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小题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D.从“好的,好的,思想健康”可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小题2】 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6分)
【小题3】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 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废墟的意义
王克楠
现在的邯郸是在废墟上长大的城市。近些年来,施工时,经常可以挖掘出一些古代文明的碎片,考古人员总能惊讶地从出土的文物上发现几千年之前的人类文明痕迹。我时常遥想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大气恢弘的王朝,朗朗的书声直奔树梢,歌舞升平的人们,商贾云集的街市……很多时候,我穿行在新华街、邯山路、中华大街、东门外……恍惚觉得自己是一位千龄老人。
在地球那端的庞贝古城、罗马斗兽场……不同的古建筑,不同的地域,而最终的废墟是相同的。我想,祖先在太行南麓建造邯郸城的时候,肯定是把这里当作福祉——而哪里有辉煌,哪里就有毁灭,哪里有文明,哪里就有对于文明的失落。史书记载,邯郸的赵王城是被烧毁的——辉煌的建筑顷刻烧成一片灰烬。
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当然可以造成废墟——人到中年的我永不能忘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道蓝光过后,那座叫做唐山的城市顷刻间就消失了。
在战争年代,成就废墟的有力手段就是轰炸,炸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炸药带来的巨大杀伤力却是从欧洲开始的。凡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都对警报有着天然本能的恐惧,警报意味着轰炸,房屋倒塌,血肉横飞。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拼命把炸药往对方的土地上倾泻,不管是来自飞机的投放,还是地面引爆。
在1947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北京(北平)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是历史的造化和幸运。走在天安门广场,看着完好的紫禁城,很是为这座古建筑的完好而欣慰,并不是说紫禁城所蕴涵的封建文化有多么伟大,而是说现代文明不能没有古代根基,不管古代文化是腐朽的,还是清新的。
很多的古建筑被战争和人为毁灭了,仍有一些古建筑(包括古城)得以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城市毁灭的痕迹——有些废墟也保存了下来,毕竟有人知道,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
有哲学家说,在地球上行走,没有一处不是废墟——现在的城市,过去的废墟,现在的城市,将来的废墟,我在生活的这座小城上下班时,看着平坦的街道凭生就开掘出一条沟——埋设管道。好不容易弄平了,不久又开始开掘。人就是这样不停挖掘着。在光彩陆离的城市里行走,就如在废墟里穿行。废墟不仅仅存在陆地,水底也有,因为风浪失事和战争而沉没的轮船,也有大地的隆起和沉陷而被大地没收的文明废墟。
在河北武安市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意大利,当他穿过市区的人民广场,登上市政厅,往下一看,下面的那么广阔的一片废墟令人心颤。即是闻名的罗马广场废墟,而这片废墟就坐落在城市的中央——除了从几根突兀挺立的柱子上隐约可以看出当年的威严气势外,到处都是断垣残壁,而意大利人把这座废墟作为珍宝保存着——华丽光彩的埃米利亚殿堂,只留下一堆零乱石块;气势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留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兀立着孤零零的三根石柱;连宏伟的萨图尔诺农神庙,也只有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还有罗莫洛神庙、维纳斯女神庙、凯撒神庙,都在废墟运动中演变为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罗马的一切都是古老而陈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朋友真的没有料想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人在罗马广场散步,更深切地明白废墟的含义。
由于废墟,曾经熟悉的地方变得生疏,曾经生疏的地方又渐渐熟悉。一幢幢高楼成了残砖碎瓦,又在残砖碎瓦上长出另外一座高楼,当我穿行在城市和乡村的时候,总有一点心虚,总担心被废墟掩埋。有的时候我行走在我曾经居住过的老街区,踩着遍地的瓦砾,判断自己曾经在哪个位置放椅子,在哪置放沙发,哪里是放让人无限甜蜜的床……而这些都烟云一般消散了,都被一个叫“废墟”的怪物没收了。
我很有幸在古城邯郸成长和生活,对于历史废墟的感觉就比较直接。让人惬意的亭台楼阁早已不在,历史悠久的古刹名园败落萧条,一切都沉入时间之中——昔日的辉煌化作蓬蓬蒿草,飒飒西风。走在邯郸老城的街道里,感受着在废墟上不断翻新的城池——历史上闻名的回车巷、学步桥、邯山书院——将相和、学步桥、邯郸学步、采桑罗敷——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典故,都会令人浮想联翩,会心一笑。
位于邯郸城西的赵王陵墓群,如今也只是几处孤冢,凄惨冷落。这些年以来,不断有盗墓的消息传来;邯郸城北的北齐年代的墓群,是另外一群王侯墓地——但也只是荒冢几堆,寂寞寥落。
还有腾跃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古长城,这个巨大的工程有过辉煌,在久远的年代里也渐渐演化为废墟,它瘫卧于突兀的山岗上,半掩于漫漫黄沙中,是国人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一个象征,可是至今仍被国人当作图腾歌颂不已。老作家宗璞把圆明园也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成为废墟和遗迹的圆明园比喻成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船——人无法决定历史,只能顺应和影响历史。
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性诗歌《荒原》表达出这样的含义:世界越是现代化,越是进入无序的荒原状态。世界没有天然的荒原,这是精神的颓废和道德的沦丧的结果,对于失望和彷徨而言,废墟也是一个出色的象征。现代人类生活沉没在淡漠正义、信任、关爱、良知的危险境地,人类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废墟。
废墟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符号,想到当今的世界上虽然没有世界性的战乱,但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个方向,还总传过来阵阵枪声,从伊拉克不断传来士兵或是平民死亡的消息。还有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种族屠杀,恐怖主义分子仍然在暗处寻找制造爆炸和伤亡的机会,用更现代化的武器,进行更有效的杀戮,造成一座座新的废墟。
或许,废墟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
(选自《21世纪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小题1】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战争年代,成就废墟的有力手段就是轰炸。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恍惚觉得自己是一位千龄老人。
(2)废墟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
【小题3】文章第3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通读全文,分条概括废墟的意义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全靠包裹在它外面的肌肉和皮肤,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则无能为力。而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证实,已往人们对骨头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导致人们完全低估了骨头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发现,在外来的冲击面前,人类的骨头也会施展自己的惊人秘技。骨头不但防卫有法,而且疗伤有术。
