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4分)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摔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小题1】如何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中“解剖”一词的内涵?(4分)
【小题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终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3】第三段在描写院子环境时,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意在表现什么?(3分)
【小题4】这篇文章写我与包弟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那些造就天才的疾病
夏志
前阵子有条新闻,美国有个名叫贾森·帕吉特的中年男子出了本书,说自己12年前遇袭,脑后挨了一闷棍,醒来后变成了数学达人,满眼都是数学公式,洗澡的水流在他眼里都变成了直线。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结果显示,帕吉特的左脑非常活跃。那一闷棍似乎改变了他的脑部结构,使他变成了数学天才。
医学界将帕吉特的这个症状称为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有专家认为,这是大脑的代偿性机制在运作——当右脑受损后,左脑负责弥补右脑失去的功能,从而激发了大脑的潜能。据悉,截至2014年,全世界约有40名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同理,他让你成为一名天才,或许会拿走你的一些什么,比如健康,或是让你拥有许多怪癖。拿帕吉特来说,他称自己在被袭后变成内向宅男,不爱见人,还用毯子盖住窗户,有洁癖,洗手时经常搓到双手发红。
同样能造就天才的还有艾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症、威廉斯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上帝拿来与之交换的条件各不相同。
说起艾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精神上孤僻的状态,被定义为“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由奥地利精神病专家汉斯·艾斯伯格于1944年首次发现。据悉,爱因斯坦、牛顿、凡·高、莫扎特都是这一病症的疑似患者。
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专注于特定的事物,同时存在社交和沟通上的障碍,但智力与常人一样或高于平均水平。他们无法理解常人言语、字面意思以外的表达形式,比如表情、目光等,且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艾斯伯格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可能有许多,如遗传基因、生物化学污染、滤过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等,患病概率为0.7%。
提起自闭症,又是另一个概念了。它与艾斯伯格综合征有点相似,但并不等同。有人说,自闭症患者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则是努力让自己的小世界能够与外面的大世界融合。
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导致的终身发展障碍,症状在3岁前出现,患者有社交和沟通障碍,喜欢做重复单调的动作。其发病原因为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有些自闭症患者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比如音乐、数学。电影《雨人》中的“白痴天才”雷蒙就是自闭症患者。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自闭症的形成。大体说来,其成因中,遗传因素仅占一半,而各种环境因素,如新生儿时期的并发症、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方式等,则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占到了一半。
还有一个威廉斯氏综合征。它盛产音乐天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基因排列失常造成。这种患者的发病率约为两万分之一,虽说是由于出生时体内的7号染色体少了20个基因所致,但较少源自遗传。威廉斯氏综合征患者多半有学习障碍,却是“社交达人”,独处反而会不安。他们似乎天生就有音乐细胞。
最后一个我所能想到的天才病症,就数马凡氏综合征了。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有手指和脚趾较长,手臂平伸时长过身高等特征,估计中国每10万人中有17人会患此病。患者最大的生命威胁来自血管病变,如治疗不及时,寿命将止于30岁左右。从病症上来看,双手过膝的刘备、小手指特长的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美国女排著名主攻手海曼、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都疑似患有此病。
天才的诞生总伴随着遗憾,而且这些病症目前是较难治愈的。尽管如此,也有不少人对其灿烂人生心生羡慕。其实普通人也能拥有闪耀的人生,如果你对某个事物很感兴趣,不妨疯狂地投入尝试,忘我地努力付出,定会有所收获。
【小题1】下列对那些造就天才的疾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就是大脑的代偿性机制在运作——当右脑受损后,左脑负责弥补右脑所有的功能,从而激发了大脑的潜能的一种症状。
B.艾斯伯格综合征被定义为“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它与自闭症在社交和沟通上存在障碍方面有点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C.威廉斯氏综合征盛产音乐天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基本源自遗传。
D.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有手指和脚趾较长,手臂平伸时长过身高等特征,患者最大的生命威胁来自血管病变,寿命一般不超过30岁。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男子贾森·帕吉特12年前遇袭,脑后挨了一闷棍,那一闷棍好像改变了他的脑部结构,使他变成了数学达人,但他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随后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B.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存在社交和沟通上的障碍,他们无法理解常人言语、字面意思以外的如使眼色、做鬼脸等表达形式的含义,且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C.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导致的终身发展障碍,在自闭症患者中,有一半人是遗传因素致病,另一半人是环境因素致病。
D.威廉斯氏综合征患者和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某些症状相反,他们半数以上有学习障碍,却是“社交达人”,独处反而会不安。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艾斯伯格综合征和自闭症的致病原因中都有遗传因素,所以造成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自闭症患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
B.马凡氏综合征也是容易产生天才的一种病症,从病症上来看,双手过膝的刘备、小手指特长的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美国女排著名主攻手海曼、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都疑似患有此病。
C.据悉,截至2014年,全世界约有40名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他们在成为天才的同时,或许会失去一些东西,如健康,沟通能力,或是拥有许多怪癖。
D.具有文中所列病征者不一定都有天才的表现,所谓“天才”,更不都是具有上述病征者。普通人如果对某一感兴趣的事物疯狂地投入,说不定也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
【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被诅咒的房子①
法埃米尔·加博里约
年少英俊的子爵,过着年收入三万利佛尔的舒适生活。不幸的是他叔父去世了,这位叔父平日聚敛财富且爱财如命,所以将近二百万的家产全部留给了年轻的子爵。
当年轻人查点叔父的产业簿时,发现自己已是胜利路一座房子的主人了,这座房子在扣除各种捐税以后,每年可净剩租金八万二千法郎。
“数目太大了,”慷慨的子爵心想,“我叔父太苛薄了,租金太高,像我这样名声昭著的人,不该如此巧取豪夺,从明天起降低房租,房客们肯定会称赞我的。”
怀着这样高尚的目的,子爵立刻派人去叫那座房子的管家,管家迅速赶到,在主子面前深深鞠躬致敬。
“伯纳德,我的朋友,”子爵说,“你马上去通知房客我要降低房租三分之一。”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词儿“降低”,好似给了伯纳德当头一棒。但他马上清醒过来,可又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爷没有仔细想过吧。”他说,“今天晚上您会后悔的,降低房租,这种事情闻所未闻。老爷!要是让房客们知道了,他们对您会有什么看法呢?别的人又会怎么说呢?实在……”
“伯纳德先生,我的朋友。”子爵打断他的话说,“我喜欢我的吩咐,下属立刻照办不误。听明白就走吧!”
