向主体的迁移。这一迁移可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看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自然这个本体”;在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要从自然迈向人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则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当代,这种认识重心的迁移并没有停止或终结,而是在继续和深化。
认识重心的迁移,使现代哲学由客体本位转换到主体本位,由对自然和物的关注转换到对人自身的关注。由此,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被凸显出来。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赋予主体性以优先地位。对此,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笛卡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笛卡尔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他起开始了哲学上的新时代,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的莅临不亚于哲学史上一次辉煌壮丽的日出。
(摘编自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一直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表现在思想理论上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
B.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类由从属于自然的地位升格为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的地位。
C.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足够新的高度和节点以后,人为因素就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
D.现代化深刻影响了人类对生产工具的使用, 古代社会使用的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现代社会使用的是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产资料所有者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在古代社会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在现代社会依靠货币。
B.传统社会的哲学主要对自然以及实体或本体进行研究,现代社会的哲学则主要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研究。
C.现代哲学突出了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这是现代哲学认识重心迁移到关注人的主体性上的结果。
D.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哲学主题不同,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哲学上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被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B.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可以看出哲学认识重心的迁移,这种迁移直到当代,还在继续和深化。
C.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促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
D.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体性的优先地位,黑格尔认为他开创了哲学全新的方向,意义重大。

同类题4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小题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请分两点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永远的绝唱
一千三百年后,大唐遗韵犹存,那就是唐诗。回顾历史,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可以无知,但对唐诗无法陌生。自从牙牙学语,就可能手不离了看图识穿读本,那里边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唐诗绝句。每从幼儿园墙外走过,常能听到唐诗朗诵:“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芋拔清波。”声音稚嫩而甜美。语文课本里,最无争议的,是唐诗。中国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像一个幽灵,依附于方块汉字,寄生于言文本,寻常人等不留神,就有唐诗入眼、出口、悦耳。如果说中国人身上诗性尚存,那百分之百是唐诗。
诗,遏着唐了,真诗之幸甚也。国土一统,四海归心。诗圣杜甫歌颂当朝,热情洋溢:“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衣食无忧,闲来做什么?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就是唐人生活。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歌就像蝴蝶翩跹起舞,人才也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了。唐开科举,以诗取士,遂令学予一举成名。唐太宗带头写诗,君臣唱和就像家常便饭。上行下效,诗蔚然成风,仿佛是人,都会吟诗一首。唐太宗还特设“弘文馆”“文学馆”,眼看着天下文人竞相来投,便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那时的文人也好,英雄也好,都是写诗的行家里手。诗以抒怀,养浩然之气;诗以言志,解胸中块垒。思想不禁锢,灵魂得自由。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祭祀大典,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名片,拿一首诗就可以晋谒王公大人,不必担心吃闭门羹。唐僖宗时,宰相郑畋的女儿因为喜爱罗隐的诗,害相思病了。郑畋不但不嫌贫爱富,反而给女儿安排了一次窥视相面的机会,结果是相门千金嫌罗隐丑,此后连罗隐的诗都厌恶了。郎才女貌未成佳话,唐时风气却扑面而来。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八仙”中有王爷、宰相,也有布衣、和尚;有诗仙、草圣,也有名士、狂士。他们既是豪饮者,又是善歌者,都有诗篇佳作留世。李白本布衣,仅以诗名,便出入朝廷,“天子呼来不上船”,历朝历代除了大唐,再无第二例。唐开元年间,诗人祖咏赶赴首都长安应试。按照规定,他应该作一首五言排律,要求六韵十二句,他却一笔挥就两韵四句诗一首:“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罢走人。过后有人问故,他朗然答:“意尽矣!”或谓之轻狂,或谓之潇洒,要非生在唐朝,考生安敢如此放肆?唐诗多讽喻,皇帝老子都被娱乐、被开涮,《长,恨歌》就是一例。唐代揭露阴暗面的诗比比皆是,罕见有诗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唐诗人只要“郁郁不得志”,便要吟愤世嫉俗诗,结果是顶多不让做官,不会真有人兴师问罪。世人能背《长恨歌》,却鲜有人知杨贵妃也能作诗,<全唐诗》里就收有她的一首《赠张云容》,写得鲜活生动:“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美人如诗,诗如美人,读之,春心不荡漾,魂魄也悠悠。今人张口大唐,闭口大唐,不读唐诗,如何能理解大唐?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历史上,与诗歌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唐朝。开元盛世,出了诗仙、诗圣。天宝往后,国走下坡路,诗也走下坡路了。唐中叶诗人白居易虽然与李、杜比肩,却毕竟不能同年而语,国运使然,不得不然也。如果说中国是诗国,那么只有唐代才配享此誉。然而,唐诗已成绝唱。李白、杜甫、白居易,古风、格律、叙事诗,都“绝”了。最“绝”的是“绝句”,五言、七言四句,常常令人拍案叫绝!“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不愧为诗圣,一首绝句,两副绝对,四幅让人拍案叫绝的图画。如果把诗比作山,唐诗就是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把诗比作树,唐诗就是参天大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如果把诗比作花,唐诗就是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虽然富可比唐,但雄风不在,于诗之上先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元朝短命,汉民压抑,哪里还挺得起唐人的那种腰杆?哪里还有心情吟风弄月?明清以降,八股文取士,人的诗性非但不能培育,反而备受压抑摧残。文字狱无孔不入,诗是罹祸之首,谁还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呢?
咦!大唐去矣,唐诗也就当然成了永远的绝唱了。
【小题1】下列对“绝配”与“绝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人以诗抒怀、借诗言志,解胸中块垒,给了唐诗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诗歌创作达到最高的造诣。
B.唐朝以诗取士,唐太宗带头写诗,诗人地位提升,写作范围扩大,诗歌创作也就蔚然成风。
C.盛唐以降,雄风不再,唐诗就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诗歌创作已经很难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
D.元朝短命,明清八股取士,人的诗性备受压抑摧残,使得后来的诗歌再也无法取得唐朝那样的成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唐诗太熟悉了,他们有些人可能不了解盛唐、不会写诗,但都能顺口来一首唐诗。
B.唐朝的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交际的名片。
C.诗可以抒怀、可以言志,加上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唐朝写诗几乎是全民运动。
D.盛唐以降,雄风不在,百姓压抑,诗性备受摧残,诗成为罹祸之首,唐诗就成了永远的绝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带头写诗,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促进唐诗的兴盛。
B.唐代有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歌,但是诗人不会因诗歌而罢官,因此唐朝诗人只要内心不得志,愤世嫉俗,就写诗歌诉苦言志,却不会害怕有人兴师问罪。
C.国力的强盛、思想的解放、灵魂的自由、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唐诗步入了一个空前鼎盛的黄金时代。
D.诗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写诗成为求取功名的途径,写诗蔚然成风,使唐代诗歌的成就空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