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如今我调出了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小题2】解释“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 ,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 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 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 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ZXXK】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在上班的路途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这些情节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
E.小说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是因为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2) 说说标题“城市的压力”有什么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①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 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11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②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从开头、结尾和情节设置三方面说说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求画
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秀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是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反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哄哄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了。
老者只是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给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兼顾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教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却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板桥再无他人。”
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大人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把县令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一下,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随即回头,扬长而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鉴别真伪,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
【小题2】本小说的情节结构设置很有特点,请你分别用4个字概括小说的发展和结尾。
开端是设计圈套(假装画画),发展是__________;高潮是计谋得逞(聚众赏画),结尾是__________。
【小题3】请你根据小说,说一说王秀才为何能够骗画成功?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求画”做题目?
【小题5】请结合县官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实话

美桦

年关将近,城里乡下,每个角落里都躁动着年的味道。

早晨的天阴沉得瘆人,嘶啦啦的小北风紧一阵慢一阵,刺骨的寒气让人直打哆嗦。

张老汉却丝毫不觉得冷,他感到每个毛孔都往外冒着热气。老两口用人力三轮从批发市场把菜拉过来,腰就没有直起来过,得赶着把一大车水灵灵的蔬菜分门别类摆上摊位。过年了,采购的人多,一大早农贸市场里人声鼎沸,还没等老两口把菜摆好,就已经卖出去几宗了。

张老汉的腰又酸又胀,嘴里却乐呵呵的。要是天天生意都这么旺,日子就好过了!

张老汉正想直起腰来捶捶背,见面前闹嚷嚷的人纷纷往两边闪,让出一条道来,就连选菜的几位主顾也像避瘟神一样,赶紧躲在一边去了。

张老汉还没弄清是咋回事,就见在摄像机、照相机的引领下,一伙人簇拥着个头大肩宽肚圆的男人,来到了自己的摊位前。

张老汉见眼前的男人伸出了小蒲扇一样的手,要捉他瘦精精的胳膊,他的手本能地往身后缩了一下,还是让男人的大手给逮住了。

在照相机嚓嚓嚓的响声中,一道道雪亮的闪光刺得老汉睁不开眼睛。老汉那只让冬天菜上的冰霜浸润得满是裂口的手,在那只胖乎乎的大手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中年人满面笑容,乐呵呵地说:

“大爷,您辛苦了!我们代表市里几大班子的领导来看看你们!”

旁边的人忙着帮腔,说,老大爷,这是市里的肖市长,专门来看望你们的!

在摄像机照相机长长短短的镜头面前,张老汉感到浑身不自在,嘴里啊啊了半天,才说出了两个完整的字:

“谢谢!”

市长和蔼地俯下身子,笑眯眯地问他市场上蔬菜供应够不够,菜新不新鲜,品种多不多,价格高不高,市民满不满意,一连串的问题问得老汉心里热乎乎的,他一边回答一边使劲地点着头,嘴里重复着那两个字:

“谢谢!谢谢!”

张老汉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这大清早的,天寒地冻,人家不呆在办公室里,想得起来到菜市场上转一转,从花色品种到价格高低到市民满不满意全装在心里,多不容易啊!

市长拉家常一样问起了老汉的经营情况,家里的经济,过年期间的生意,还问起了老两口的健康状况……市长的嘘寒问暖,更是让老汉感动不已。

路过的人停下脚步看看稀奇,然后匆匆到其他摊位买菜去了,这大过年的,谁还有闲工夫来凑这份热闹呢?张老汉想抽回自己的手,可是他感到市长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市长右手握着老汉的手,左手轻轻地在上面拍着。随着市长的这个动作,前面的照相机又是嚓嚓嚓嚓一阵闪光。

市长说“我们下基层,就是要了解情况,还想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帮老百姓解决困难。大爷,你们有啥困难?”

老汉想了想,摇摇头“莫有莫有。”

市长问“你们对政府有啥要求?”

老汉说“莫要求莫要求!”

市长说“真的啥想法都没有?”

老汉肯定地摇摇头“嘿嘿,莫有莫有!”

市长哈哈一笑,说“不要客气,我不可能天天往你这儿跑哟!”

