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生死回眸
蔡 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柳叶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创口消失,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被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31岁。31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不再让杜君失眠了。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300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800万元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压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里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100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辽阔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依偎在父亲怀里,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年轻呀!”县纪委书记气愤的是杜君贪污数额如此巨大,让人瞠目;惋惜的是杜君身居如此高的职位竟然管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
B.“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5万元人民币”中的“精美”,其实是杜君看到人民币之后的心理感觉,它写出了杜君对财富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将走上贪腐之路。
C.“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是说杜君做了一夜的思想斗争。两个杜君,一个指代贪欲,一个指代廉洁之心。“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的“折中”说明两个杜君谁也没有打败谁。
D.“杜君咽了口唾沫”的细节,突出了烤玉米、烧白薯对杜君的吸引力之大,说明了他对自己的欲望的克制,也表现出杜君与其他小伙伴思想境界不同。
E.“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这一梦境预示了杜君的灵魂愈来愈渺小卑微的趋势,也预示了他从纯洁走向贪腐并最终被枪毙的可悲结局。
【小题2】从全文看,杜君的思想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在塑造杜君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4】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柳,与小说内容似无关系。那么,写它有没有必要呢?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王静安先生所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无疑的《人间词话》乃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因为他早期的杂文只不过是他在西方思想的刺激下,透过他自己的性格上的特色,对传统之中国文学发生反省以后所产生的一些概念而已。其较具理论体系的《<红楼梦>评论》一文,则是他完全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之作,其中固不免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至于《人间词话》则是他脱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以后的作品,他所致力的乃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所以《人间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虽然也并无显著之不同,然而事实上他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也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
关于《人间词话》的内容,根据现在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一百四十二则之多。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二卷之删稿及附录,盖多出于后人之搜辑,其编排之次第则全以搜辑时所依据之资料为主,并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当然我们也就难望其有什么明白的体系和次第。至于其上卷所收的词话六十四则,则曾经过静安先生自己之编订,早在他生前便以曾于《国粹学报》刊行发表。这一部分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其他词话之分条记叙者虽也并无不同,然而只要我们一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六十四则之编排次序,却是隐然有着一种系统化之安排的。
概略地说来,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分别为批评之理论与批评之实践两大部分。自第一则至第九则乃是静安先生对自己评词之准则的标示。这九则词话实在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这是我们在研读《人间词话》时首当掌握的重要纲领。从以上九则词话以后,自第十则至第五十二则乃是按时代先后,自太白、温、韦、中主、后主、正中以下,以迄于清代之纳兰性德,分别对各历代名家作品所作的个别批评。此一部分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实践之部。此外,在其上卷之末,自第五十三则以后,尚有数则词话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式之演进、诗中之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之游词等,则是静安先生于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最末二则且兼及元代之二大曲家,可见其境界说之亦可兼用于元曲,为其《人间词话》作了一个馀意未尽的结尾。从这种记叙次第来看,《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之理论体系,然其批评理论之部与其批评实践之部,透过各则词话之编排安置,却仍是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寻的。
节选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在他所有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无疑是《人间词话》。
B.《<红楼梦>评论》一文,虽较具理论体系,但就因为是他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之作,所以其中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
C.《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摆脱西方理论之局限,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将中国传统批评的重要思想融入到西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一个尝试。
D.《人间词话》因为受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限制,欠缺精密的理论发挥,所以其理论雏形与某些精义,都不够细致,立论和说明也常不尽明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与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并无什么不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都不免于旧日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
B.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共有三卷,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两卷多为后人补写,且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对于我们分析人间词话的体系并无大用。
C.上卷一至九则是人间词话中最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也是我们在研读时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纲领。
D.《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各则词话的编排安置,我们可以找到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的脉络层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作品受西方理论局限的程度判断,王国维先生的作品《人间词话》应完成于《<红楼梦>评论》之后。
B.《人间词话》上卷53则以后,主要是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便出自这一部分。
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句当选自上卷第63或64则。
D.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造诣很高,其中境界之说影响尤大,所评虽多为词,但其实对元曲也同样适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
【小题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设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种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统一于“标准模型”之下,构筑成大千世界。
“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都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寻找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自从彼得·希格斯四十年前预言这一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至今所有努力均告失败。l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在其与泰雷西合著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问题?》的结尾充分流露出了科学家们对终极前景的渴望,他这样写道:“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炫目的光芒,一束光亮照亮了我们这位沙滩主人。在巴赫的小调弥撒曲庄严、高潮的和弦配乐下,也可能是在斯特拉温斯基的短笛独奏《春之祭》中,天空中的光慢慢地变成了上帝的脸,微笑着,但带着极度甜蜜的悲伤表情。”希格斯玻色子因此被人们称为“上帝粒子”,充满了神秘色彩。
有了更好的探寻工具,发现“上帝粒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的逻辑并没有错。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间接证据使研究者认为希格斯玻色子很可能存在。但是另外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希格斯玻色子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出场的,它是否存在迄今依然未知。即便有,也未必就一定能发现。这样的事实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回避这一事实。而且实际上,“标准模型”并非是惟一的有关理论体系,早有科学家另行提出了“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等。
现在,在瑞士日内瓦的地下,一个长达27公里的世界最大科学设备(LHC)正在逐渐成型。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包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在内的新发现。
必须承认,有了希格斯玻色子,“标准模型”将会更完美,物质质量起源之谜也将会揭开。但即便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也不会妨碍未来人类另辟蹊径继续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寻找“上帝粒子”,追寻科学“圣杯”是无数科学家虔诚的目标,但科学家们并非是对“上帝粒子”本身保持虔诚,他们的虔诚,只属于追寻科学真理本身。
(选自《当代科普》,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 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有科技的技术性,又有内容的生动性,还有题材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宇宙,无论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
②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
【小题1】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小题2】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霍金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3】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读完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综观全文,从行文过程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进行阐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己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其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小题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小题2】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3分)
【小题3】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
判词进行分析说明。(6分)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