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文后各题。(12分)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题1】如何理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2分)
【小题2】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3分)
【小题3】“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4分)
【小题4】题目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
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
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
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的脔割……
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
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
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
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么?
【小题1】下列对原文首段“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迁宋万的旧梁山派、晁盖集团、宋江集团等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
B.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尺走肉,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
C.宋江殚思竭虑地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最终却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惨毒的一生。
D.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
B.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利的博弈。
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和《笑傲江湖》的血腥王国的分别。
D.《水浒传》中也有人世间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的忠诚等等。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梁山之外的那个大丛林世界,没有什么公义良心,只有什么是权力。
B.宋江喝下了御赐的毒酒后,怕自己死了李逵会造反生事,就让李逵也喝下了毒酒。
C.正是因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的不复存在,才导致了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这样的现象。
D.十年砍柴所描写的一颗颗挚诚的心灵冲淡了梁山江湖漫无尽头的黑暗,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赛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赛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了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部交给了梅赛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赛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哭泣。其时,梅赛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20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资源,甚至于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这并非是简单模仿,用莫言的话说,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即为摆脱其影响,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替民族治病、承担家国道义的雄心壮志。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闻名于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可见其创作生命力之旺盛。
B.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的《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赛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C.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E.马尔克斯的作品从拉美传入中国,并且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这里面有除了作品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
【小题2】哪些原因促成了马尔克斯的成功?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详细写了《百年孤独》诞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曾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同时又是这个世界最孤独的人,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人心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精选》,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6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⑥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6分)
答:(1)  ;(2)     
(3)     
【小题3】作者在第⑦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7分)
【小题4】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音乐神童与少年作曲家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烂炸的时候,一个新生命降临了,这是1940年8月22日。婴儿的父亲叫施复亮,母亲叫钟复光。孩子又正好出生在重庆的南山脚下。因此父母决定为孩子起名叫施光南。
钟复光在重庆任中兴信托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时,四岁的光南便跟着进学校上小学。
他机灵,聪明,极有音乐天赋。
三年级时,他跟着妈妈去参加当时的进步组织妇女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举办的一次儿童歌咏比赛。“你也来唱支歌,好吗?”知道小光南有音乐天才的学校教导主任对小光南说。
“好的。”五岁的光南爽快地答应了。
小光南沉思了一会儿,大胆熟练地唱出了一首他自己编写的儿歌:“花儿小,花儿好,花儿好美丽;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鸟儿叫了……”
“不好,不好。”小光南唱了一半,停住了,“‘了’字太多了……”他即兴进行了修改:“春天来了,桃花开开,黄莺在树上叫。”
“完了吗?”妈妈问。
“还有。”儿子回答,“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大家都快活……”
小光南居然获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只漂亮的小木马。
五岁的光南十分喜爱这只小木马,天天晚上抱着它睡觉。他做起梦来……他坐着长出翅膀的小木马起飞了……
解放了。他骑着那只会飞的“小木马”,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他独自一个人跑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去,毛遂自荐,请求扮演“三毛”的角色;他开始自己编写“小说”,还自己为“小说”画插图……
施光南在北京圆明园旧址的北京第101中学读书。学生会发现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便把一个油印的学生歌刊《圆明园歌声》交给他负责编辑出版。这个歌刊上时常刊登一些在社会上听不到的不知名的“中外歌曲新作”。例如:
《翻身之歌》(哈萨克民歌),巴哈尔、李斌丞译词;孙兰记谱。
《西北风》(维吾尔民歌),哈克拉曲。
《孤独的手风琴》(苏联歌曲),伊萨柯夫斯基词;聂尔洛夫斯基曲。
《草原的鸭》(摩尔达维亚民歌),阿查多力亚曲,等等。
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十分喜爱而且到处传唱的这些中外民歌新作的作者“伊凡诺夫”、“扎西•旺堆”等许多名字,竟会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施光南的化名。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春日的温馨令人迷醉。施光南意外地在一张报纸的广告栏上又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在某某剧场举行。节目单上有一首歌曲《懒惰的冬尼亚》的曲作者,正是施光南的化名。
“当一个穿绿背带裙的小姑娘从幕后走出来,演唱我的那支歌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在哪里了。我好像和歌声一起飞起来了,飘远了……”他后来激动地回忆道,“这支歌曲和我在青岛听到那支曲子都是我的作品公开为社会接受、承认和肯定的开始。我更相信自己的音乐创作才华了……那些日子以后,我好长时间一直处于极端兴奋,甚至处在有些儿忘乎所以的心态之中……”
中央音乐学院当时设在天津市。当年在北京的招生考场设在什刹海边的一处清代留下的庞大华丽的古建筑庭院——恭王府(今天的中国音乐学院)。
主考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江定仙。
因为光南的钢琴基础太差,而且其他的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也基本上是个空白;有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因此,在正规课程的考试面前,他几乎是一筹莫展了……和声课和视唱练耳课的考试成绩,实在叫光南自己脸红,基本上交了“白卷”。只有基本乐理一课,考得还算像样些。他的直感告诉他,他已经在“落榜”之列了。
但他能自谱乐曲,演唱京剧、川剧、越剧等七八种戏曲,又让主考官十分赞赏,这为他赢得了机会!
榜上无名那是“铁板钉钉子”——硬碰硬的事了。公布的名单上,果然没有施光南。施光南闷闷不乐地窝在家里,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不知怎么办?
“先准备考普通大学吧。”父母不时安慰道。
“可我爱的只是音乐呀!”儿子眼眶里噙满泪水。
“等以后再找机会吧。”
过了几天,喜从天降。施光南突然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发来的一封信。
施光南同学:
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到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意见如何?
江定仙
ⅩⅩ年Ⅹ月Ⅹ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天有眼,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施光南来到天津,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其后又顺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七年的心血汗水,为他后来的人生事业铺设了一条通往辉煌的音乐艺术殿堂的闪光大道……
(《人生断裂层――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傅溪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施光南的名字是三部分的集合体,父亲之“施”,母亲之“光”,出生地重庆“南”山脚下。
B.施光南喜欢小木马的原因有二:这是他五岁时儿童哥咏比赛二等奖的奖品;这只小木马做工十分精致,给人以“飞”的感觉。
C.施光南观看了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他作曲的《懒惰的冬尼亚》是晚会的表演节目之一,这让他十分兴奋。
D.中央音乐学院招生考试时,因为他能自谱音乐,又会演唱七八种戏曲,所以公布的录取名单上没有他,但是爱惜人才的江定仙私下把他录取到了中央音乐学院。
E. 施光南在上中央音乐学院之前,没有接受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有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
【小题2】儿童时期的施光南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试简述之。(6分)
【小题3】中学时期让施光南相信自己音乐才华的事件有哪些?(6分)
【小题4】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的人最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请结合材料探究一下从招考到录取的历程,说说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娟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ZXXK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