研究人员的这个发现得益于此前其他科学家的一个新奇发现。6年前,科学家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了隐藏在里面的“分子减震器”,这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的胶,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鲍鱼壳具有一定的弹性,相应地也增强了它的抗冲击能力。当时,科学家猜测,人类的骨头里可能也有这种“分子减震器”,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人体骨骼中还真的发现了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研究发现,人的骨头里的胶原纤维和其表面覆盖的仅有一层几个原子厚度的骨盐结晶,能起一定的抗震作用,而把骨盐结晶与胶原纤维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胶,这种胶的作用原理与科学家以往在鲍鱼壳中发现的物质相同。这种胶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这使得这种特殊生物胶拥有了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在骨骼受到应力的时候,它们可以舒展开来,以帮助骨骼减少震动的冲击;而当应力解除时,它们又会像弹簧那样,重新盘绕成原来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分子在骨头里面确实能发挥出色的减震作用,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分子减震器”。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像仪,研究人员还拍摄到了这种性能奇特的胶和其自身的缠绕结构图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胶的作用并不仅仅提供给健康的骨骼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实际上在因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之后,它还能很快帮助其修复裂纹。胶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发挥自己的粘连特性,把裂纹重新聚合在一起,就像是人们给断裂的骨头打上石膏那样帮助裂纹康复。
也就是说,人体骨头里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就是骨头的防身“密器”,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它施展出来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在患某些特定疾病时,或在骨头受伤的情况下,这种分子胶是如何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如果找到答案,人们就可以找到保护骨骼不发生破坏性改变的方法,甚至能逆转骨骼的破坏性生成改变,生物胶将是未来治疗骨骼疾病的重要武器,对于骨折、骨头老化的防治,对促进骨头健康发育,都会提供一系列全新的方法。
【小题1】下列对“分子减震器”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子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起来的生物胶,它是科学家在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的。
B.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能将胶原纤维和骨盐结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
C.“分子减震器”不但能给所有的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而且能在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后,帮助修复裂纹。
D.“分子减震器”这种特殊的生物胶之所以拥有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是因为它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
【小题2】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人们认为骨头对自身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办法,但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将改变这一观点。
B.在鲍鱼壳上发现生物胶的时候,科学家就推测人类的骨头里也肯定有这种生物胶。
C.生物胶的结构呈缠绕状,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它会像弹簧那样盘绕起来从而保护自己。
D.生物胶修复受伤骨骼的主要办法是利用自己的粘连性,把裂纹聚合起来并使之长出新的骨骼。
【小题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研究鲍鱼壳时获得的结论为后来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如果没有生物胶,鲍鱼壳就没有一定的弹性,其抗冲击能力也将减弱。
C.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骨头的防身“密器”即一种特殊的生物胶施展出来的。
D.一旦找到生物胶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答案,就会给医学界带来治疗方法的全面革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
明海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
毛磊出生于1931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年5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
1952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
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
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中共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从1984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
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
“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
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本历时10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万字,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有学者评价,其在“两个关系”史上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和新学科体系的建立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链接:
①“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说大话假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一旦确定观点,就要抗争到底。我们要用抗战精神来研究抗战。”毛教授指出当前西方贬低中国抗战,日本不承认历史,热切希望年轻一代人能谨记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保卫祖国努力奋斗。(毛磊语录)
②毛磊:以辛亥精神和孙中山的优秀品格塑造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毛磊认为,以办大学来纪念辛亥革命别具意义,同时也能加强全球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认为,借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契机,湖北的高教优势,将“辛亥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毛磊创学宣言)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磊对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从小对此的热爱,于是才一直坚守至今,成为一方大师。
B.毛磊的国共关系研究之路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
C.毛磊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拥有这一品质他才能在研究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D.作者眼中的毛磊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在研究之路上毛磊不断开拓创新,发掘新内涵。