伯纳德像喝醉了似的踉踉跄跄地出了子爵的宅第。他完全糊涂了,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恶梦中受人捉弄的玩物。他连自己是不是原来的伯纳德都开始疑心了。
次日清晨,伯纳德穿上很好的一套衣服,出来向全体房客宣布重大的消息。
十分钟以后,胜利路的这幢大楼陷入了无法形容的混乱状态。那些在同一层楼住了四十多年,从来彼此不打招呼的人们,如今却聚在一起交谈起来。
“您听说了吗?先生?” 
“实在想不到。”
“真是闻所未闻。”
“房东要减房租!”
“三分之一,对不?我的也减了。”
“奇怪!一定是搞错了吧。”
不管伯纳德怎样解释,反正没人相信。有三个人给子爵写了信,告诉了他这里发生的事,要他提防管家神经失常。可是子爵的回信证实了伯纳德所说的一切。房客不得不相信了,于是又纷纷议论起“房东为什么要降低房租呢?”
“他一定有充分的理由才这样做的。一个明智的人,决不会仅仅为了自己不图享乐而甘心放弃高额收入的,其中必有缘故,一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嘀咕:“此事蹊跷。”
他们都在挖空心思地想,从大楼的顶层考虑到大楼的底层,想找出这个疑问的答案。每个住户都是一副沉思的面孔,都怀着一种莫衷一是的焦虑心情,就像一件不愉快的神秘事情即将降临时所表现的那样。有人甚至揣测,这个人一定是干过于心有愧的事,现在想要向社会赎罪。
“再不就是这座楼盖的质量有问题。”另一个人提出他的看法。
“也许是屋顶不好。”六层楼的一个住户说。
还有人说这房子里住满了密探,而住在二楼的一位绅士则认为,房东想要放火烧房,好向保险公司索取一笔巨款。
接着,奇怪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在七楼和顶楼,听到无法解释的异常声音。一天晚上,五楼的一位老太太的保姆到地窑里去偷酒,碰上了已故房东的鬼魂,一只手还拿着房租的收据。
于是人们更加焦躁不安起来,从害怕变成恐怖。二楼的那个绅士,家中有贵重的东西,决定搬出去,叫他的佣人送来了退房通知单。
到了第二天,三楼的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担心,也提出退房,六楼的一些房客也开始仿效。
从此,搬家风一发不可收拾。到了周末的时候,所有的住户都送来了退房通知单。二十二家房客及其全部家具全搬走了。大楼从上到下空空如也。就连老鼠,由于找不到吃的东西,也搬家了。只剩下管家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地还留在自己的住处,受着折磨。   
终于,在一天早晨,伯纳德在做了一场可怕的噩梦以后,做出了最后决定,他去晋见子爵,交出房屋的钥匙,不辞而别了。
至今,胜利路那座被诅咒的房子依然空着没人住,房子外面积满了灰尘,院子里野草丛生,无人问津。这座楼房的名声坏到了连左邻右舍都受到牵连的地步,谁能想到,降低房租会招来这样悲惨的结果!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有删改)
【注】①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的子爵从叔父那儿获得巨额财产后,变得慷慨起来,决定降低房租,一方面帮助困难的房客们,另一方面想改变自己的名声。
B.伯纳德把降低房租的消息通知给房客们后,所有的房客都不相信伯纳德,他们纷纷写信给子爵来求证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C.人们在猜疑子爵降低房租的目的的同时,也都疑心房屋质量有问题,结果使人们的情绪由焦躁不安发展到害怕,由害怕变成恐怖。
D.子爵降低房租的行为不仅没能给他带来好的名声和利益,反而招来他和房子都背上不好的名声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
E.房客的语言描写是作者匠心所在,不仅展现了人们的心理,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现实,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小说开头交代子爵继承叔父家产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的子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全文,探究子爵降低房租的想法不仅不被房客接纳,反而引起“搬家风”的原因。(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散步时与一个精神失常者相遇。当时我正走在河岸上,空气很凉爽,明月下能见到苍山幽蓝的剪影。当我走上一座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相貌平平,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当他转身朝我走来时,我大胆地打了一声招呼:“嗨,你好!”他并没有停住脚步,但他冲着我笑了,而且笑出了声。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爱情?金钱?权力?事业?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团迷雾,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也许是仅存爱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着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而到达这种境界却必须以丧失作为代价。
他对我的那一笑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也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它也是一种丧失吗?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任何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她)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正常是以大众的普通人的行为作为尺度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要到达那种境界要丧失多少东西?我不敢设想。也许他们也怀想和憧憬,就像我们一样。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自己与精神失常者相遇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
(2)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小题3】文中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丧失”,请分别说明它们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丧失”。(4分)
【小题4】文章的题目是“必要的丧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含义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1)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2)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3)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4)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5)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6)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7)“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8)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9)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10)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11)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12)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13)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14)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15)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16)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17)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18)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19)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20)“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从全文看,袁柯是个心地善良、热心公益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更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E. 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小题3】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