老汉看着那一个个离去的买主,连忙说“真的莫有。这么多年都过了,市长一来就有困难,这像啥话?”

“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市长说:“我来的时候,听基层的同志讲,说你家儿子几年前出了车祸,一家人全靠你老两口支撑,现在家里经济咋样?”

“不都买了养老保险嘛。我和老伴每个月领着养老金,还要在这里挣一份钱,还要咋的?”老汉一脸的满足。

“听说你孙子读书,全靠你们老两口照应,咋没困难呢?”市长关切地说。

老汉嘿嘿一笑,说“我那孙子,懂事着哩!成绩一直在学校数一数二,现在国家政策好,奖学金助学金啥的,家里也贴不上几个钱,没问题哩……”

老汉说得越轻松,市长越是觉得不放心。市长有些疑虑,说:“怎么会没有困难呢?是不是下面的同志提前给你做了工作,你不敢说实话?”

市长问起来没完没了,看着熙熙攘攘前来抢购年货的人,老汉欲言又止:“这……”

“有啥话,大胆说!”

“市长,你……能不能闪开几步说话?”

市长明白了,原来人多老汉有话不敢说啊!市长示意周围的人离他远一点,俯下身子,把耳朵凑在老汉面前,低声说:“你说实话,没关系的,我就是要听实话。”

张老汉哆嗦了一下,费了好大的劲,才嘀咕出这么一句话:

“你们能不能闪开点?”

“为啥?”

“你们在这里我没生意啊!我们一年到头,就是这几天生意好呐!”

(选自《四川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老汉的腰又酸又胀,嘴里却乐呵呵的,因为年关将近,他为自己的菜卖了个好价钱而高兴,并希望生意能天天这样兴旺。
B.“一伙人簇拥着个头大肩宽肚圆的男人,来到了自己的摊位前”形象地描写了市长到来的阵势,侧面反映了市长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
C.张老汉那只满是裂口的手被市长那只胖乎乎的大手握着,张老汉感到无比的温暖,因为他从没有和市长握过手。
D.面对市长的嘘寒问暖,张老汉坚持说自己没有困难,其真实原因是他认为市长一行人影响了他做生意,想让他们早点离开。
E. “说实话”这一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张老汉说了实话,另一方面指市长说了实话,为百姓办了实事。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张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长城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它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关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东部的长城,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上,凭借高山深谷用条石和砖筑成屏障城垣,“用险制塞”,城体顺山势盘腾于陡峭的山峦脊背。敌楼则虎踞制高点处,两翼曲直回环。关塞坐落谷间峡口,扼险制要。在人们的视角中,起到了与塔相似的审美效果,并且更具有险峭峻拔的气势。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山势不同,长城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致来。八达岭长城雄伟壮丽,沉雄中见“阔大”。慕田峪长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这里山峰嶙峋陡峭,长城沿山脊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真是奇险至极,令人不寒而栗。这段长城可谓雄伟中见“奇险”。它摄魂动魄,使登临者身入险境,惊奇赞叹。而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雾灵山伸展,山峦雄壮,而山势平缓。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各不相同。由司马台水库西望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工细笔的工艺品。它于雄伟之中见出“灵秀”。
与东部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筑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但没有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反而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艰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永恒感。
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春华烂漫明丽,长城如展笑颜;夏日万绿葱茏,长城如腾碧浪;秋霜层林尽染,长城如披盛妆;冬寒冰天雪地,长城如舞银蛇。月夜下之长城,孤峭冷峻:晨光中之长城,新美壮丽。
(取材于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长城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体现着自然的节奏,宛如北国山河上一笔挥就的巨幅草书。
B.长城腾挪跌宕、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的特点,也是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融合的结果。
C.东部长城盘腾于陡峭的山脊之上呈峭拔之势,西部长城色调与大漠融合则富永恒之感。
D.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因山借势、用险制塞,在崇山峻岭中各显风致。
【小题2】下列描写长城的诗句与文中所介绍的长城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明末清初·顾炎武《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B.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清·丁澎《度岭见长城》)
C.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清·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D.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唐·李益《登长城》)
【小题3】纵观全文,分条概括长城的美学特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