【小题2】毛磊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中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3】毛磊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大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中草药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晋周处《风土记》谓:“茱萸九月初九日,气烈成熟,折茱萸插在头上,可以辟恶气、御初寒。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茱萸于臂、悬茱萸于屋,并将茱萸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用300字篇幅介绍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首先说: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黄白色的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叫“木香菊”,黄色花瓣而花朵呈圆形的叫“金铃菊”,纯白色而花朵很大的叫“喜容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黏米做的面粉)。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摘编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尽享天地,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是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洞察世事的政治儒家
***公署高级部长,后担任内阁资政,但是仍然在同一间屋里办公。
对李光耀的评述,媒体历来说法各异。1999年《纽约时报》称其为“世界上最聪明,同时也是最得人心的专制者”。麦卡锡如此论述李和新加坡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李光耀就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然而干劲十足。”
过去,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这种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但是他的论证并没有考察其他专制国家的失败,而首先是建基于新加坡的成功,正如任何一位来访者都能证实的那样,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在对他们自己原则的应用上已经遭遇瓶颈。近年来,李光耀对自己的“亚洲价值观”颇有反思,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然而,在亚洲,新加坡的成功被盲从和简单效仿。亚洲的领导者如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泰国的他信和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都几乎全盘接受李光耀的政治思想,他们那种“经济第一位”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位受过剑桥教育的律师。李光耀曾经为自己的岛国的孤立状态感到不安,然后他就采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2005年李光耀人选《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有影响人物,并位居“科学家及思想家”一组,这位目光锐利的老人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尽管先前人权组织曾经对其威权方式和对宗教的不宽容进行苛刻指责,但是如今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李光耀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出了“新加坡奇迹”。
李光耀日渐年迈,十年前还做过一场心脏外科手术,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个性:睿智,踏实,决策前深思熟虑,决定后又雷厉风行。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地域政治思想家和分析家,李光耀似乎老当益壮。他一度关心新加坡国民命运的每个细节,包括他们该和谁结婚以及该生多少孩子,如今却很少被自己国家的问题困扰,真正让他关心的倒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来自于伊斯兰好战分子的威胁。
李光耀是独一无二的,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理性的视野,更独到的是他非意识形态的分析,这将他和其他亚洲观察家区分开来。无论是作为日占期间幸存的黑市商人,还是作为新加坡独立运动中的一名政治活动家,抑或在中越问题上充当中国领导人的密友与美国斡旋,李光耀总是显示出他洞察世事、聪明过人之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光耀的卓越之路经历了长年的历炼。从政将近五十年,李光耀总结出一种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这种方式经常与西方政治所信奉的民主原则相冲突,即所谓“亚洲价值观”,通常被理解为遵从权威和秩序,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他认为过度自由民主,尤其是言论自由,会对经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这位祖籍在中国福建的政治家向《时代》周刊表示,在自己的公众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人是邓小平。而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却感情复杂。他认为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古老文明的复苏,他们的影响将再次渗入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将意味着该地区的巨大繁荣,但同时也意味着力量的争斗。
谈到中国政治,李光耀认为,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就像邓小平说的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政府正在增加人民民主。村一级的选举还将走向镇区,只要能控制全局,中国领导人将不断试验。
谈到美国,李光耀说,我欣赏美国社会,但是我不打算在那里长久生活。如果我不得不成为一个流亡者,我愿意选择英国,一个并非那么紧迫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有着可以改变的生活: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打破,分析,然后重新定义,无论可不可能,美国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钱去努力探寻,都能够得以解决。1980年代,当美国看起来似乎要被新兴的日本和德国在所有的制造行业上赶超的时候,我一直都看到美国在修改和重构他们自己的经济秩序。他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那是一种较高级的体制,这才是更有竞争力的。
正如李光耀所言:“争论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伽利略不去挑战教廷,我们将仍然相信世界是方的,那样的话哥伦布或许还没有发现美洲。”中国和新加坡,亚洲和西方,争论不休,进步不止。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光耀不接受西方文化,他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B.作为新加坡“建国之父”的李光耀被认为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而又干劲十足。
C.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李光耀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与西方政治的民主原则相冲突,他本身既有儒家仁政的情怀,又有暴君的特质。
D.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其价值观被周围部分国家接受却带来了失败。
E.文章通过对李光耀从政经历的回顾及执政理念的分析,肯定了这位如今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对新加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小题2】文中提到的李光耀“独一无二”的传奇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小题3】李光耀为什么采取威权方式?威权方式有何特点?
【小题4】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他后来又说:“争论是必需了,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你对这种矛盾认识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