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④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⑤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⑥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最难忘的是,每到过年的时候,老祖母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⑦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⑨故乡的榕树啊……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一)》,略有删改。作者是福州长乐人,后定居香港)
【小题1】“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第③段中“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一句,写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⑦段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音词在表达上有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作者不以“怀念故乡”或“忆故乡”为题,而以“故乡的榕树”为题。请探究其中的好处。(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吗?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须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B.作者正反举例,只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C.文章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运用举例、对比等方式,阐明了人类应懂得倾听的道理。
D.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小题2】文章开头写“我”当初对“倾听”的理解,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说“这就是倾听的魔力”,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这”指代的具体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流入朝鲜占主要方面。我国原有“箕子去国”的故事,说周武王灭殷商后,殷王族箕子不愿事周,率领五千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了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最初传入朝鲜。这段广为流传的旧事不免带有传说的色彩,但是,中朝两国人民早有交往却是事实。中国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干戈四起,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有许多人为避战祸,经由辽东半岛或山东半岛浮海到朝鲜,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秦汉之际,两国也有密切的往来。

中国的金属生产工具,包括先进的铁器很早就流入了朝鲜。稍后,中国铜镜、漆器和兵器等也传入朝鲜。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朝鲜古来崇尚儒学,不少人能背诵《诗经》《春秋》,熟知《周易》。人名、地名取自《周易》卦名和十二地支的很多。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与我国相同,衣袖宽大的朝鲜服装至今犹保存中国古代的遗风。在朝鲜三国时期,中国文化仍不断地传播,特别是在发展经学、儒学、佛教三个方面,使朝鲜当时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深受影响。高句丽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学史,百济和新罗也先后设立了儒学教育,公元372年,姚秦苻坚遣使护送名僧顺道带佛像、经书赴高句丽,这是佛教最早从中国正式传入朝鲜。佛教传播后更促进了文化流通,中国南北朝的文明大量输出到邻邦,同时也汲取了朝鲜文化的精华。百济输送到南朝的手工艺品做工精致,朝鲜的歌舞音乐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隋唐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初,长安城中居住着许多朝鲜音乐家和舞蹈家,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当新罗统一朝鲜后,将王号、年号都改用了汉文。它倾慕唐代文明昌盛,竭力仿效,于是向中国派出了遣唐使和留学生,政制和服饰都参照唐朝,这样,朝鲜的衣冠文物制度完全同于中国了。当时到中国来的新罗商人和移民人数很多,他们多聚居在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了朝鲜人居住区——新罗坊。中国的发明也陆续传到了邻邦。造纸方法估计在四世纪前期就传去了,朝鲜是最早获知我国造纸术的国家,三国时期已能造出很优良的纸张了。中国十一世纪发明活字印刷后,不久传到了高丽。中国发明的火药约在元代引入朝鲜后,朝鲜自己制成了火器,并在抗倭斗争中成功使用。

摺扇是朝鲜首创的取凉与装饰用品,这一风雅之物流传到中国后博得了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极大喜爱。十三四世纪时,高丽的造船技术已很发达,建造的兵船载量大、航速快、战斗力强,元世祖忽必烈渡海入侵日本之役,就是按照高丽船样式打造了大量兵船。元朝时,重要的作物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经栽种成功,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流通,还对外出口,在十四世纪末供应中国的女真人,十五世纪初起,开始向日本输出棉布。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朝野人士都很注重书法艺术。高丽太上王忠宣王于十四世纪初在元都燕京开设万卷堂,探究书法、儒学和文学等,其中的高丽儒学家李齐贤,在书画、诗文方面造诣很高,他与赵孟等中国大书法家交往,把赵孟的字体介绍到国内,以“松雪体”流行于高丽。

有清一代的朝鲜有识之士和中国学者之间也有频繁的接触,十八世纪的朝鲜实学家洪大容、朴趾源等许多人来到北京,搜集了大量中国书籍载回国内,回国后主张学习中国的文明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西学和先进科技,借以达到朝鲜的繁荣富强。当今,朝鲜文化仍融入中国文化的因子,2010年朝鲜国宝级艺术团体——血海歌剧团潜心50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演,观众十分喜爱朝版的林黛玉、薛宝钗,曾在中国引起轰动效应。

(节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有删改)

【小题1】对“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箕子去国”的故事只是传说周灭殷商之际中国的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等传入朝鲜,实际两国文化交流有可能更早,也有可能稍晚。
B.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主要在音乐上,朝鲜的歌舞音乐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朝鲜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C.中国与朝鲜两国农作物文化相互影响,元朝时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后来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又在十四世纪末供应给中国的女真人。
D.当今,中国与朝鲜两国艺术文化仍互相交流,如在中国巡演的朝鲜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就是扎根在中国文学名著曹雪芹作品基础之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论述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如周、战国、秦汉,结尾一段说清朝、当今两国文化仍有交流,可看出大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论述的。
B.第二段主要举例论述了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朝鲜,朝鲜在文化的许多方面与中国相似,甚至于相同,完全向中国学习。
C.第三段重点论述新罗统一朝鲜后在文化的许多方面模仿、追随中国,次要论述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朝鲜及在朝鲜的发展运用。
D.第四段先具体阐述朝鲜的摺扇、造船对中国的影响,再采用间接论述中国棉花传入朝鲜和中国诗书画对朝鲜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战国时代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多人为避战祸浮海到朝鲜,表明早期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部分人是在被逼迫情况下进行的。
B.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相同,说明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相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刻。
C.新罗统一朝鲜,王号、年号改用汉文,向中国派遣唐使、留学生,政制、服饰参照唐朝,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如何像唐朝一样走向强盛。
D.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人也注重书法艺术,有人在书画、诗文上造诣很高,这是中华诗书画文化的魅力和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反腐败

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终致“率土分崩”,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他即位伊始便把后宫美女释放3000人,任其择偶出嫁。贞观十二年(638年)出巡山西,浦州刺史赵元楷大肆铺张接迎,太宗斥责他此举纯属“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唐朝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是唐律中的《职律》。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形象点说,在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处长们)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唐太宗曾告诫群臣“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唐律·诈伪》设有谎报、虚报政绩罪,即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均属此列。《唐律·职制》设有请托说情罪,明确规定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也要禁止。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唐律》还规定,主管官员受财枉法,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处绞刑。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供馈,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以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而普通百姓盗窃,即使五十匹,只是流放服役而已。

唐代开始,监察官“二周年一替”,且以较快的速度升迁,既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防止了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因为“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唐代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德”、“行”两个方面。“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的忠、信、笃、卫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政绩的好坏等。“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这“四善”是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行能政绩的考核标准有二十七条,称之为“二十七最”。这二十七条标准是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而言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唐律”中相关反腐败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中的《职律》是唐朝制定的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其中有对官员收受钱财进行严格的处罚的规定。
B.《唐律》规定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政绩,是一种犯罪,可以看出唐朝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较为严格。
C.《唐律》也禁止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要杖一百并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
D.《唐律》对主管官员受财枉法有严格的规定,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十五匹判处绞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隋朝灭亡,深刻指出官员腐败的严重后果,并在上任伊始便释放宫女3000,这反映出他反腐的决心。
B.唐太宗反对官员铺张浪费,出巡山西时严厉斥责赵元楷,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
C.唐朝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十分严厉,规定正七品官员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D.为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唐律规定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或向百姓借贷财物等,均以贪污罪论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规定普通百姓,即使盗窃五十匹绢,也只是流放服役,可见唐律对百姓犯罪处罚比较宽松。
B.为了鼓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唐代开始,实行监察官“二周年一替”制度。
C.唐朝主要从“德”、“行”两个方面对官吏进行考核,“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等。
D.唐朝对官员的考核有明确的标准,有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 “四善”,还有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的考核标准“二十七最”。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曹 林
网络时代,一语风行并不是多难的事,一个炒作,一段丑闻,一番恶搞,就可以让一个陌生的词在一夜间突然蹿红,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在舆论中传播——然而这样的流行往往极其短暂,仅仅漂浮在舆论泡沫的浅表层面,各领风骚没几天,舆论生命很短很短,“热点覆盖”中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
“被”字就是这样真正地一语风行的。西北政法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自从这起“被就业”丑闻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没有蓄意的操纵,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字在描述他们的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上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被就业、被捐款、被统计、被代表、被失踪。于是,“被”字一语风行,人们用这个“别扭的被动语态”描述着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别扭的被动现实”。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之所以引起一场无聊的跟帖风暴,是因为它击中了网络世界的寂寞;“杞县核泄漏’’的谣言之所以引起一场杞人大迁移,是因为它击中了信息不透明下杞人对政府瞒报的恐惧——“被”之所以一语风行,是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并精准地描述出许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了。
可能没有几个人在现实中没有遭遇过不幸的“被”。捐款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领导强制将部分工资扣下来作为捐款,这是“被捐款”。没有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种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自己,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却被统计数字描述为“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是“被统计”;根本不想违法行贿,却被现实逼着去行贿以寻求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被腐败”……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它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这种被动,根本上是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势的政府权力面前的被动,每一个“被”字短语之后,都有一个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公民的自由,本就依赖着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权力天然地强大,必须有一种制度对强大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在公民面前保持谦抑和顺从。法律筑建的坚固城堡使私人有一个确保自主的私域,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这个私人领域中个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政府无权干预,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如果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间缺乏这道坚固的法律堡垒,个人权利必然就是被主宰、被操纵、被侵犯的命运。“被”字描述的就是这种主宰与受制的格局。
中国的改革正努力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中,正努力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致力于将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可这样的改革是那样地艰难。在权力尚未被驯服、民权依然很弱势的情况下,“权利被戏弄”难以避免。在傲慢、强势的权力面前,公众总有一种非常被动的感觉,权力既然凌驾于法律之上,自然也就凌驾于民众之上,主宰着权利的命运。从“被就业”中提炼出的“被”字,正好击中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所以一出现就一语风行。
【小题1】从原文看,不属于“被”字一语风行的原因的是
A. “被”字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是因为这个字在描述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
B. 权力尚未被驯服,总是表现出傲慢、强势的特点。
C. “被”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的荒唐现实。
D. 它描述了弱势者“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引起了群体共鸣。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被”字精准地描述了人们的现实,深得人们的认同,所以能真正地一语风行,而不必像其他一夜间突然蹿红的词语那样凭借网络。
B. “被就业”丑闻曝光使“被”字一语风行,除了这个“被”字描述精准、贴切之外,还在于人们都处于“别扭的被动现实”中,所以这个“被”字易于触发人们的类似联想和思考。
C. 权力在公民的面前应该保持“谦抑和顺从”说明,权利只有足够强大、制约权力,才能保证自由,避免“被”……
D. “捐款”本应是主动的,在其前面添加一个“被”字,显得很“别扭”,但却引人深思,暗示了意愿被主宰、利益被侵犯的荒唐现实。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对于炒作、丑闻、恶搞来说,人们对自己的现实和心理被精准地描述出来更为关注。
B. 在权力与权利的较量中,权利处于弱势,这是“受人摆布”的根本原因。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这一局面将逐步改变。
C. “被”字一语风行,既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关照,又体现了对法律的要求。
D. 靠炒作等走红的陌生词之所以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就在于没触及人们内心,不能获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